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客居巴蜀的“春天里”:《早春野望》《羁春》赏析

无心随墨 2024-04-09 13:35:32

要说起王勃的诗歌代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当仁不让,必然中选。这是王勃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杜少府,而他朋友要去的地方则是蜀州,也即四川地区。或许当时的王勃也想不到,自己也即将和这个蜀州发生重要的联系。这首诗约写于高宗乾封年间,此时的王勃在长安任职。但很快,他在做沛王府修撰时,因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认为是挑拨兄弟关系,而被钦命逐出京城。被逐出京城的王勃,受到巨大打击,抑郁之中,也前往了刚送朋友前去的巴蜀之地。他在蜀地只有约两三年时间,却创作了大量作品,据统计,王勃留存至今的180多篇诗文,竟有近三分之一是在四川时写的。而在这些诗歌中,有两首描写春天的,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川的王勃,到底生活的如何呢?

《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首句“江旷春潮白”,诗人以开阔的江面为背景,描绘春潮涌动的景象。此时江水上涨,春潮浩渺,呈现出一片洁白之色,象征着早春的纯净与活力。江“旷”字不仅揭示出空间的广阔,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春潮的来临意味着冬季的结束,新一年生机的开始。

次句“山长晓岫青”,转而描绘远山之景。山峦绵延,山峰青翠欲滴,青色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之“长”与晓岫之“青”,既展现出早春山色的秀美,又与前句江景形成鲜明对比,构成高低错落、远近相映的空间层次感。

“他乡临睨极”,诗人自述身处异乡,站在高处极目远眺。一个“临”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登高远望的姿态,而“睨极”则表达了视线所及之远,流露出对远方的深深关注与期盼。此处,诗人不仅是观景,更是借景抒怀。

末句“花柳映边亭”,视线由远及近,聚焦于近处的花柳与边亭。早春的花柳已抽出嫩芽,绽放新绿,它们映照在江边的亭台之上,增添了春意盎然的画面感。花柳之于边亭,既是实景描绘,也是诗人思乡之情的寄托:花柳乃乡土常见的景物,边亭则往往与离别、送行相关,两者结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羁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首句“客心千里倦”,开门见山地道出诗人作为异乡之客的疲惫心情。这里的“客心”指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而“千里倦”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远离故土、久居他乡而产生的深深的疲倦与厌倦之情。这种倦意不仅源于身体的劳顿,更源自内心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与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次句“春事一朝归”,转而写季节的变化。春天的到来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春事纷繁。这里的“一朝归”既是指春天的迅速降临,也隐含着时光流逝之快,与诗人长久羁旅在外形成对照,进一步强化了其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第三句“还伤北园里”,诗人将目光投向具体的地点——北园。北园可能代表诗人此刻所在之地的某个园林,也可能象征着其北方的故乡家园。诗人在此园中目睹春事盛衰,触景生情,倍感伤怀。“还伤”二字,表明诗人不止一次为类似的情境触动,旧愁未消,新愁又起,情绪层层叠加。

末句“重见落花飞”,以落花飞舞的景象收束全诗。落花象征春光易逝,繁华难留,与“春事一朝归”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落花也暗喻诗人自己如飘零之花,身不由己,无法回归故土。此句以“重见”二字,强调诗人对落花这一意象的反复体验,加重了其内心的失落与哀愁。

《早春野望》与《羁春》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写作于王勃客居巴蜀时期,读这两首诗既,除了能看到王勃对巴蜀春景的赞美和喜爱,也能感受到他身处异乡的思归思乡的复杂心境。巴蜀虽好,终究不是有才华有理想的王勃的长居之地,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便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之后他又担任了虢州参军。王勃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次,自己又将有一场更大的祸患,要在虢州发生了。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