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总是信奉一个“经典法则”:
送孩子进尖子班,就能翻身。
像是给孩子的学习生活按下了“加速键”,大家都认为进了那个班,成绩自然就能飙升。
甚至很多家长还觉得,只要拼尽全力让孩子站在“高手”的阵地上,那个“高手”气场就能悄无声息地感染他们,进而把孩子拖上成绩的高峰。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如预期。你送他进去尖子班,反倒把孩子的自信给送进了深渊。
看似充满挑战的环境,未必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节奏,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压力,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1、思维能力的差距,无法靠“时间”弥补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学习的差距往往与孩子的投入程度、时间长短挂钩。
于是,一些家长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入尖子班,认为通过“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就能赶上那些天赋较好的学生。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思维能力的差异。
这不仅仅是学习时间的差别,而是大脑运转模式的差别。
优秀的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优势,往往让他们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难题,而对于基础不牢的孩子来说,尖子班的“高难度”内容,根本就不容易消化。
想象一下,把一个连基本的跑步都跑不动的人,放到一场奥运会的100米比赛里,期待他能像其他选手一样冲刺到终点,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基础不过关的孩子,被推向了极限,面对这些超乎想象的难度,他们不是飞起来,而是摔得四脚朝天,最终心态崩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曾经有个家长,打算给孩子换个环境,给孩子的未来“注入强心剂”,于是狠心把孩子送进了尖子班。
刚开始孩子还能迎头赶上,写作业时劲头十足,结果一段时间后,作业成了大山,孩子的眼睛快被做题堆成了熊猫眼。
家长还安慰自己:“没事,做完这些就能飞黄腾达!”
可事实是,孩子在极度的压力下,开始把课堂当成了“最后的晚餐”,只剩下迷茫的叹息,最终成了那个班里最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2、教学方式,与差生的需求不对接在尖子班里,教学重点通常是高难度题目和扩展知识的拓展,而这正是那些已经具备扎实基础、理解力较强的孩子所需要的。
可是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他们恰恰需要的是更为系统的基础训练。
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夯实,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哪怕上面盖再高的大楼,也无法支撑整个结构的稳定。
而尖子班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难度拓展,根本无法给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反而让他们越学越迷茫,甚至形成“学得更差”的恶性循环。
比如我有个朋友,他的孩子进了尖子班,但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次做作业,都能看到他焦虑的面庞。
爸爸问他:“怎么了,孩子?是不是碰到难题了?”孩子皱着眉头回答:“其实是挺简单的,但我总感觉跟别人做的题不太一样,反正怎么做都觉得自己在错方向。”
爸爸拍了拍他的肩膀:“儿子啊,你这是从小学的基础,直接跳到大学的难题,岂不是‘练拳’练到了‘气功’上?”
孩子: “爸,别说了,我现在连作业的‘初级拳法’都练不好!”
曾有一个家长在微信群里抱怨,尖子班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感觉越来越不对劲:“老师天天讲那些压轴题,我完全没学会,连基础知识都讲不清楚。”
有个家长回复说:“是啊,我家孩子每天晚上都很兴奋,提着一堆课外资料回家,却总觉得自己在‘做梦’,尤其是做那些数学题目——这数学难道是给‘外星人’准备的吗?”
家长听完只得叹气:“给孩子报个课外班,能学到的好像是抽象的、空洞的‘星际知识’,可是基础的‘地球课’,他还是不会。”
3、思维能力,无法靠“努力”填补有很多家长,在送孩子进尖子班的时候,往往抱有一种“只要努力就能补上”的幻想,认为孩子在努力上稍加补强,就能赶得上其他孩子。
然而,这种思维忽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天赋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在学校里的“尖子班”里,孩子们所具备的,除了高强度的投入和勤奋,还有一种天然的思维优势。
很多时候,所谓的“努力”是无法弥补思维上的差距的。
尽管努力是重要的,但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再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智力飞跃”。
比如有一位家长特别自信地说:“我的孩子虽不聪明,但他是个拼命三郎。”
于是她决定给孩子报名尖子班。
开始时,孩子每天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回家,精力旺盛地做着作业。可不久后,他开始慢慢发现:努力做题的结果,总是离“正确答案”远了一些。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周后,他的妈妈终于不耐烦了,冲着孩子大喊:
“我儿子!再这么努力下去,我都怕你把地球都给跑崩了!”
有个爸爸,一直觉得孩子在课堂上成绩不理想,只是因为不够努力,于是决定让孩子进尖子班。
孩子入学一周后,爸爸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成绩有起色了吗?”
孩子脸色发白,轻声说:“爸,我发现,努力并不能让我的大脑跑得更快。”
爸爸摇头叹息:“可不是嘛,光靠四肢努力,怎么可能跑得过‘脑袋’的速度呢?”
所以说,送孩子进尖子班,看似是给他们打开了成功的另一扇门,实则常常是推他们走进了一条更加荆棘满布的迷宫。
解决之道,或许不在于一味将孩子送往“顶尖”的集结地,而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选择合适的班级和教学方式。
教育不应该是“统一制式”的,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也不同,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和思维差异,才能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