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魅力总是在特定时刻被有心人发现,比如5座奥斯卡小金人的获得者,曾亲自操刀《阿凡达》、《指环王》等电影特效的视觉大师——理查德泰勒。
热爱中国文化的他,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南宁市非遗生活馆参观,在看到手工织就的壮锦后,对此赞不绝口,并热切的希望,能够把少数民族的图腾纹样,用在自己的电影特效和服装设计事业中。
从店员的口中,他得知这件神奇织物的名字叫做壮锦,而广西板池屯这片土地,就是壮锦成长的故乡。
这门从祖辈就传下来的技艺,起源于汉代,织造壮锦的15道工序,被广西崇左市板池屯的村民们虔诚的保留下来——
这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是对织锦人的极大考验。织锦时,织女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把花纹织在锦面上。
“一幅宽50厘米、长180厘米,织造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160个小时完成,中等难度的壮锦织造难度翻倍,而多种色彩的顶级壮锦时间需再翻倍。”
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以村民最常织造的被面为例,至少需要六尺壮锦,而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这就意味着仅一个被面就要花掉一个熟练织女一个星期的时间。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六尺壮锦仅丝线成本就非常高昂,这几乎让个人通过壮锦致富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因此,即便村民们个个身怀织锦绝技,他们的生活仍然步履维艰。
板池屯全村157户中有贫困户51户,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村中常年是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直到2015年,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仍是农业种植,平均收入不到3000元,村里遍布私建的简陋房屋,许多外墙都没有刷漆,裸露着水泥墙体。
在这样的困境下,历经千年,无数代女工在微弱的灯火下为了自己的嫁妆、为了贴补家用而不辞辛劳传承下来的织锦技艺,终于在当代面临失传!
与这惨淡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壮锦日渐增长的名气。
早在2006年,壮锦就已经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组织匠人经过三个月的制作,将壮锦作为广西省的代表作品,献给香港回归十周年;2010年,广西壮锦被上海世博会宣布永久收藏;2017年,在中国-斯里兰卡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上,壮锦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
这些光环让社会重新发现了壮锦,也从某种意义上挽救了壮锦。在壮锦织造工艺即将失传的时刻,政府伸出了援手,2017年,板池屯在政府帮扶下,成立了“龙州板池屯·民族传统织绣培训基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学习这门技艺;而对于技术成熟的妇女们来说,也得以依靠政策和企业的帮扶,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贴补家用。
尽管如此,板池屯的壮锦仍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
最近,板池屯的“龙州壮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参加了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京东数字科技承办的“全国红十字系统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的西部赛区的角逐,如果您也被织女的故事所感动,如果您也想亲眼目睹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工艺”的风采,请到京东金融-京东众筹-西部地区给壮锦点赞,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是对织女们的一次认可,与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