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畏惧辽国?如果不是大臣拉着,澶渊之盟前他就率军北伐了

乡间历史 2024-04-03 02:18:15

宋真宗赵恒,就是那个签订澶渊之盟还封禅泰山的皇帝,提到他大家的印象就是花钱买和平,畏惧战争。花钱买和平这个没的说,正是宋真宗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开始了宋朝每年用岁币和周围国家巩固和平的先河。奠定了宋朝外交软弱的基调

之所以说宋真宗是畏战派,受电视剧和民间故事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宋真宗是在宰相寇准的央求下,勉为其难才前往澶渊前线。那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影视剧中的宋真宗赵恒

这一点小编认为有待商榷,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小蝙发现宋真宗并非不知兵的人,甚至如果不是大臣拦着,宋真宗会有几次亲征前线。首先我们来解释为什么说宋真宗并非不知兵的人,宋太宗时期,宋太宗要求宋军出征必须按照事先画好的列阵图行动

辽军正是拿捏了宋军的这一弱点,多次闪击宋军后方,切断宋军的粮草。针对这一现象,继位后的宋真宗发明了一种叫“双重阵”的作战方式,在对抗辽军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宋真宗还取消了宋太宗时期,阵图对军队的限制,他曾对将领们说,要不要参照阵图,你们根据战场的情况自己定夺

有一次熊州的宋军发现辽军有异动,火速上报了朝廷,宋真宗判断这个时候是辽国君王郊祭的时间,明白了辽军是虚张声势,怕宋军趁他们郊祭偷袭他们,于是宋真宗下令不必惊慌。事实如他所料,在这种对方只是一个动作的情况下,就能判断军事意图

影视剧中的宋真宗

宋军

虽不能证明宋真宗有多高明,但能证明他具备基本的军事常识,不是一个对军事一无所知的小白。998年5月,辽军大军集结有南下攻打宋朝的态势,朝廷大臣纷纷上书宋真宗,要他赶紧和辽国议和。自从989年辽军停止南下以来,宋辽已经享受了十年的和平,大臣们认为这次辽军突然来袭

多半是财政紧张,想来敲诈宋朝一笔,不如主动给与钱财,免得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宋真宗对此很惆怅,他特意跑到开国大将曹彬的家中,询问这位老将的意思。曹彬对宋真宗说“以太祖是英武尚且与契丹议和,以太宗之雄才尚且未竟北伐之功”

言外之意就是你宋真宗难道自以为,你比得过你大伯赵匡胤和你父亲赵光义吗?如果你觉得比不了,那就乖乖和辽军议和吧。真宗听了曹彬的话大失所望,他对曹彬说“执纲纪,存大礼,此久远之利也。”什么意思呢?宋真宗的意思就是,我堂堂大宋皇帝,和辽军不战而和,不久丢面子还不是长久之计

宋朝开国名将曹彬

辽兵

曹彬就问如何才是长久之计呢?宋真宗说长久之计应该是继承太祖太宗之遗志,收复燕云十六州。到时候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单凭和谈能达到的吗?而且宋真宗认为,宋朝休养生息十年了,是时候亮剑了。在和曹彬对话一个月后,宋真宗亲自检阅二十万精锐禁军

同年九月辽圣宗引兵南下,宋真宗正锋相对,亲自挥师北上。只是这两个皇帝没有打起来,辽圣宗打完草谷后就匆匆北撤,没有给宋真宗交手的机会。由此可见宋真宗并不是一个畏惧战争的人,反而有点主战派,但当时朝中大部分大臣都主和,他自己一个人无法改变朝中所有人的意志

宋真宗还跟宰相吕蒙正说过,你们都要我和谈,但怎么个和谈又不说清楚,而且和谈不符合太祖太宗的遗愿;不和谈辽军又年年都来打草谷,现在没了幽云十六州,我们中原无险可守,打仗又生灵涂炭,国家动荡。就是在这种是战是和的不断内耗后,宋真宗决定放手一搏

宋军

1002年7月,宋真宗命令定州、保州、安顺等北宋边境的城镇大肆征兵,并囤积军粮。面对大臣们的询问,宋真宗说今年冬天辽国敢再来打草谷,我一定率军北伐;面对宋真宗的强硬态度,宰相吕蒙正选择旁敲侧击,他对宋真宗说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都没有凯旋而归,隋炀帝亲征契丹,也就是辽国的前身,把大隋搞得四分五裂,这些都是前车之鉴。这话说的很重,的确起到了敲打宋真宗的作用,当年冬天辽军也没有南下,宋真宗只能不了了之

可见宋真宗并不是一个畏战派,那为什么大家的印象中他很胆小,不是寇准他就不会亲征澶州呢?原因有很多,不仅包括一些影视剧和自媒体为了刻画寇准坚定抗辽的信念,从而有意将宋真宗塑造为畏战派之外;还因为辽军的突然出击把真宗和大臣都打蒙了,不知道该辽军真实意图从而不知道如何应对等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