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入关,确有困难,尚需时间。此种情况下,要想留住傅作义,是否可以减轻对他们的军事刺激,对归绥、太原的攻击,是否可以暂停,报请军委考虑……"
毛主席看到林彪1948年11月15日的来电,一脸默黑,"这不是和中央军委唱反调吗"?
因为就在三天前的11月12日,徐向前指挥华北一兵团攻克了太原城外的"四大要塞″,为了加强攻城力量,早日拿下太原,避免旷日持久,增大消耗,特向中央军委请求增兵。
为了早日解放太原,彻底消灭阎锡山的晋军集团,中央军委同意了徐向前的请求、决定:"调第二兵团的第3纵队、第4纵队全部,以及第8纵队24旅,共七个旅增援太原前线"。同时,军委将这一部署通报给了东北野战军。
谁知,军委对华北的战略决策才刚刚部署,却召来了东北的林彪与中央唱反调的电报!
林彪电文的核心就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为此应留一根稻草给傅作义,等待我东野大军入关后再予以歼灭"。
当时华北、华东战略态势是:华北徐向前第一兵团围攻太原,如果太原增兵后,在徐帅指挥下,攻克太原,消灭阎锡山集团将指日可待。华北第三兵团正在围攻傅作义的老巢绥远。
华东战场,在我华东、中原两支大军联合围剿下,徐州之敌肯定难逃被歼命运。
所以,林彪分析:淮海战役如果速战速决,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更加企图"将傅作义大军南调,用以拱卫长江防线的决心,使傅作义早日脱离平津地区。
如果我军迅速攻下太原,将打阎惊傅,"傅作义为了自保,可能企图西逃绥远,使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 不能发挥歼敌作用"。
以上都不符合"抑留傅作义于平津待歼"的战略。
为此,林彪建议:
1、撤围绥远
2、暂停对太原攻击,采取围而不歼战略
3、立即派兵包围张家囗和保定,围而不攻。
4、放慢淮海战役进攻步伐。
林彪的以上建议,不是一时之计,而是早已成竹在胸。早在辽沈战律还未结束之时,就派东野前锋部队密秘入关,目的就是为了堵住傅作义南逃之路。说实话,林彪的这封电报是非常罕见的,一般情况下,野战军首长,只对本部的作战和使用问题与中央磋商、甚至提出反对意见,如粟裕"斗胆陈直"等,这非常正常。林彪对中央针对其它战区的战略部暑提出反对意见,这实属不易。
但林彪以高度责任心和全局观,针对中央部暑,还是义无反顾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毛主席面对林彪唱反调的电报,经过认真考虑,深思熟虑后,认为林彪的意见是正确的,并从善如流,根据林彪的建议,连发三道命令:
①命令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围困太原,围而不歼(这就解释了太原战役为什么耗时半年之久的原因);第三兵团撤围绥远;第二、三兵团迅速包围保定和张家口,切断其与北平联系,"围而不攻,拖住敌人"。
②命令淮海前委:对杜律明集团在2个星期内围而不攻,不作最后歼灭,等待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再发起攻击。
③、命令东北野战军:克服一切困难,即日起,密秘入关。
随着毛主席紧锣密鼓的步署,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提出,整个华北地区被罩上了一张天罗地网,傅作义50万大军,被牢牢困在了京津地区,已插翅难逃,成为瓮中之鳖,除了坐等被歼之外,别无他路。平津战役已胜利在握❗
林彪11月15日电报,对中央平津战役的决策,有作非比寻常的意义。以此为起点,毛主席解决傅作义集团的构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平津战役决策走进了一个新阶段。
林彪1948年11月15日的电报,不但改变中央战略部署,确保了平津战役的胜利,而且迅速消灭傅作义50万大军,大大减轻其它战场的困难,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