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互联网上有这么一句热梗,名为“为了一碟醋,包了一顿饺子”,指的是做事思路本末倒置,为了达到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小目的而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和代价。如今,这一幕就在“战斗民族”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俄方展出的无人自行火炮
在正在进行中的“军队-2024”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作为主办国的俄罗斯“诚意满满”地亮出了不少自家最新的国防工业成果。考虑到当下的俄罗斯仍在与被美西方国家武装起来的乌克兰交战,很多新型俄制武器装备必然有着更加贴近实战需求的色彩,是吸取和总结战场经验教训后而生的产品,确实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和效仿。然而,或许是有些“用力过猛”了,一款于“军队-2024”论坛上首次公开的俄制新型无人自行火炮,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这就是“为了一碟醋,包了一顿饺子”的产物。
该炮是D-30榴弹炮上车的产物
综合俄方给出的展板内容介绍和现场照片来看,这是一款履带式自行火炮,采用全敞开式结构布局,火炮置于车体后部上方,不具备行进间开火的能力,只能在静止状态下开炮和装弹。该炮采用无人遥控技术,操作人员可在距离该炮不超500米的范围内遥控操炮,这样即便该炮在炮击过程中遭敌方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的攻击,人员也不至于一同遭殃。至于这款无人底盘上驮着的炮,则是一款成熟的货架产品,即苏联时期诞生并被俄罗斯和很多国家使用至今的D-30型122毫米口径榴弹炮。由于底盘尺寸和承载能力的限制,该炮仅可自行携带4枚炮弹,需要弹药车随行作战,补充炮弹时需人工操作。
D-30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好吧,这么一圈看下来,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不解,那就是“有必要开发这样一款射程不够远、火力持续性不够强且自动化程度不够高”的所谓“无人自行火炮”吗?要知道,作为一款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炮,即便是在发射火箭增程弹的情况下,D-30的最大射程也只有不到22公里,完全处于各类现代155毫米和122毫米口径身管类火炮的有效射程内。即便是实现了自行化且在22公里的极限距离上开火,这款无人自行火炮也根本跑不出敌方火炮的火力投射范围,即难以在敌方开展的反炮兵作战中生存下来。
该炮的车载弹药数量仅为4枚
至于说“为了减少人员接近装备而被敌方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一锅端”而采用的无人遥控技术,在操炮射击时确实能让人员躲在几百米外,但区区4发备弹量够干什么呢?等到弹药车与火炮对接并开始弹药补充工作时,还是得由人员跑回来亲自上前操作,这不还是会让人员面临遭敌方杀伤的风险吗?而补充弹药这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可是要比操炮开火更久。我们想象一下,当这款无人自行火炮开了4炮后,操炮人员就得开着弹药车接近火炮并开始装填,装好4枚炮弹后躲到500米外,再开4炮后又要来一套同样的操作。循环往复下来,这款无人装备真的体现出什么优越性了吗?怕是并没有。这种“为了无人而无人”的技术理念,完全就是一种浪费和本末倒置。研发这款装备的俄方技术人员恐陷入了一个误区,即“无人=先进”,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该炮的操作系统指示灯
不难发现,在火炮工业、无人装备工业、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均全面优于俄罗斯的中国这里,我们并没有搞这种华而不实的所谓“无人自行火炮”,而是仍走在传统的有人操纵自行火炮之路上。虽然没有实现无人化,但国产现代自行火炮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很高。就以PCL-181卡车炮为例,国内就曾公开过这款装备的一大绝活,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单人即可操炮”。
极限情况下可由单人操炮的PCL-181卡车炮
在各类液压设备、半自动装弹机和电子设备的帮助下,极端情况时仅需1名炮手,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火炮驻犁的放下与收起、155毫米口径炮弹弹种的选择和装填、输入诸元后让系统完成自动校炮,以及发射和再装填。得益于多达20发的随车弹药基数和最远可达70公里的射程,PCL-181可在短短几分钟内,于较为安全的距离上打出去一半或全部弹药,然后炮组成员钻进车就能一溜烟地转移阵地。不难发现,虽然并未实现无人化,但PCL-181的自动和智能程度极高,通过对人员每一步操作的极致精简,该炮从停车到开火再到转移所需的时间非常短,敌方几乎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炮兵作战。
国产PCL-181卡车炮
所以说,“无人=先进”是一个典型的概念误区,这款俄制无人自行火炮只是在操炮射击环节实现了无人,但其他环节仍需要人员亲自操作,一点都没先进起来。与之相比,中国自行火炮是在“减少操作人员数量”和“简化操作流程”这两方面齐头并进,进而在火力打击效率和炮组生存性方面实现了最优,我们自然不会去效仿俄罗斯人搞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所谓“先进装备”。此前曾有俄国内专家发出呼吁,认为俄罗斯可以引入一部分性能先进的中国PCL-181卡车炮,以抗衡获得了法国“凯撒”等西方先进卡车炮的乌军炮兵。但如今看来,俄政府和军方显然并未采纳,而是要“自力更生”,只可惜这个“自力更生”的成果,实在是有点不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