已经七十岁的白起,为何秦昭王非要赐死,只能说白起是咎由自取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0-02 16:24:37

白起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号称“人屠”,这个恶号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万赵军而得名的,从此以后,山东六国的人再听见白起之名无不惧怕。

这位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为大秦统一天下立下无数战功,但就是一样难得军事天才武将,最终却被自己效忠一生的君主秦昭襄王赐死,这背后的原因,着实令人唏嘘。

作为秦朝最伟大君主,秦昭襄王为何非要赐死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只能说,白起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可以说,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了白起的不幸,因为君王的威仪不容质疑。

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赵氏 ,名则,在位五十六年间,在他在位期间,先后发生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秦昭襄王为秦朝的统一奠定 了军事与政治的基础。秦昭襄王主政之后,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进而图谋天下的战略,要想打仗必须要有军事统帅,为此国相魏冉为秦昭王推荐了白起。白起出身不高,就是一个普通人,但魏冉却看中了他非凡的军事天赋。

白起的首次亮相,就是亲自领兵攻下韩国新城,首战告捷让秦昭王初窥到了白起的卓越军事才能,让秦昭襄王对他刮目相看。而后在伊阙之战中,白起以十万秦军,以少胜多一举击溃24万韩魏联军。这一战彻底奠定了白起在秦军第一人的位置。

紧接着,白起率军南征楚国,采取水攻战略,使鄢城沦陷,斩杀十万楚军。次年攻破楚都郢都,迫使楚国迁都。山东六国对此更是一听白起之名无不不寒而栗。白起也由于战功在秦国的权力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秦赵长平之战,使得赵国的生机彻底断绝。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决定趁赵国虚弱之际,一举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对此白起坚决反对,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秦军已疲惫不堪,已无力再战,然而,秦昭襄王从政治角度和个人威望出发执意要灭赵,于是白起以生病为由推辞。然而,不听从国君命令的举动,无疑为白起招来了祸端,而事实又证明了白起的判断,这让白起在死亡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白起拒不出战首先就是为了自己名声,没有必要为了避输的战役赔上自己的名声,白起拒绝带兵出征,也是为了那些跟着他南征北战的士兵不至白白送命,为了自己忠心守护的秦国不遭受巨大损失陷入灭国的危险之中,应该说,不进攻邯郸除了秦昭襄王丢点面子之外秦国没什么损失,秦军也不用战死他乡曝尸荒野。

为此白起甚至在公开场与秦昭襄王合针锋相对。三次推迟邯郸战役的指令,让秦昭襄王对白起忍无可忍。最终,秦昭王以“病重无法带兵”的理由,将白起从武安君降为普通百姓。曾经的战神,在朝堂中的位置一落千丈,从此被逐出权力中心。

对于从基层起来的在白起来说吗,秦军比一个面子重要多了,然而在秦昭襄王看来,即使整个秦国也不如自己面子重要。从底层爬起来得白起能做到跟秦军共情,秦昭襄王眼里,都只是耗材而已,包括白起也一样。

白起敢于硬刚秦王,看待自己的声誉,远远超过王命,秦王已经妥协了,要的就是白起去提振前线的秦军士气。白起这个时候对于秦国如果不出战的话,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白起自身的影响力对于秦王的威信是和则两利,不合则会大大损伤秦王的威信。

如果说军事层面的错误还可以原谅的话,那政治上的争权夺利是导致白起最后被杀的决定原因,在朝中,白起与国相范雎的矛盾日益显现,二人在朝堂之上愈发对立,对由于白起威望日高,范雎担心白起取代他的相位,于是在秦昭襄王面前多有构陷。范雎利用秦昭王对白起的猜忌,进谗言,加剧了君主对白起的不信任,加速了白起的悲剧性结局。

范雎在“谋杀”白起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苏代的游说很成功,他说,长平之战后,秦国直逼邯郸,一旦拿下则赵亡。那么这其中功劳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日后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属,敢问范雎能否屈居于白起之下?白起上位,范雎自然是不甘心的,出手加害白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邯郸之战 ,彻底让范雎在秦国朝堂失去地位。范雎把亲信郑安平都派上战场了,就是想趁机捞一把功劳,以便稳定地位,在秦国为相,也是要有点军功的。可最终还是失败了,范雎对此肯定不能接受,关系着身家性命的啊。于是就希望白起带兵,可白起还死活不去前线,这可谓是断人前程啊,范雎这个小人,肯定是要对白起举刀子的!这个时候的白起既得罪了小人的范雎,以及容不下人的秦昭襄王,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当时如日中天的白起,在秦国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已经重要到几乎无可替代的地步,秦国当时的新生代将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白起。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身为君王,是无法容忍,这种隐患一步步扩大,白起就距离死亡越来越近。

白起虽然对范雎多有防范,但白起没想过范雎会身他痛下杀手,他更没想过,自己为秦国打了70多场战役,被罢官后还落得一个自杀的下场。此时秦昭襄王的怒火并未平息,他派遣亲卫队,带着一把赐死的利剑,前往杜邮逼迫白起自裁。面对生死抉择,白起没有选择反抗,他认命般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白起死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就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说完这句话,他便挥剑自刎。

对秦昭襄来说,范睢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白起,秦昭襄王可以没有白起,但不可一日无范睢,范睢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秦昭襄王,秦昭王的意志可以通过范睢完全的施展,不但如此,还完全不必担心范睢,两者的关系早已经脱离了一般的君臣,因此在白起与范雎的博弈中,秦昭襄王自然站在了范雎一侧。而白起则不同,白起围绕的是秦国而非秦王,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白起可以是国之柱石却不是君王可以随心所欲的利器。

赐死白起这一决定的背后,是秦昭王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一方面,白起功高盖主,军功赫赫,但其高傲和不羁的性格,已让他成为朝中不稳定的因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昭王不得不做出这样残酷的选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02
评论列表
  • 2024-10-02 19:23

    脑残人说史,就会恶心人了。君臣是种工作关系,不是奴隶。

  • 2024-10-14 15:47

    秦时明月那句台词说的明白~~[得瑟][得瑟]你不想造反~但你有造反的能力~~这就是你的罪

  • 2024-10-20 17:57

    颠倒黑白是非不分,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灭赵秦昭襄王听信范睢直言不听取白起的意见,到你这怎么反过来了

  • 2024-10-23 08:54

    长平之战,从策划到对峙再到战争结束前后有八年的时间。从白起的军事角度说,他有能力拿下赵国,但是八年的对峙和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尤其是粮食,让他养活四十万俘虏更本不可能,但是秦昭襄王想让白起用他自己的名义坑杀这四十万人,说白了就是为王背锅,这可能是厌战的开始。其次,范睢断了齐国的盐和铁导致三晋疯狂冶炼导致水土流失没有了粮食安全保障。这俩策,秦昭襄王最后选择了后者………其实两人应该是合作关系,但可惜范睢是个标准的小人,他的眼里只有秦昭襄王赢稷,没有多余的任何一人,这也是两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