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世界外交史天才的蔺相如如今为什么会被人质疑?

胡北社会 2024-11-05 07:50:42

作为一个中国人,想必都对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典故都耳熟能详,而且对这两个典故中都做为主要人物出现的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的大名如雷贯耳。

蔺相如,这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哪怕放到现在也可以被称为世界级的外交家!

可是最近我却看到有很多人开始质疑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我看过这些人提出的观点,然后不禁有些啼笑皆非,因为他们的观点都有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在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揣测古人的行为。

这些人觉得,完璧归赵就像现在世界各国的外交谈判一样,一群人先电话联系,定好时间地点,然后坐飞机飞过去,谈判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决定不了的问题,可以一个电话打回去问问问问家里什么意思。

而在古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所以外交谈判基本上完全依靠谈判者的个人能力,所有突发事件都得自行处理!

另外如果在外交这件事情上处理不到位,那么以蔺相如所处的战国时代也是会产生各种负面“国际”舆论的!

比如说秦王派使臣送来书信,提出用土地交换和氏璧,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一件很有诚意的事情。秦国愿意用地换玉这么好的事情,要是赵国拒绝了,然后还因此遭受秦国攻击,那么其他诸侯国肯定会嘲笑赵国:“赵国那些蠢货,放着十五座城都不要,偏要挨打!”

而且秦国看到赵国派了蔺相如过来,这件事本身就够了。至于和氏璧有没有到手,那都不是重点。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赵、秦一直被认为是并列第一的强国,这时秦国找赵国求和氏璧,名义上献十五城以换,这事认真看,该是秦国“上门”求吧?而且这种国家级别的交割如果平等的话,用文件宣昭就行了吧?结果赵国不光派人“来”秦国。而且还老老实实把和氏璧实物一起带去了。这说明赵国自认比秦国弱,秦国要确认的就是这个信号,至于和氏璧本身,就是个添头罢了。所以,对秦国来说赵国答应这件事并真的派人带东西来这件事本身就足够了。这是阳谋根本就是没法靠外交手段破解的,所以蔺相如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完璧归赵!

然后蔺相如就展现了一场弱国外交。和氏璧的符号意义很大,如果被骗了去就是丢了大人,所以没有城池来换不能给,但是秦国摆明了想黑吃黑,相当于告诉天下,我秦国想要,耍点手段就能拿来,我就不讲理你还没办法。这也是为什么说战国是彻底的礼崩乐坏。蔺相如完璧归赵就是没丢这个面子。其实弱国外交就是去当孙子去了,但是名义上赵秦是对等之国,所以必须用不拼实力的方法把面子保住。

就如同现代社会虽有基本的国际秩序,但一次次的破坏也把国际秩序撕扯的支离破碎,眼看就要到下一个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这也是我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因之一,就是重塑国际秩序,把人类文明从混乱拉回到秩序之中。

话题再回到完璧归赵上,其实这个事情知情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知情的秦国人、赵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怎么看。秦国人视角:秦王要用壁换城,赵王同意了,把壁都送来了说明是有诚意的,最后没换成功。秦王拿这个事当借口宣战没道理。赵国人视角:秦王要用壁换城,赵王同意了,但秦王无信。只能团结起来反秦。其他国家视角:秦王要用壁换城,是要占赵国便宜。但最后秦国没占到便宜。赵国牛逼。

当时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之后,接下来就该秦国行动了。蔺相如要秦王斋戒五日,其实这段时间秦国如果信守承诺,真正要做的是交割土地,而不是在地图上随便一指。但蔺相如不能直接说你要先交割土地,这样说了秦王肯定会把他控制起来,和氏璧就送不回赵国。所以故意假装上当以为地图上指指就当交易成功了,提出了附加条款:斋戒五日。秦王一看原来赵国的使者这么容易糊弄,斋戒就斋戒吧。于是五天过去了,秦国真正的条款交割土地没有执行,就烧了五天香,到这时候谁还看不到你就想空手套白狼啊。这时候蔺相如自然得派人带着和氏璧鸡鸣狗盗的逃跑了!

而且完璧归赵发生在前279年,当时秦军主力在进攻楚国(第二年攻占包括郢都在内整个湖北),所以要稳住其他国家,因此秦王也不敢把蔺相如怎样!

所以说我觉得大部分对完璧归赵提出质疑的人是被秦灭六国这种大宏观事件影响了史观,觉得赵国打不过秦国是很正常的,但在蔺相如那个时候,赵国上下大概觉得秦国打不过他们,赵国的骑兵真的是有点东西,真要整合起来,他们大概觉得打败秦国应该不是难事,只不过代价太大了而已,所以他们面对秦是一个平视甚至俯视态度的,蔺相如的操作反而不意外!

还有人说秦王压根没把蔺相如当回事儿,交易和氏璧本来就是一步闲棋。你人在秦国国都,秦国但凡派人一直监视,你还能偷偷把和氏璧带出来?你人一出来,我就给你剁了,璧到手了,再喊你过来给你划城,态度到位,诚意满满,然后让你拿璧出来,你上哪去找第二块和氏璧去?然后两种选择,要么割城赔罪,要么打仗,舆论完全站我这边。赵王不敢打仗,只能割城,过两年秦王剿灭了某山匪,“意外”发现了赵国遗失的和氏璧。好了,璧到手并洗白,城没丢,还能反过来让赵国割城,美滋滋!

可是这个说法最可笑的是,秦王都已经斋戒五天了,说明他都不信蔺相如能让人把和氏璧送回去,怎么还会让人监视?而且就算监视蔺相如又有啥用,秦国人能猜到蔺相如会派哪一个下人带着和氏璧逃走吗?

还有就是秦赵原本是穿一条裤子的盟友,前两年的中阳会盟特别愉快特别开心,两边说好了一起伐齐,等齐国被打得快死了以后,这俩铁哥们就翻脸了。而且在这期间先翻脸的反而是赵国。秦国攻魏,孟尝君说服了燕赵君主出兵,把秦军打退了,秦王气得质问赵王,赵王找公孙龙诡辩了一通回去,如果说“得罪”,那么这会赵国早就把秦国得罪得底裤都不剩了。基于这样的背景(攻魏未遂后,秦国又打了赵国两座城池),秦国主动谈交易本身其实算是个偏向于交好的倾向,可实际上赵国内部也都明白,秦国绝对不可能老老实实做交易的。赵国答应交易,算是表达出了“愿意适当修复关系”的意思,但他们又明白秦国必定会破坏“交好”这个理想结果,所以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赵国愿意派蔺相如去,目的本质上就是想要让秦国以及天下知道,你想谈我陪你谈,你想借着谈的幌子欺负人,我家蔺相如敢掀桌子按族谱骂死你。

完璧归赵之后,在渑池之会上,形势愈发恶劣,赵国已然失地,可秦王竟还想趁机羞辱赵国。可是蔺相如依旧凭借一腔孤勇罢了为赵国挣回来了面子!(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后世,缪贤评价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司马迁评价蔺相如“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王立群教授称《史记》最喜欢的人物是蔺相如,他给蔺相如的评价是“善处生死,善处同僚。具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生死的决断,同时又具有博大的胸襟,使得廉颇负荆请罪,保卫了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所以说,蔺相如在外交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有勇有谋的世界级天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