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国际教育崛起,这所“博物馆式学校”的“宝藏教师”热辣出圈

顶思课程 2024-09-03 10:46:59

眼下,全国多地中小学陆续开学,“神兽”归笼。面对越来越“难带”的孩子,教育教学该如何从容应对?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探索出较为成熟的方法和路径。连续五届,这所地处西南的学校,成为顶思“神奇杯”教师大赛参赛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的人气学校,老师们也同时多次在国家级评课赛课上获得大奖,教育改革核心理念之一“大观念教学”已经在这所学校常态化。这里被业内誉为“博物馆式学校”,它如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鲜活样本?

01 教师夺奖背后,“大观念”教学,从学生出发

“如果没有度量,世界会怎么样?”孩子们七嘴八舌,奇思妙想蹦出。

“度量有什么作用?”“我要度量我和好朋友的友情是好是坏!”“我可以度量妈妈今天对我的生气值”,小朋友们接二连三,举起手来跃跃欲试,课堂上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氛围。

这是郭腾岳给小学低年级上的一堂数学课,主题叫《众生有尺度,万物可度量》。郭腾岳毕业于国内师范院校,来巴蜀常春藤工作刚三年,就在顶思举办的第五届“神奇杯”教师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数学组一等奖。

▲郭腾岳日常教学课堂

刚入校时,郭腾岳听到如雷贯耳的“大观念教学(Big Ideas)”,当时她对此还一头雾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教研,时刻在思考什么是“大观念”。学校每周进行一次公开课,全年级的学科老师一起备课磨课,交流思想。郭腾岳回忆,每次磨课都像打仗,和同事们已经形成了“战友情”。如今在比赛中取得的卓越成绩离不开团队合作。她提到,教学内容代代传承,不断更新。比如情境创设,去年可能通过学校修建连廊铺地砖来学习面积,今年年级举办结题展,就通过策划展览来学习面积知识。

“大观念教学”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强调的方向之一。这一概念出自于IB教育理念,是指一门学科或课程中可普遍迁移的核心概念及相应的概念性理解。比如数学里有要学面积、学周长,这些是零散的学科知识,但它们可以用“度量”这一大观念串起来。

大观念教学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自主迁移的能力,让孩子们拥有高阶思维。比如,当时学生学了“度量”这个单元,郭腾岳就和孩子们在学校培养绿植,在感受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度量的理解。孩子们发现,度量不仅仅是个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生活中处处有度量。

▲孩子们在课后做探究

在郭腾岳看来,大观念教学最大的挑战是备课。“以往常说,如果教学生一滴水,那么老师要有一桶水。到了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可能需要一片湖或者海。所以在备课之前,老师要提前设想所有的可能,弄清所有知识的细枝末节。”

每节课结束,郭腾岳通常会设置提问环节,这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是为了了解孩子的认知到达了什么样的程度,为之后的教学做调整。这样的“学情前测”在巴蜀常春藤的课堂里非常普遍。小学部校长廖伟认为,基于学生的问题开启单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这样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教学文化离不开廖伟一直以来的持续探索。

02 校长引领,课程融合,撬动西南教育创新变革

2012年,廖伟在公办学校当校长时,第一次接触到从国外传入的IB教育。当时拿着一本翻译过来的繁体字小册子,他反复阅读,觉得理念很好,想尝试落地。于是,他先从“问题墙”开始,一开始老师和孩子们都有一些好想法,好问题,慢慢地,参与度不高了。廖伟发现,这些提出来的问题,不一定是完全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和学习的相关性弱,师生就不再继续投入精力了。后来,廖伟把在文化部门任职时了解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带到学校,把学校建成了博物馆的模样。

2012年他提出“博物馆校园”的概念,把文化、学生参与度和基于学生问题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展开教学。2016年初,巴蜀常春藤筹建,廖伟主要负责小学部全面规划、设计和实施。当时参与筹建的巴蜀中学王校长问,你想做什么样的教育?廖伟回答,想把中国基础教育和国际教育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中西结合才是最终改进中国教育的一条路径。在这样的理想光辉映射下,巴蜀常春藤学校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2018年,学校逐渐成型,高中、初中和小学相继搬进新校区。

