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太苦,下辈子不来了!”瘫痪老人被扔野外饿死,法院:死刑

发现之眼 2024-10-10 11:24:23

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小村庄中,许多人对李先生的不幸命运耳熟能详,对他的遭遇感到无比同情。

自幼丧父母的李先生,成长经历异常艰苦。早年间,他依靠乞讨为生,夜晚则寻找桥下或房檐作为栖息之地。

李先生性格羞涩,话不多,但心地纯良,行为正直,即便生活困顿,亦从未做出违背良心的行为。

成年后,在周围人的帮助下,李先生与名为郑某的女性结为连理,开启了他们的家庭生活。

不久,他们迎来了儿子李某某,这段时间成为李先生一生中短暂而幸福的回忆。

然而,幸福不长久,郑某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李先生,两人结束了婚姻关系。

郑某带着儿子与另一名男子修某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后,李先生孤身一人,生活更加艰难,仅凭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随着年纪渐长,李先生不幸遭受意外,身体丧失行动能力,生活变得无法自理。

最初,周围邻居出于同情,经常帮助和照顾他。

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家都意识到这样的帮助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李先生被安置在他儿子李某某和前妻郑某某家中。

然而,李先生的存在成了这个家庭的负担,他们对李先生的照顾极其不情愿。

起初,他们将李先生安置在村中一处废弃的房屋中,每天仅供应一次食物,致使李先生饥饿难耐。

担心被人发现后影响声誉,李某某、郑某某和修某决定将李先生弃于无人野外,任其饿死。

他们将李先生抬至一个废弃的采石场深坑内,不供给食物和水。

修某还多次去确认李先生的生死,直到确定他不再有生命迹象。

消息传出后,村民报警,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并将涉案三人控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经过认真的调查和审讯,三人均承认了将李先生遗弃并导致其饿死的行为。

警方认定,李某某等人为了逃避抚养责任,采取遗弃等方法致使无法自理的李先生饿死,涉嫌故意杀人罪,应受到法律制裁。

案件最终移交到检察院,并进入审判阶段,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审理。

在审判过程中,检察机关向法院指控李某某及其两名共犯,合谋采用非法手段蓄意夺去老李的性命,指出三人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检察机关明确提出,作为受害者老李之子的被告人李某某,为了规避其应尽的赡养责任,不惜采用遗弃并剥夺食物与水源的方式,有预谋地结束老李的生命。

检察机关认为这种做法极其残忍,罕见而且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建议对李某某判处死刑,缓刑执行。

在仔细审理案件之后,法院认定,被告人李某某作为老李之子,依法必须对老李承担赡养责任。

由于李某某意图逃避这一责任,并通过饿死老李的方式故意结束其生命,显然属于故意非法剥夺老李生命的行为,此举足以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案的郑某某和修某因积极参与此罪行,属于共犯,故需依法追究其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基于以上裁决,法院近日对该案作出了最终宣判,具体为李某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郑某某因同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修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律师说法】

李某某作为老李之子,确实对老李有赡养义务。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成年子女对于年老、疾病或其他无力自理的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赡养责任。

法律还明确禁止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遗弃行为,规定在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后果时,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进一步,遗弃罪是指那些有扶养责任的人对于无法自立的家庭成员,如年幼、患病或老年人,拒绝提供必要生活支持的恶劣行为。根据《刑法》的相关条文,“对于上述群体,有扶养责任却拒绝扶养,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罚”。

在本案中,李某某的行为不仅符合遗弃罪的认定,同时也因故意剥夺老李生命构成更为严重的故意杀人罪。受“重罪吸收轻罪”法则影响,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多个罪名时,应以最严重的罪行来定罪处罚。

因此,李某某的最终定罪为故意杀人罪,而不是遗弃罪,这是基于其最终目的是故意杀害老李,从而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在本案中,被告李某某企图通过残忍的手段摆脱对其瘫痪父亲的养老负担,采取了致命措施,致其父亲死亡。此行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毫无疑问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属于严重犯罪,其本质为明知故犯地非法夺走他人生命。在此案中,李某某的动机不仅冷酷且明显:"为摆脱负担,宁可让你死"。

他通过将其不能自理的父亲遗弃于偏僻且难以被发现的深坑内,剥夺了其获得食物、水源及救援的可能,直接导致其饿死。

李某某主观上旨在非法剥夺其父生命,客观上也执行了此种行为,其结果导致了老李的死亡。基于此,李某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第232条对故意杀人罪的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可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若情节较轻,则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经过法院的审理,鉴于本案的具体情节和对社会的影响,依照上述规定,李某某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一判决与法律规定相符。

进一步来说,此案中郑某某和修某两人,虽然在法律上并无直接的赡养义务,但他们在李某某实施故意杀害其父过程中,积极配合,成为共犯。共犯的法律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指的是两人以上共同犯罪。

确实,一个人无法组成共犯。案件中,李某某试图规避对其瘫痪父亲的赡养责任,最终走向了罪行的深渊。

作为李某某的亲生母亲和继父,郑某某和修某不但没有制止李某某的残忍行为,反而加入其中,助纣为虐,间接导致了老李的悲剧。

在认定共犯的条件上,首先,当事人必须是两人以上;

其次,参与者必须共同有犯罪的意图;最后,必须有共犯的行为。本案中,李某某及其两位亲人的行为无疑满足了上述条件,形成了共同犯罪。

对于共犯的处罚,根据个人所犯罪行及在共犯中的角色,将予以区别对待。法院据此判定郑某某和修某分别判无期徒刑及有期徒刑15年,完全依照法律规定行事。

针对本次审判程序所引发的质疑,尤其是关于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直接审理此案的疑问,确实值得探讨。在我们的常识中,中级人民法院直接负责第一审刑事案件的例子确实不多见。

一般而言,刑事案件的初审通常由县级的基层法院承担,之后,如果被告不同意初审判决,便可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进行二审。

然而,在本案中,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不同寻常地直接担任了李某某及其两名同案犯故意杀人案的一审法院。这背后的逻辑何在?

事实上,这一切都基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据《刑事诉讼法》指出,“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下述情况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1. 危及国家安全、涉及恐怖活动的案件;

2. 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严重案件。”

考虑到李某某犯下的故意杀人罪行性质极其恶劣,造成的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法律上有可能处以无期徒刑或死刑。

根据上述法律条文,此案的一审自然而然地归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内。

最终,导致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本案一审法院的原因正是基于以上解释。

面对这一审判程序,您有哪些看法或建议呢?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