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中,中国商用无人机已成为冲突军事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期,俄罗斯媒体大肆报道乌克兰使用中国无人机袭击俄罗斯目标,并对乌克兰如何设法获得这些无人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俄罗斯官方通讯社报道称,乌克兰通过波兰公司和私营企业家绕过出口限制,持续采购中国商用无人机。一家波兰公司与基辅市议会签订了价值 979 万美元的合同,其中包括交付 2500 架商用无人机。此外,个体企业家也在无人机供应方面发挥了作用,例如一家公司与乌克兰海军签署了价值 178.5 万美元的合同,提供 1000 架大疆无人机。
在中国发布无人机出口管制令,并且希望俄乌双方都不得将商用无人机用于战场的情况下,俄罗斯官方媒体炒作此事,证明尽管中国有出口限制,但乌克兰军队的供应渠道仍然存在。俄罗斯人无非就是希望中国进行必要的调查,并阻止乌军的无人机来源。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也在炒作中国公司在 2023 年与俄罗斯公司合作讨论开发攻击无人机的情况。比如,彭博社 7 月初的报道声称,有人怀疑中国公司可能正在开发攻击无人机,旨在支持俄罗斯。这些无人机在设计上与伊朗生产的“沙赫德”无人机相似。当然,西方媒体炒作这些有影没影的消息,也是希望中国政府进行必要的无人机出口管制,以免让俄罗斯在战场获得一定优势。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有必要非常严苛地执行目的地在乌克兰战场的无人机出口管制呢?我认为没必要,或者说基于乌克兰战场对无人机、无人机技术和无人机配件的刚性需求,不管中国如何限制,俄乌双方如果真要想办法,一定会找到替代进口渠道。现在的局面,完全是俄乌双方基于中国无人机出口管制令,各凭本事争取中国市场的无人机供应链,责任完全不在中国一方。
在过去的节目中,我们一再提及无人机出口管制需要谨慎的观点,因为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其他国家之上。首先,中国已经发布了无人机出口管制令,这就等于在道义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且我们一定要管制好无人机技术的出口;其次,中国必须要考虑国内无人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权,乌克兰战争催生了商用无人机的军用价值,这对中国企业当然是一件好事;最后,中国必须维持商用无人机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本身就关系着中国的战争潜力。
综上所述,俄罗斯希望中国阻止乌克兰军队获得中国产无人机的诉求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国根本管不住,因为乌方总能找到变通手段;二是俄罗斯自己也在使用中国产商用无人机,没有道理要求中国只限制乌克兰一方面;三是过度严格地管制无人机出口,对中国国家利益是有害的。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态度是中立的,任何时候都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