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州茶叶生产考茶田多在海珠瑶溪‖黄亚辉王维生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2024-11-20 08:27:04

原题 古代广州茶叶生产小考

黄亚辉 王维生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古代广州出产茶叶,尤以“番禺河南”为盛。古时的“番禺河南”即今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部分,“番禺”是古代广州的称谓,“河南”则指珠江之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大妇提筐,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每晨茶姑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曰河南茶”。清诸生,番禺人潘定桂《三十六村草堂诗钞》对河南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河南茶性热微苦,在清远古劳之上”。

一、茶树种植

广州雨水丰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非常适宜茶树种植。古代广州不仅种茶,而且还种植茉莉、素馨等以供窨茶之用。康熙时贡生胡方《过窑头》诗说:“三十三村冠,寻源望古榕。土风多酒肆,民业半茶农”。窑头,亦名瑶溪,广州河南古村,本地因盛产陶瓷砖瓦而得名。清代处士刘彤,字子言,瑶溪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避客居故里,闲时常桐帽棕鞋,重寻陈迹,且赋以诗歌,得《瑶溪二十四景诗》。《瑶溪二十四景诗》序中对瑶溪茶的种植做了较详细的记载:“茶田多在瑶溪,茶虽小叶,然根深及泉,毋劳灌溉。初种时,率由丁男。既生历二三年,始茂密可摘。然后则摘之搓之焙之鬻之,皆老妇少女以任其劳”。“河南好种茶,春日茶田晓。一抹绿烟微,茶歌出田表”,陆芳培的和诗中则是一副春日茶园中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

瑶溪茶田原址,昌岗中路

二、茶叶采制

古时广州主采春、秋、冬三季茶,尤以清明、谷雨季节的春茶为贵。清代广东南海人杨震青《庐溪诗钞》说:“河南多种茶为业,以春时未过清明、秋时白露、冬时雪芽为最”。僧法一《河南采茶词》说:“家家都向雨前忙,恰似幽兰带雾扬。雀舌满篮何足羡,问郎闻妾指头香”。潘有为《河南杂诗》:“青青茶树改新柯,密叶声中春雨多。今日清明好天气,隔山齐唱采茶歌”。潘飞声和诗说:“采茶如采花,端羡柔荑手。日暮买茶归,香逐筠笼后”。居巢和诗说:“不作河南人,那惜春光好。今日采茶嫩,明日采茶老”。

番禺河南居住了很多福建人,是久已到此的客家人。河南茶与福建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潘定桂《河南村居》诗中:“水浑浮较翦(水马粤俗名水较翦),地狭养镰刀(镰刀是鱼名)。谷雨田鸡唱,花风野马劳。新茶初摘叶,冷饭饱餐桃。地住闽中客,乡音近学操”。这种渊源关系在《瑶溪二十四景诗》序中也可见一斑。“茶田多在瑶溪,茶虽小叶,然根深及泉,毋劳灌溉”。广东地处南岭以南,与广西同为茶树原产地云贵高原的东南缘延伸,茶树资源以大叶种为主,中叶种为次,如凤凰水仙、白毛茶、苦茶等均是如此。而河南茶明确记载为小叶品种,这些小叶品种可能由福建人从家乡带来。客家人居住集中地河源、梅州等地今天还可看到当地茶园种植的群体品种为小叶种,其叶部特征与福建种极为相似。另外,在《瑶溪二十四景诗》序中,对河南茶加工有如下记载:“既生历二三年,始茂密可摘。然后则摘之搓之焙之鬻之”。河南茶加工经过了三道工序,即采摘、揉捻和烘焙。而河源、梅州等地的传统客家绿茶主要特征为一炒到底,其加工工序为采摘、揉捻和翻炒。因此,河南茶属于烘青绿茶,与属于炒青绿茶的客家绿茶不同。

清诗人杨文杓《瑶溪二十四景杂咏》诗说:“雨前一饼绿芽香,市散瓶笙韵独长。倘策汤动参第一,状元井水属吾乡”。据此似乎可以看到,迟至清代广州还有饼茶的加工。

除了茶叶采制以外,广州香花茶的加工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早、中期,其加工方法包括茶、花混配窨香和香精油的提炼。明代大学问家陈献章(1428—1500)《素馨说》记载:“取花之蓓蕾者,与茗之佳者,杂而貯之,又于月露之下,掇其最芬馥者,置陶瓶中。经宿而俟茗饮之入焉”。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儿女以花蒸油,取液为面脂头泽,谓能长发润肌。或取蓓蕾杂佳茗貯之。或带露置于瓶中,经一宿以其水点茗。或作格悬击甕口,离酒一指许,以纸封之,旬日而酒香彻”。张先庚《茉莉田》诗说:“花如暗麝最芬芳…..花时狼藉好薰茶,茶借花薰香倍加。……但愿年年无岁歉,荷锄予欲做花农”。

