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
竹深荒旧径,藓合失残碑。
(二)
云雨罗文藻,溪泉系梦思。
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
-王守仁《李白祠二首》
【名山初识】
茅山坐落于江苏省境内,耸峙于镇江、句容之间,高370米,长百里,整个山体大致呈S形,略作南北走向,它和宁镇山脉共同构成一个倒“山”字形构造。茅山古称句曲山,亦名冈山、地肺山、已字山。传说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从陕西渭城(今咸阳)来此山隐居修道成仙,号称“三茅真君”,因此后人改句曲山为三茅山。《三茅歌》曰:“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因而三茅山又被称为茅山。茅山景色秀丽,峰峦逶迤,林木幽深,道院建筑宏伟,道观林立,素有“宫观甲天下”之名,另外也是抗日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名山览胜】
茅山自然景观独特秀美,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佳景,重峦叠嶂,云雾飘荡于山间,气候十分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幽深迁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成荫,青竹挺立,物华天宝。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在《登大茅峰》一诗中,更以浑厚的笔法,描写了茅山的雄姿,诗中写道:“一峰高出众峰巅,疑隔坐沙路三千。俯视烟云来不及,仰攀萝营去无前。”
茅山道院
茅山道院即茅山道教宫观,始建于西汉时代,距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茅山道院建筑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257座宫观,在道教之道观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著名的道院之一,也是道教茅山派的发祥地。传说自西汉三茅兄弟在此修炼得道成仙之后,东晋葛洪、梁代陶弘景、唐代吴筠等人,曾相继来到此处修道。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在齐朝官拜左卫殿中将军。到梁代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有大事必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归隐茅山后,他专心研究医药,为百姓治病,深得山中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这就是茅山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这一说法的来历。
陶弘景在茅山修建道观,遵奉“三茅真君”,现尚存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九霄万福宫建在大茅峰之巅,故称顶宫。它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现在保存下来的主要殿堂有灵宫殿、藏经楼、太元殿、三圣殿、飞升台等。
元符万宁宫简称元符宫,也称印宫。它位于大茅峰以北的积金峰,始建于唐时,盛兴于宋代。现存两座宫殿和一座道院,有观看星斗与气象的睹星门和石牌坊。牌坊东西两旁,各有一米见方的4个石刻大字“第一福地”、“八洞天”,据说是宋代苏东坡所书。东侧有一幅用青砖砌成的八卦阵图,塑有青龙、白虎、南北斗以及护法神缮等神像。明代的“三天门”石雕,雕琢精美,形神兼备。宫内的黄鹤常临”乃是康有为的“众妙”之石刻,刚劲有力。
茅山道院内珍藏着的4件玉器乃宋哲宗皇帝所赐。一块是上刻“九龙仙都君印”的玉印,后来作为茅山道院的山印;一块是有墨色花纹,形如蝙蝠的玉圭;一个哈砚,即一个四方小砚台,放在手中哈一下,就可润笔写字,石质既似玛瑙又像水晶,属硅质矿石,形似金鱼;还有一件玉质镇心符,称玉符,上刻“合明天帝日”字样。这4件珍贵文物,被当作茅山的“镇山四宝”。
茅山溶洞
茅山上有很多石灰岩溶洞,有二十六洞之说,古代已有“第八洞天”之誉。久负盛名的华阳洞、玉柱洞、仙人洞在汉代就已名扬江南。
位于积金峰附近的华阳洞远近闻名,深不可测,为茅山最大的溶洞。其洞口刻有“华阳洞天”4个大字,乃是清代康熙皇帝亲笔所书。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的诗句“想君直入华阳洞,割取乖龙左耳来”,即是指此洞。关于割龙耳的神话,相传还是从晋朝流传下来的。据说那时有位名叫吴绰的药农,来到华阳洞口采药,见一小孩在松树下玩着三颗大珍珠,吴绰就问他是谁家孩子,小孩看到有人来,立即飞奔洞内,把三颗珠子塞进耳朵里,摇身一变,化作一条小龙。这时吴绰眼疾眼快,举起斧子劈下小龙的左耳,一刹那小龙便消失了。在华阳洞附近还有许多小山洞,比较出名的有仙人洞、玉柱洞、蓬壶洞等。这些溶洞都笼罩着神奇的色彩,以其深邃莫测的洞身,迷宫一般的回廊,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而让游人叹为观止。
仙人洞在大茅峰北侧,洞深有几百米,上下共有三层,层层相通。下层洞中石笋、钟乳石、大理石(汉白玉)比比皆是,绿白相映,疑为翡翠。洞中还有怪石嶙峋,潺潺流水,构成溪、涧、泉、桥、山、洞中之洞。中层洞中有4座大厅,厅中的石灰岩结晶体颜色各异,有的如白玉,有的似胭脂,有的如翠竹,形状千姿百态。上层洞中烟雾缭绕,人行其间,就好像是在腾云驾雾。
玉柱洞在仙人洞之南,洞中有一高大石柱,直径2米,高3米左右,呈螺旋式,色泽棕褐,光滑洁亮。据有关地质学家考证,此柱是在5万年前形成的,形成的过程是由石笋与钟乳石逐渐连接而成,在我国十分罕见。
茅山风景秀丽,人文景观悠久珍贵,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为此,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曾留下了二百余篇赞美茅山风光的诗词,其中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诗中赞美道:“坛上古松疑度世,林间幽鸟恐成仙。不知何事迎新岁,鸟纳裘中一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