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粮食产量差距犹如断崖!俄罗斯年产量1.42亿吨,中国多少吨?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8-17 14:51:26

民以食为天。

特别是近几年,国际上区域冲突加重,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疫情等问题的时有发生,充足的粮食再次成为民生问题的首要问题。

毕竟粮食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只有人民吃饱了,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所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再次将粮食产量和储存问题聚为焦点,将各项的利好措施再次投入到粮食生产的每个环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国,粮食的主要产作物是冬小麦和春小麦。

据俄罗斯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粮食总产量在1.42亿吨,但比前一年度下降了9.5%左右。

虽然总产量多,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论耕地质量,俄罗斯和中国相比,不仅人均耕地面积要大的多,他们的自然耕地条件也比中国存在明显的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都避免不了下降的趋势。

那么问题来了,去年也就是2023年中国的粮食年产量达到多少呢?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

2023年对于中国农民来说,面临的自然挑战很大,首先是黄淮罕见“烂场雨”,其后是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这些都给中国农业部门以及辛苦忙碌的农民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恶劣的自然考验下,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数以万计的农民顶住了压力,利用科技手段结合最简单的田间地头的忙碌,最终换来了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大丰收。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约1.39亿斤(即69541万吨),这一数据比2022增长了1.3%,这也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耕地落后、自然灾害面前,还实现了增长,比俄罗斯粮食总产量高出了5倍之多,与其形成了断崖式的差距对比。

漂亮的成绩当然离不开我国在政策上对农业的倾斜,对农民的重视。

国家大力保障农业用地,用实打实的资金投入去支持农业发展,不断普及科学机器在农业上的使用,下派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在土地之前,没有阶层之分,更没有套路和谎言。

农民真切的对待她,它便以具体而真实的丰收去回报人民,去慰藉那些日夜辛劳的耕作者。

中国的农民如同土地一样,厚爱无声,他们踏实且坚韧,用炽热的汗水浇灌着热烈的土地,用自己的倔强坚守着与土地之间的承诺。

付出才有回报,这是农民和土地之间相互回应。

据官方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8969千公顷(即17.85亿亩),比2022年增加了636千公顷(即955万亩),增长率为0.5%。

其中,谷物播种面积达到了99926千公顷(即14.99亿亩),比2022年增加了658千公顷(即986万亩),增长率为0.7%。

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来说,在农业上稳定扎实的迈出的一小步,都是国家保障的一大步。

俄罗斯粮食总产下降的原因

中俄两国去年粮食的总产量差距巨大,是俄罗斯政府不支持农业么,还是说俄罗斯的农民没有中国人民那么能吃苦?

这些答案都是片面的。

俄罗斯粮食总产量的下降是自然、政策、商贸等很多综合因素所影响的,毕竟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这个整体独立发展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看天吃饭。

虽然现在通过多种条件干涉能够减少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粮食的收成和自然天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2023年俄罗斯东部在春小麦播种时期,遇到了严寒的低温天气,导致很多小麦甚至还没发芽,就冻死在土地里,持续的霜冻也让后续的补种迟迟未能实施。

除此之外,俄罗斯南部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水资源是万物生长的源泉,虽然能部分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人工降雨,但仍然满足不了大面积农作物生产的需求。

这些都是自然变化下无法避免的农业次生灾害,所以粮食减产也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俄罗斯的粮食产量下降跟国内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

苏联时期俄罗斯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农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虽然这并不是导致2023年农业总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但是某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

站在时代的风口才能最快速赢得最显著的增长。

还有就是所有读者都知道的,2023年俄罗斯忙着和乌克兰处理两国之间的重要问题,不管财政预算还是政策指导,在农业上肯定都有所耽误的。

当然也不能因为总产量的下降而否定2023年俄罗斯在农业上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大米的收成上实现了逆风翻盘,大米的总产量增长24%,达到110万吨以上。

