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为重现帝国梦,两次攻打埃塞俄比亚,坦克却没干过拿长矛的

八方镜 2024-06-10 16:14:35

在19世纪末的欧洲,新的帝国主义浪潮席卷了整个大陆,列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非洲,渴望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

在这场被称为“非洲瓜分”的竞赛中,统一不久的新兴列强意大利王国,也急切地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

意大利的统一是在19世纪中叶,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运动实现的。

统一后的意大利,渴望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而非洲大陆上的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未被殖民的独立国家,成为了意大利扩张的理想目标。

埃塞俄比亚古称阿比西尼亚,是一个拥有超过三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传说,而其皇室则声称直接血统上溯至这对圣经中的人物。

当欧洲列强纷纷将目光投向非洲时,埃塞俄比亚已经是一个具有复杂社会结构和发达宗教文化的帝国。

意大利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北非的突尼斯,但很快就发现这片土地已经落入法国人之手。随后,意大利转向了东非,特别是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其未被殖民的地位,还因为它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埃塞俄比亚是基督教在非洲的一个重要堡垒,自4世纪以来就接受了基督教,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发展出了独特的埃塞俄比亚正教会。

此外,埃塞俄比亚还保留了许多古代文明的遗迹,如著名的岩石教堂和方尖碑,这些都是其丰富历史的见证。

但是意大利的殖民野心,能轻易实现吗?

第一次意埃战争

第一次意埃战争,或称为阿杜瓦战役,是一场发生在1895至1896年间的战争,它不仅是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行为,更是非洲抵抗欧洲殖民主义的象征。

1894年,意大利人试图通过《乌西亚利条约》将埃塞俄比亚变为其保护国,但埃塞俄比亚皇帝曼涅里克二世拒绝了这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1895年,紧张的局势终于爆发,意大利军队越过边境,进入埃塞俄比亚领土。

面对着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意大利军队,埃塞俄比亚人民团结起来,他们的武器虽然传统,但他们的战术灵活,士气高昂。

1896年3月1日,两军在阿杜瓦展开了决定性的战斗。意大利军队在这场战斗中遭遇了惨败。

在战役的前夕,意大利军队的指挥官巴拉蒂里将军,曾试图以一场精心策划的夜袭,占领阿杜瓦周围的制高点,从而在黎明时分对埃塞俄比亚军队发起总攻。

他的计划是诱使对手发起正面攻击,进而陷入意军预设的陷阱。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站在意大利这一边。夜幕下的行军变得异常艰难,复杂的地形和黑暗中的迷失,使得原本周密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

部队间的联系被切断,原本协调一致的攻势变得支离破碎。到了凌晨4时,埃塞俄比亚军队的侦察兵发现了意大利军队的混乱,随即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埃塞俄比亚的军队由孟尼利克二世皇帝亲自指挥,他们的士兵装备着步枪和利剑,长矛兵和骑兵也准备就绪,士兵们身着色彩鲜明的军服,手持闪耀的武器。

3月1日的清晨,埃塞俄比亚军队以其数量和战术优势,对意大利军队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的灵活性,成功地将意大利军队分割并逐一击破。

到了中午时分,战斗结束了,意大利军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大约6000至7000人阵亡,1500人受伤,1800至3000人被俘。

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损失也相当严重,估计有4000至7000人阵亡,8000至10000人受伤。

阿杜瓦战役的胜利,使得埃塞俄比亚成为了非洲独立国家的象征,也为非洲的反殖民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证明了非洲人民有能力抵抗外来的侵略,保护自己的土地和文化。

然而意大利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其继续寻求扩张的机会。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意大利继续加强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并寻找机会重新挑战埃塞俄比亚。

1935年,随着墨索里尼的崛起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意大利的帝国主义野心再次燃起。

这一次,意大利不仅准备了更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准备使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战术来确保胜利。

1935年至1936年间,第二次意埃战争,也称为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这场战争的导火线可以追溯到1934年12月,当时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引发了军事对峙。

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渴望扩张意大利帝国版图,恢复所谓的国家荣誉。

在1935年的金秋十月,当世界的目光还沉浸在和平的假象中时,意大利的铁蹄却已悄然踏向了遥远的非洲大陆。

10月3日,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在未宣战的情况下,对埃塞俄比亚发起了全面的侵略。

意大利军队陆空协同作战,北路、中路、南路三路并进,总兵力高达30万。北方方面军作为主力,占据了侵略军的三分之二。

北路意军在德·波诺的率领下,从厄立特里亚出发,迅速突破了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防线。

10月6日,他们占领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阿杜瓦,11月8日又攻占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

而南路的格拉齐亚尼也不甘示弱,他的部队从意属索马里出发,进攻欧加登地区,并在同一天占领了戈腊黑。

面对意大利军队的现代化武器,埃塞俄比亚军队并未退缩。但不幸的是,意大利军队不惜使用包括坦克和毒气在内的多种现代武器。

尤其是毒气的使用,这种被《日内瓦议定书》明令禁止的武器,给埃塞俄比亚的平民和士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面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国际社会的回应却显得力不从心。

国际联盟决定采取行动,对意大利实施制裁。这些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意大利出口武器、贷款和某些原材料,听起来挺狠的。

但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这制裁名单里并没有石油、煤、铁和钢这些重头戏。这就好比是想给人家来个下马威,结果却留了一手,让人家还有空子可钻。

当时的制裁措施被认为效果有限,这事儿得怪谁呢?

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当时的经济大户并没有参与制裁,这就相当于给了意大利一个后门,让它还能从这些国家获得资源。这样一来,制裁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为严重的是,英国等国家未能关闭苏伊士运河,这本可以成为制约意大利侵略的重要手段。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通航以来,它就成为了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重要航道,缩短了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旅程,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对于意大利而言,这条运河的开放,为意大利提供了快速将军队和物资运送到非洲战区的通道。

这不仅极大地支持了远离本土的军事行动,更在战略上为意大利控制海上交通提供了优势。

尽管面临国际联盟的制裁,但运河的开放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意大利的行动。

苏伊士运河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为意大利提供了缓解经济压力的途径。通过海上贸易,意大利间接地获得了支持其军事行动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这一点,从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可见一斑。尽管国际社会的反应复杂,但苏伊士运河的开放无疑为意大利提供了一种战略上的补偿。

意大利的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都在这条运河的水面上留下了深刻的涟漪。

1936年3月31日,意大利在梅丘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成为了战争的转折点。

5月2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流亡海外。

5月5日,意大利军队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随后,意大利宣布建立意大利东非,将意属索马里兰、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合并为一个殖民帝国。

5月9日,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为埃塞俄比亚皇帝,这一行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谴责。

这一侵略行为不仅加深了意大利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国的疏远,也使得意大利与英国的关系恶化,最终导致意大利考虑与德国结盟。

这场战争改变了意大利的外交方向,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场战争不仅是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扩张的象征,也是国际社会在维护和平与正义方面的无力的体现。

它提醒我们,国际社会必须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以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