▲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

廖伟在做巴蜀常春藤博物馆式小学创校校长前,曾在多所百年老校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是教育部培养的全国小学优秀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有趣的是,廖伟当时还是信息科技方面的专家,主教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是重庆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同时是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专家组成员。但是在常年教学中,他逐渐意识到,要真正发挥出教育信息化工具的作用,还是要首先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学习的能力。

巴蜀常春藤学校明确以课程改革来撬动学校的系统性变革。2018年,廖伟和同仁们提出“国家课程的国际化”。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要实现知识技能、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发展。要把中国课程里的优点和国际教育的先进的理念方法结合起来,实现有机融合。通过以概念驱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来实施,尤其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就是大观念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要阵地。

相应的,“博物馆”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2010年,学校打造了显性的博物馆空间。2012年又提出“博物馆校园”,博物馆除了有知识传播的特性,还成为探究性学习和互动学习的空间。如今校园各处都留着儿童思考的痕迹,孩子们在探究中的作品被保留下来装饰学校,整个学校成为一个巨型的博物馆。走进学校,甚至可以看到学生的设计互动,比如他提出的问题,在哪本书可以找到答案,整个校园就变成了可以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的探究式空间。巴蜀常春藤学校被冠名为“博物馆式的校园”,并在西南地区火出圈。

▲教室内景装饰

作为一所IB世界学校,巴蜀常春藤博物馆式小学坚持概念驱动的探究性学习。但廖伟发现,教学中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教学的影子,老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问题。“老师在大学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生的实际过程脱节。说明师范教育还没办法适应新课程改革。所以,现在招聘的老师到学校以后基本要‘回炉重造’。”廖伟说,新老师有两个困境:一是不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二是无法有效教学,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优质的教育理念要落地离不开精良的教学队伍,因此,培养教师非常关键。廖伟正是学校的引路人,变革者和开拓者。

03 五个独特方法,助力教师集体教研

大观念教学的本质是重塑、重构,包括重构理念系统、重构方法系统、重置备课流程、重建评价体系、重定研究方向。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来快速推进老师的专业能力。在廖伟看来,集体教研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听到有人说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不了,那大概率说明,集体教研工作没有落地。当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校区比较多,年轻教师是主力军时,尤其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价值。”

▲廖伟校长在巴蜀常春藤小学指导

在廖伟指引下,巴蜀常春藤小学通过五种机制帮老师实现专业的快速发展——

学科组长每月轮值。轮值期间,该组长负责学科大观念教学实施,开展团队研究以及集体备课,落实工作计划。学校给轮值组长赋予了三项权利:选择权、发言权、主导权。比如,他可以决定大观念教学常态化的强度和进度,可快可慢;他同时可以选择大观念教学的内容和主题。

轮值组长可以制定和优化集体教研公约,达成共识,可以主导建立资源小组,包括可视化工具的研究小组,共享学科知识地图的建设;决定是否开展体验式工作坊来培训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和共享智慧来推动大观念教学;指导研讨课。由于学科组长是每月轮值,如果当月组员不配合组长,那么该组员轮值组长时,其他组员也可能不配合。所以,组长和组员也存在着权力上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组长轮值的方式来真正撬动集体教研。

▲学科组长在给老师做培训工作

通过点、线、面、体,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廖伟回忆,2018年小学刚开学时,学校就定了大观念课程教学的方向,但学校在初创时期实施的效果有限。于是,廖伟就从个体老师切入,先找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个别老师小范围尝试探索。在探索出一定的路子和模型后,就扩大该学科教学改革的队伍,然后逐渐延展到各年级各学科,最终转向全校常态化的大观念课程与教学实施。

教育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请专家支持。专家不能“纸上谈兵”,要有实践经验,廖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构建专家系统。比如,宏观层面有国家级教育专家,中观层面有对国际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感兴趣的研究者,他们可以从理念到落地做指导。微观层面,廖伟把那些已经在小范围探索成功的老师作为一线指导专家,给老师们手把手传教经验。

