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延长了明朝的寿命,还是加速了其衰亡,徽商:反正我们感谢他

贪吃的骆驼 2023-06-02 18:54:38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

01

公元1370年,已经建国三年的朱元璋很生气,因为元朝的余孽在北境又开始找事,朱元璋一怒之下,决定让大将徐达北伐。

这次北伐从表上看,大明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仅被徐达抓俘的元军就数以万计,而且北元的势力也龟缩到了离大明更远的地方。

但大明的高层却知道,这次的胜利其实是治标未治本,北境的敌人稍微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再次南下侵掠。

然而北境实在太大,大明当时无力彻底根除这个隐患,于是只能决定派重兵镇守北境。

为了防止武将在北境拥兵自重,朱元璋册封了一批皇子为王,然后决定让他们去拱卫大明的江山,朱棣就是在一年被封为燕王的。

当时的朱元璋不会想到他的这个计划后来会给大明带来什么,因为当时还有一件让他非常头疼的事亟需考虑。

02

边军镇守北境的直接兵力约有80万,再加上各种附属人口,大明要养活的北境军民要多达上百万。

虽然北境军民可以效仿前朝,进行屯田来补充口粮,但是北境的温度和雨水都是农业的大敌,常规的军屯补给对于上百万人口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官府直接从内地往北境运送粮食等物资?

当时京杭运河还没有修好,陆路的运输费用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官府的工作效率,朱元璋作为从基层出来的皇帝,那是一清二楚......

就在朱元璋为北境的物资运输挠头时,山西行省的官员提出了一个既有利于解决北境运输问题,又有利于治下商人发展的建议。

那就是用大明的食盐经销权,来换取晋商的运输力(一开始只是用盐引换运力,后来才变成了用盐引直接换物资)。

03

朱元璋不是一个很喜欢商人的人,因为他们远没有农民便于掌控,但是为了当时的时局处罚,他不得不同意了山西行省的这个建议。

山西的商人得到了这机会之后,不光是以此为基础大肆开展商业贸易,还通过这条通天之路结识了大清的各级官员。

下有充满利润的民间商业行为,上有朝廷官员时不时的进行帮扶,山西的这些商人一跃成了大明的顶级商团,也就是后世常被人提在嘴边的晋商团体。

晋商凭借帮助大明边关运粮的折中法,在大明一枝独秀了上百年,直到公元1492年以后,随着徽商的新崛起,晋商独霸天下的局面才被打破。

那么当年徽商为什么会横空出世呢?

这还要从一个人说起。

04

公元1426年,一个叫叶淇的人出生了,叶淇的祖上是南宋的宰相叶衡,叶衡本人在历史上不算太出名,不过从他以进士入仕,后来能做到大宋的宰相来看,他绝对不是个一般人。

叶衡之后叶家基本没再出过什么名人,不过叶家毕竟出过一个宰相,家中的文化教育等底蕴还是一直存在的。

公元1454年,叶淇也考中了进士,并以御史的工作正式入仕。

对于御史这个职位估计大家都陌生,它是古代的一个检查部门,一般能当上御史的人,原则上都需要有良好的风评,要不然还没等你参别人一本,别人参你的奏本就先来了。

不过御史也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职位,毕竟你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同僚“挑毛病”,叶衡也不例外,于是他入职没多长时间,就因为得罪了人而被贬。

不过御史被贬有时候并不算是坏事,反而容易留下好名声,因此等到大明的皇帝换了人之后,叶淇很快就再次重返天子身边。

05

叶淇远离北京的时候,并没有一直原地踏步走,而是一路从一个小小的知县,升迁到了山西大同的巡抚。

从这些许的小事来看,重返中枢的叶淇不光具有很强的一线政务能力,还对山西等北方的情况非常熟悉。

叶淇回京之后,因为能力和品行都经过了考验,所以他被分配到了掌管大明财权的户部,在户部期间,叶淇表现的依然很有棱角。

据《明史》记载,叶淇在户部期间,为了大明的国家利益,曾先后得罪过大明的皇亲国戚,以及皇宫大内的内官,不过因为他一心为公,所以他不光没有被再次处理,反而慢慢成长为了户部的当家人。

叶淇当了户部尚书之后,曾向大明的皇帝提了一个建议,正是这个建议,才让徽商从此崛起。

06

叶淇提出的建议,是用折色法取代开中法,也就是建议让商人用银子来换取盐引,然后大明朝廷再用这些钱去买粮食送到北境,以此来取代让商人用送到北境的粮食换取盐引。

那么叶淇为什么要走“回头路”呢?是他因为他像传说中的那样,想要和徽商勾结牟利吗?

其实答案并非如此,叶淇的前任户部尚书,是一个叫李敏的人,李敏在当户部尚书之前,曾先后担任过山西布政使,兵部侍郎,漕运总督等职。

从李敏的工作履历中,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李敏是非常了解大明经济,尤其边镇经济情况的。

而就是这么一个非常了解北境的人,就曾向皇帝提出,要用钱来换取盐引,不能再用粮食换了。

那么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建议呢?

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大明的盐引发放不及时,导致晋商越来越不愿意执行开中制度,比如因为大明的盐引容易超发,导致生产盐业的工人无法忍受,因为开中制越来越走下坡路,大明的边军已经面临补给危险了等等。

不过李敏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后续情形严重以后,叶淇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国家层面才正式同意。

07

按理说叶淇提出的这个建议,既能帮助大明朝廷填充国库,又能让徽商和晋商形成竞争关系,这完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叶淇为何后来为何还会背上“导致大明衰亡的罪魁祸首”的骂名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叶淇提出折色银制度以后,大明的国库的确很快就充盈了起来,但是北境的粮食补给问题,却并没有因此解决,反而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大明的北境继续去缺乏物资,以至于女真后来占据了华夏。

因此就有人说,正是叶淇提出的新制度削弱了大明的国防,然后导致大明被女真所灭。

不过后来也有明白人提出,每一项政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当时没有叶淇提出改革,那么大明可能会完的更快,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叶淇不光没有加速大明的衰亡,甚至还起到了帮大明续命的作用。

不过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叶淇的工作不过是做的没有那么完美罢了。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