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讲过一个有关中山国灭亡的故事,抵御赵军的中山国将士里,有一个拿着大铁锤的勇士杀伤了很多赵军,但他个人勇武改变不了中山国灭亡的命运,最终还是被杀掉了。《吕氏春秋》中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大势面前仅凭个人能力很难扭转结局。中山国是一个非常尚武的国家,在面对入侵时勇于抵抗,不屈不挠。
其实,在赵国灭掉中山国之前,中山国曾经被三晋之一的魏国灭亡过一次。那时候还是战国初年,魏文侯率先变法,让魏国的国力迅速提高,除了任命吴起镇守何西攻打秦国之外,任命乐羊为将军率领魏国军队灭掉了中山国。灭掉中山国之后将乐羊封在当地,目的是弹压中山国的复国运动。可是,在魏武侯时期,中山国还是成功复国了,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中山国的复国不仅让魏国国力进一步削弱,而且成功震慑了周围列强,让中山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所以,虽然他的国力无法和战国七雄相比,但在这之后很少面临周围列强的入侵,甚至曾经利用燕国子之之乱的机会和齐国军队一道入侵了这个国家,以小国凌大国,在战国时期是非常罕见的。这可能是中山国建立之后最高光的时刻,此时的中山国上下可能谁也不能想到,不久之后将会迎来再次覆灭。中山国位于华北平原,大约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他的北边是燕国,他的东边是齐国,他的南边是赵国,西边越过太行山也是赵国。
(中山国的位置)北边的燕国实力一直不是很强,七雄吊车尾;西边的太行山只要守住井陉口,就可以自保无忧;东方的齐国一直有灭掉燕国的想法,所以和中山国的关系还不错;他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南方来的敌人,战国早期,魏国成功灭掉中山也是从南方借道赵国而来。所以,他的国防压力主要在南方,以前他要面对积极向外扩张的魏国威胁,到了战国中期,魏国衰落之后,他要面对来自南方赵国的直接威胁。这个威胁更大,两国相邻,一旦被赵国盯上就麻烦了,但是在赵武灵王继位之前,赵国就算是想灭掉中山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赵国的国土呈哑铃状,一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北邯郸周围,这里是赵国首都所在区;赵国另一个核心区是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而山西北部和邯郸联通的通道却极为狭窄,需要穿过道路崎岖的太行山,很多地方仅能通过车辆单行,一旦被敌军切断,赵国的西北部地区就成了飞地。
(太行山)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赵国周边局势极为复杂,邯郸地区既要面对北方中山国,西方韩国,东方齐国,南方魏国和楚国的威胁,西北地区的雁门郡、太原郡等地,在秦国、韩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压力。想要改善周边的国际环境,将西北地区和赵国首都核心区紧密的连通到一起,赵国就要吞并中山国,吞并中山国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国力,而且可以利用井陉口开辟一条新的和西北地区联络的通道。
(井陉口)这个通道向西可以直达太原,将来无论是首都核心区遇到危险,还是西北的太原郡、雁门郡遇到威胁,都会很容易得到来自赵国其他地区的支援。但是赵武陵王继位之前,赵国没有能力灭掉中山。中山国虽说不是战国七雄,但他的国力也足有赵国一半这么大。而且,赵国最大的一个问题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西北地区的国防压力开始成为赵国国防的重中之重。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完成骑兵化,而赵国仍然以战车和步兵为主要兵种,双方在平原上对抗的时候,灵活的骑兵经常打得笨重的车兵一败涂地,剩下的步兵速度太慢,也会被骑兵追上杀掉。所以,在灭掉中山国之前,赵武灵王首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打败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集中更多的力量对付中山国。赵武灵王发现,赵国的军队之所以干不过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的问题就是机动性太差,而且赵国军队穿的宽袍大袖,行动起来也不方便,在战斗中非常吃亏。
游牧民族骑着马,短衣襟小打扮,战斗的时候灵活异常,而且绝不拖泥带水。所以,赵武灵王决定学习游牧民族组建一支骑兵,与之对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赵国军队之所以吃亏,就是吃亏在机动性上,一旦他们也骑上战马,在机动性上追上游牧民族之后就开始扭转不利局面,保障了北方边境安全。胡服骑射的方式在打败游牧民族的同时,也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这样一来,赵国就有条件灭中山了。此时,对赵灭中山带来最大阻力的就是东方的齐国。齐国和中山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齐国向北围攻燕国,向南威胁赵国的重要棋子。如果赵武灵王执意灭掉中山国,没有搞定齐国之前,一旦他集中军队北上,就有可能引来齐国的干涉。所以,赵武灵王要等一等,等待和齐国达成共识的机会!齐国是东方大国,一直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曾经趁子之之乱的时候差一点儿灭掉燕国,最终功亏一篑,使燕国复国成功。
然而齐国一直没有放弃再次征服燕国的野心,可是像子之之乱这种天赐良机毕竟可遇不可求,如果燕国内部没有出现大的动乱,齐国想要灭掉燕国,必然会耗时漫长,在这个阶段他最担心的就是旁边的赵国派出军队干涉。此时燕国的国君燕昭王是赵武灵王的铁杆粉丝,燕昭王能够登上王位,并且成功复国,赵武灵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赵国灭掉中山国会遇到齐国的干涉,齐国想要灭掉燕国会遇到赵国的干涉。而如果没有大国干涉,赵国灭掉中山国技术上没有问题,齐国灭掉燕国在技术上也没有问题。于是赵武灵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和齐国达成一个协议,用放弃对燕国的保护换取齐国对赵国征服中山国的默认。对于这一事件,《战国策,齐策》记载:齐燕战,而赵氏中山!一旦齐国放弃保护中山国,那么中山国就成了赵国的囊中之物。赵武灵王用燕国来换取中商山国,等于暂时致燕国的安危于不顾,而这个时候燕昭王还没有完成改革,他的国力相对于齐国来讲非常弱小,如果齐国下决心攻打燕国,很可能在赵国夺取中山国的时候,齐国也将燕国至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了。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排名倒数第二的国家,但是他的国力仍然比中山国大得多,看上去这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一个拥有了燕国的齐国实力,要比拥有了中山国的赵国多出一倍,赵国面对的国防压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大了。那么,赵武灵王为什么敢冒险致燕国的安危与不顾呢?答案是:很可能是赵武灵王清晰的看出了当时齐国的国策并不是以占领燕国为优先级。公元前314年,燕国复国之后齐国已经失去了短时间内向燕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此时燕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国的任何大规模的入侵行为都会迎来坚决的抵抗,所以齐国暂时将北上攻略燕国的国策放下,而是开始了和秦国在中原地区的争霸。
于是,在赵国灭中山的同时,齐国没有时间去攻打燕国,一旦赵国完成了对中山国的消化,到时候撕毁协议,在齐国攻打燕国的时候进行干涉,木已成舟,齐国也只好吃这个哑巴亏了。所以,赵武灵王之所以能够灭掉中山国,除了赵国的军队在实力上已经远超中山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充分利用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齐国坐视中山国被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