瑶溪二十四景之:茶田

茶田:点破平畴绿,风光聚笠蓑。晚凉新雨后,来听采茶歌。

余河南以茶名粤中久矣。而茶田多在余村,故尝自署“河南 种茶之农”。茶虽小丛,而根深及泉,毋劳灌溉。初种时率由丁 男,既生历年三年始茂密可摘。当候,则摘之、搓之、焙之、鬻之, 皆老妇少女,以任其劳。可见细民食力,虽老稚亦不自逸如此。

三、茶叶营销与品饮

有茶叶的种植生产,必定有与之配套的茶叶经营市场。居锽《杂书邨居乐事》诗说:“近岸多栽龙目树,傍篱时种露头花。竹籯草具看邻媪,相约明朝去卖茶”。《瑶溪二十四景诗》记载:“茶市,在瑶溪石冈西麓,侵晨则荆钗布裙,筠笼篛莒咸集于此”。清《修建小港桥是岸庵碑记 》记载:“三十三乡虽隔珠江,犹附郭也。瓜蔬果蓏,香花茗芽之属,荷担而市于广州者,络绎不绝,而皆于小港之桥”。小港即今海珠区之小港路一带。

四、饮茶与茶具

现代广州人喝茶爱上茶楼,茶楼一般地处闹市,古人更追求意境,饮茶之所名曰茶察,其优雅闲静的环境非现代茶楼可比。《游漱珠冈》诗说:“帆屐更番换,渔樵取次招。楼船携钓艇,阁道做茶寮。绿树阴中蹬,青豁尽处桥。只应歌哨遍,重负老仙瓢”。《瑶溪二十四景诗》记:“枕涛屋,在瑶溪之西,屋以外皆水松,乃茶寮别室也。窗俯漪流,座环活翠,风时高卧,謖动听”。刘彤《听秋居》诗也说:“築室古松下,茅篇俯溪流。茶香客对坐,耳边无限秋”。

自古繁盛的茶叶产业使广州人爱喝茶的习惯保持至今,从士大夫到老百姓莫不如此。《瑶溪二十四景诗》说:“待月桥,刘彤尝与居民挈茗停琴,待月其上,故以待月名之”。士大夫、读书人饮茶,从茶中品味人生三昧,当然就留下了许多诗文。清员外郎伍元葵《园林即事》诗说:“轻燕穿簾幕,晴光爽气澄。亭低花作壁,地僻竹为朋。煮茗烧黄叶,,临池采紫菱。浮名何所用,才藻不须矜”。清廪生李有祺《晚游万松山》诗说:“一棹泛秋水,夕阳留半峰。云依海边寺,鹤守汉时松。小住试佳茗,欲眠闻梵钟。雪飞杨子宅,何处觅一宗”。邱长浚《题潘晴湖茂才六松园》诗说:“草床茶灶足闲情,一卷高吟拥百城。夜半主人刚读罢,松声聒耳和书声”。杨其光《摸鱼儿·十一月二十三日区镜涵招游小港探梅,暮归待月桥畔饮梁真吾春居》词中:“曾记看,琼葩如雪,万枝寒印疏影。香风送出今番暖,缕缕花魂吹醒。飞逸兴,便狂吟,追和当年咏。重烹苦茗,借浇透诗肠,攀条索笑,新句倚栏听”。

待月桥即利济桥,海珠涌三大古桥之一

《瑶溪二十四景》之首

自古僧人爱饮茶,广州也不例外。清代徐作霖、黄蠡编《海云禅藻集》记:“僧古义,字自破,,新会人,姓卢氏。出世丹霞,历诸上刹,皆典重职。雅好游泳,居海客寮,方外开士无不知有破公者。性嗜茶,著《茶论》一篇,晚隐新洲竹院,后终于丹霞”。清代文人、画家杭世骏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其《汎舟至游鱼洲访罗秀才精舍,同过海幢寺寻本无上人》诗说:“枯僧折慢幢,树底一招手。佛屋可涤烦,禅喜讵嫌久。茶声续寒吟,晷饮侧疏牖。循廊玩苔碑,坐树接林叟”。潘光瀛《海幢僧宝筏招饭》诗说:“阿师独解爱名流,禅榻萧萧话鬓秋。蕉补庵天超火宅,瓜分瓶露泌冰瓯。品茶香引风生腋,击钵声终石点头。更乞巨然留画本,万山松翠绕僧楼”。

广州夏季时长,天气湿热,古人饮茶时喜欢添加一点苦丁茶。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苦芋叶大如掌,一片人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粤人烹河南茶者,必点芋少许为良,今称为苦芋”。

伍元华,字春岚,广州人,清候选道员,善画能诗,著廷晖楼吟稿。辟万松园,家延数里。性嗜茗壶,特延宜与冯彩霞来园中,炼土开窑。所制多小壶,壶底署“万松园制”四字。

中国茶叶·历史文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