▲校外专家现场指导教师说课

如何激发老师的学术潜力和激情?学校采取的做法是——撬动学术转化,把学术过程转换成学术股权激励的过程,让老师成为学校的“学术合伙人”。老师的学术成果只要得到推广,那么老师就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以及出版物成果化的支持,同时有奖金鼓励,这样老师就被“激活”了。

“学术合伙人”的评选标准是,原创性,有实践案例,能够有效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形成可以复制的标准,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理念支持。在这样日积月累后,巴蜀常春藤形成了很多学术研究成果,比如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的大单元设计、评估等。在“神奇杯”教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郭腾岳的论文、教案、优质课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同时,她也是《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联合作者,该书籍去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另外,学校还要撬动老师反省思维的发展,老师要不断输出,在输出过程中,不断内化知识,形成体系化。同时反省的方式可以促进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协作。比如每周围绕大观念课程进行研课、工作坊;暑期有研修营,对老师理论方法和案例进行培训。尤其对于新手教师不能很好地对课堂进行管理,那么研修营就有相应的主题,让已经入职并且在课堂站稳脚跟的老师进行分享。每年举行的学术年会就更加进阶了,各学科全面参与,持续不断输出。这里就是老师的“充电站”,遇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廖伟还特别提到,所有参加“神奇杯”教师比赛的老师们返校后都会开展专门的工作坊,和其他老师分享经验和成长心路历程。

▲巴蜀常春藤小学通过日常培训、工作坊、年会等多种形式培养教师反省思维

在这五种机制下,师生洋溢着浓浓的活力,老师争相学习、百花齐放。

04 宁愿流泪流汗,也要为基础教育变革尽力

张悦毕业后就加入巴蜀常春藤学校,是学校自主培养的优秀教师。首次参与“神奇杯”教师大赛,她就揽获三等奖。她的课堂充满乐趣。张悦曾经让学生梳理物理学家不为人知的经历然后制作简历。最后,学生们还创作了一个“彩蛋”——以张悦为模版,收集她的上课语录,讲过的“歪理”,整理了一份他们眼中的老师。“每一届新生开学,第一节课要自我介绍,我就会把这个简历拿出来,学长学姐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张悦说。

“从入门到放弃”,很多学生学物理时都经历了这样的坎坷。很多同学学习科学的大门也就此关上了。为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张悦以刘慈欣《三体》为蓝本设计了面向高中生的趣味科学普及类选修课——《三体中的科学》。课程中除了物理知识,还融入了生物、化学、地理等知识。比如《三体》中的宇宙飞行,就和“天体物理”相关。课程首开,就吸引了15名同学报名,一学年的课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追着张悦问,课程下一年是否接着开,还有学生争相来做“小助教”。

▲张悦老师在给学生做课程辅导

张悦不想做传统老派的物理老师,她经常利用生活化物品给学生设计实验。每年新生踏进教室,都会为教室中五花八门的好玩器械而惊叹。比如在讲“转动”知识时,张悦就直接用“卷筒纸”做实验,或者废旧的PVC管搭模型。相比传统做实验会采用“高大上”的成套实验器材,张悦把物理融入生活,就地取材,让学生们觉得有趣有用,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类学科产生持续的兴趣。

语文老师冯雪是一位“跨界教师”,她本科阶段学习对外汉语,研究生学习英语教育,所以这两个学科她都可以教学,但她始终认为教语文是心之所向,心中燃烧着使命感,最终选择语文教育深耕。

在实际教学中,冯雪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正受到挑战。她就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自主性切入,让孩子们可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阅读的书目,主题从故事类、探险类到科幻类,内容极为丰富。语文组设计了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比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住宿生活老师常反映,到了晚上快入寝时,孩子们就会抓紧每分每秒,分享自己读过的书,还会主动做阅读笔记。这让冯雪非常感动,阅读氛围终于形成了!

▲冯雪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一起讨论探究

像张悦、冯雪这样的老师在巴蜀常春藤学校数不胜数。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发展背后有学校难以估计的投入。“无论是流泪流汗,还是花时间,大家攒着一股劲儿,我们想为基础教育的变革尽一点力,这是我们的共识。同时希望把有价值的经验奉献出去,影响更多同路人!”廖伟动情地说。

作者 | Zoey

图片 | 由学校提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