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熏门之战,岳飞兄弟五人初出茅庐第一功, 书中将岳鹏举严重神化了。
话说太行山金刀王善,带领三万人马,分三路进犯汴京城,直到离城五十里的南熏门外扎营。
徽宗皇帝受张邦昌谗言,命老将宗泽带五千兵马退敌,宗泽自知不敌,为了保全手下将士,便只身冲入敌阵,想要以死报国。
王善因为爱惜宗泽人品,便下令将他生擒活捉,不得杀害,所以宗泽就被三万叛军围在了中间。
正在宗泽杀的脱力之时,岳飞单枪匹马杀入重围,两兄弟汤怀、张显也从左右杀进来。
四个人合力向王善大营杀去,逢人便杀,如砍瓜切菜一般,正逢两兄弟牛皋、王贵也杀进营门,兄弟五人如入无人之境。
王善亲自出来迎战,被王贵当头一刀砍死,岳飞刺死敌将邓成,牛皋打死敌将田奇。眼见主将都死光了,三万敌军作鸟兽散了。
为了表现岳飞五人的神勇,作者把好些人都写成了傻子。敌军都打到城门外了,张邦昌竟然还在想着排挤政敌,宋徽宗竟然也信了,就派了五千人去迎敌。
王善就更蠢了,三万人围困一个人,竟然连一个年近七十的老爷子都抓不住。遇到岳飞等人来袭营,他竟然跑出去单挑。
当然了,看小说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但南熏门之战是真实发生过的,作为岳飞早期的成名之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
时为南宋建炎三年初,宋徽宗、钦宗爷俩早就被金兵掳走了,实际上开封府尹宗泽也在前一年去世了,当时主政开封的是继任的留守杜充。
两宋之交,宗泽作为一代名将,最为主要的执政特点,就是招抚各种民间武装为己用——当时称之为“群盗”,所以才保住了开封府。据历史记载,开封附近兵力最多的时候,各路人马加起来有接近二百万人。
在被宗泽招抚的人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丁进、杨进、张用、王善、薛广等。其中王善在《宋史》中有传(附于《宗泽传》中),说他“拥众七十万、车万乘”,宗泽单骑前往招抚,王善“感泣而降”。
宗泽死后,继任者杜充一反宗泽的策略,放弃了一切北伐的部署,切断了对北方民间武装的联系与支援。结果使开封诸军人心惶惶,不久后丁进、杨进两部就脱离官府,重新为盗,张用、王善两部也蠢蠢欲动。
当时,张用屯兵于开封城南的南御园,王善屯于开封城东的刘家寺。而当时的岳飞,是杜充帐下的一员别将,与桑仲、李宝屯兵于开封城之西。
建炎三年正月,南熏门之战爆发,原因和经过说法不一。
据《三朝北盟汇编》所说,是杜充忌惮张用的势力太强,便阴谋图之,令城西诸军攻其不备。结果被张用察觉,又得王善引兵来援,官军大败,将军李宝被俘,张用“以一骡送李宝归京师”。
既然城西诸军都出动了,岳飞也应该在此之列,说明他应该也是败军之一。
据《黄元振编岳飞事迹》所说,是张用、王善数万兵马叛变,岳飞时有兵两千,杜充让他带兵出战。岳飞不敢以寡不敌众为辞,就说自己愿意出城招降,杜充不同意,执意让岳飞出战。岳飞出战以后,与“贼魁”单挑,“奋大刀劈之,自顶至腰分为两”,数万叛军不战而逃。
这个说法和《说岳》里的情节相似,但是很不真实,因为历史记载他们两个并没有死于这一战,后面纵兵劫掠了很长时间。张用后来又投降了张浚,王善则投靠了刘光世,后来又叛归刘豫的伪齐。
据《忠愍谥议》所说:
“建炎初,群贼王善等众二十万,抄掠汴、宋间,公(岳飞)以王旅数百,破之於南薰门外。”
邵辑上书时有说他带领的是“八、九百人”,岳珂《鄂王行实编年》又说“两千人”,说岳飞“左挟弓矢,右运铁矛,领数骑横冲其军,贼军果乱”。
《说岳》中的情节和岳珂记载的就很相近,但还是那句话,很不真实,恐怕有美化的成分在里面。对于如此大的叛乱,不可能仅靠岳飞一个别将平乱。
根据史料可知,杜充除了派岳飞三人平乱以外,还派出了马皋、曹成等四位统制。而且张用这个人比较忠直,虽然被迫反叛,但立誓不取国家州县,他纵兵抄掠仅仅是为了粮草。
比较合理的推测,岳飞应该是诸多平叛将领之一,以勇略而立下了战功,后来岳飞显贵,在对他的评价之中自然会多溢美之词。
比如,说他以“八、九百人”破王善、张用二十万大军,真实的情况是他以“八、九百人”参与了这次战争,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已。
南熏门之战以后,杜充再也没有能力控制开封府,便主动放弃开封后撤,撤到了建康府,将长江以北的国土全部拱手让给了金国。
然而,这位卖国的杜充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不久后就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即右宰相,并兼江淮宣抚使,镇守建康。
然而杜充上任之后,深居简出,不理军务,岳飞泣谏不听,最后导致建康失守,杜充却转而投降了金国,最后官至行台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