一个主要靠种植小麦的国家却迎来了大米总产量的提高,这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实则是跟整个市场的需求有关。

俄罗斯作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什么样的农作物销量多自然市场需求大,市场需求大当然能带来更大的农业收益。

大米作为很多国家的主食,进入市场后便成为了市民们的生活必须品,加之俄罗斯的土地条件优越,米质更加清香,口感优越,自然就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综合以上原因,其实农业总收成的增长是需要多方面协调作用下的成果,需要经济、政治、商业等多方面的穿透渗入,所以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一项错综复杂且任重道远的工作。

离不开的粮食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实现了从吃饱的物质需求发展到吃好的健康规划。

无论怎么样的发展,都反映出人们对粮食的依赖。

我国农业发展是漫长而坎坷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频繁的战乱加上经济的萧条,很多农民都经历过食不果腹的阶段,树皮、树根在某段特定的时间里都成为了粮食的一种。

“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

袁隆平院士经历过饥肠辘辘的时期,他更深刻的明白,只有解决了温饱才能谈的上未来和发展。

他为了这一简单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即使在生命最后的阶段还坚定在实验的第一线,践行着自己“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还有“禾下乘凉梦”。

是他,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近25%的人口。

是他,为世界解决了上千万人的吃饭问题,更挽救了几亿人的生命。

如今,整个世界似乎都发展进步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似乎我们很少再听到“饿的吃不饱饭”的说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短缺的问题已经被解决。

首先从我国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就越大,稳定粮食的供应得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结构都是需要科学规划。

另外,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影响着我国在粮食生产的长远规划。

粮食,始终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新冠疫情期间、特大区域自然灾害面前,充足的粮食储备成了克服困难的关键一步,也成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核心点。

未来该怎么做

粮食供给是巨大的课题,但总结下来不过是“开源节流”四个字。

在粮食种植上,我国也出台了很多措施,从源头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坚决禁止农业用地挪为他用,只有切实保障了农业耕地面积,才能保障农民有地可耕,有地可种的局面。

其次,在粮食播种的前期进行培育筛选,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指导农民精确选取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地结构的优质良种。

一地多用的情况也在农业发展中慢慢普及,之前科学技术的落后,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地区只能有一至二期的播种频率。

但是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种植条件在某些部分上实现了可操、可控的局面,土地利用频率增多,粮食总产量自然也增多了。

同时,在农业加工企业也要不断地提升农作物的加工质量和加工焦虑,降低对粮食的损害。

并根据不同的粮食产品发展多样化的食品加工食品,切实保障粮食最大化的发挥食品性能作用,并且从多种渠道出发,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在农业上的积极性。

当然,粮食的培育和生产加工,都需要建立在科学、健康、绿色前提中。

规范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循环,才能确保在粮食在质量保证下能够达到量的稳步增长,这样才能最大的程度保证人民的健康饮食问题和吃好饭。

“把饭碗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也并不是一句口号,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很大,只有实现了粮食的自主可控,才能有底气的和其他国家进行对话。

我国之前的大豆和玉米的总产量偏低,基本上都依赖向别的国家进口解决问题。

但随着近些年健康的饮食习惯普及,市场上的粗粮市场增大,销量变好,我国农业部也根据市场发展现实的需求,积极进行农业市场调整和引导。

2023我国玉米产量达到了28884万吨,比2022年增长了4.2%;大豆产量也达到了2084万吨,增长了2.8%。

开源节流是我国在资源利用上国之重策,但是粮食的生产和安全离不开每一个国民的共同努力,不铺张,不浪费,人人从我做起,更从点滴做起,才能维护整个农业生态链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农业兴,乡村兴,百业兴。

农民是生活在最基层的人民,他们从事着最辛苦却最重要的工作,农民更是14亿中国人民真正的衣食父母。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24年3月1日 关于我国2023年粮食产量的报道

界面新闻 2023年12月25日 关于俄罗斯粮食产量的报道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