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为什么要建在天安门广场?
在最终敲定建在天安门广场之前,还选择了哪些地方?
另外,毛主席纪念堂为何要正门朝北?为何底面是方的?高度又是如何定的?内部又是如何布局的?
这篇文章就带大家详细地了解一下,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设计、建造背后的历史及其意义。
一、选址
1976年9月9日,咱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
消息传开之后,全国人民都陷入到了巨大的悲痛当中。
毛主席去世后,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1976年10月8日,上级作出了“关于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大地点一开始直接就定了,那就是在咱们中国的首都北京,在纪念堂建成之后,将会把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放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们能够有机会瞻仰一代伟人的遗容。
不过,虽然中央确定了毛主席纪念堂要建在北京,但是具体该建在北京的哪里?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因此,这便成为了第一个难题。
之后,根据中央的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八个省市选派了最优秀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齐聚北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工作组。
设计工作组由副部长孙友余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亲自挂帅,领导这项神圣的工作。
选址设计组的各个成员们在接到这项任务之后,都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是一项非常荣幸的工作。
于是,大家纷纷迅速赶到了北京,所有人员到齐之后,在组织人员的统筹之下,大家很快便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在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对于纪念堂的位置,选址设计组的成员首先就想到的方案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这一辈子南征北战,一直都在辛苦操劳,因此,现如今应该将纪念堂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卧永息。
基于这个出发点,大家提出了一个“水上日出”的方案,也就是建在水域里,期望的效果是这样描述的: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
之后,选址设计组的成员们,便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水域。他们走了一水又一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又觉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似乎太过于追求外表,并不能表达出人民的心意。
于是,设计组便取消了水上日出的方案,取消之后,大家便开始继续想其他的方案,很快,他们又提出了一个“山顶红星”的方案,也就是把纪念堂建在山上,建在山上的寓意是,毛主席安卧在苍松翠柏、山花浪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我们今后的征程。
就这样,设计组的成员们便又开始去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他们走了一山又一山,但是最后经过一番考虑,大家又觉得,“山顶红星”的方案也不够理想。
之后,也曾有人提出把纪念馆建在故宫的午门前面,把午门给拆掉。
也有人主张建在瀛台,瀛台始建于明朝,明朝的时候叫“南台”,到了清朝时,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修建,并且在1655年的时候被改为了现名。瀛台是紫禁城中南海湖中的一座小岛,是帝王、后妃听政、避暑和居住地,之所以叫瀛台呢,也是因为它环境好,四面临水,像一座海中仙岛。
瀛台
瀛台虽然环境各方面都不错,但是瀛台在中南海,而中南海是中央办公的地方,在办公的地方选址建纪念堂,那显然也不太合适。
于是,这些方案先后都被一一否决掉了。
后来,选址设计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的人士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基本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将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在天安门广场,也就是天安门城楼的对面,设计组的成员们认为:
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就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建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寓意确实好,虽然天安门广场没有山水,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在人民群众之中,这和毛主席的平生心态也是很吻合的。
于是,这一意见很快便被报告给了上级,上级在听取了毛主席纪念堂选址等问题的汇报后,经过一番商议决策,表示了同意,并且决定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边。
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的位置,虽然定在了天安门广场上英雄纪念碑的南边,但是还要确定具体的位置,因为天安门广场的最南边是正阳门,在正阳门和英雄纪念碑之间的位置还是挺大的。
那么具体应该建在哪个位置呢?
经过实地考察,当时一共提出了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纪念堂紧靠着英雄纪念碑建,但是如果这样设计的话,就会让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各自的政治含义,这样有些不适合。
第二个方案: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最南边。把正阳门拆了,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寓意是,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城楼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上,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这样的布局会使纪念堂严重受到南面交通的干扰,离街道太近了,来来往往地一直有车和人经过,确实不太好。
正阳门
第三个方案:不拆正阳门,挨着正阳门建。这样的话可以阻隔广场南边交通的干扰,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考察,觉得这样还是不行,因为如果这样的话,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算是很高的了,因此,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也不妥。
最后,经过一番商议,中央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的正中间,距离两边各200米,这样的话,整个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形成了一个有规则的对称型,毛主席安卧在正中间。
二、设计
在具体的建造位置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该考虑纪念堂的设计问题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应该设计成什么样的呢?这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
当时设计的时候,一开始,绝大部分成员都认为应该建成特别宏大、雄伟的建筑,这样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所以在设计初的时候,大家提交的方案都比较偏大。
而当时,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的方案却与众不同,杨教授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也就是底面是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
杨教授的方案提出来之后,很快便受到了选址设计组的注意,经过研究,杨庭宝教授的方案给人很大的启示,因为这种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
而且从大的布局来看,从整个天安门广场来看,这样的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的,并且这样的话,纪念堂是在广场的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对称的中心。这种对称的建筑,会给人一种稳重平衡的感觉,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
最后,纪念堂设计小组的领导,在集中了众人的意见后,在杨庭宝教授方案的基础上,勾画出了纪念堂实施方案的草图 。
就这样,纪念堂的具体位置和建筑形式都确定了,接下来便是高度问题了,纪念堂到底应该建多高呢?这个高度可不是越高越好,太高了反而会显得很突兀,因此,高度也必须是要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来确定的。
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楼下和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的时候,应该避免纪念堂的正面与正阳门城楼的大屋顶重叠,要想避免重叠,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够遮挡住正阳门的屋顶,又不能太高,否则又会压倒纪念碑。
在确定了这些必要的条件之后,设计组的成员们便开始着手计算纪念堂的高度,最终定出的总高度是33.6米。
自此,毛主席纪念堂建造的具体位置、建筑形式、高度等情况便都确定了下来,接下来就该建造了。
三、建造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了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总指挥。
半个月后,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大型的推土机、打桩机、载重汽车、吊车和铲车等施工机械,都整齐地摆列在各个施工点上。
参加奠基仪式的人员有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各界的代表,包括参加施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一共有8000多人。
下午4点30分,吴德主任宣布,奠基仪式正式开始,接着,华主席发表了讲话。
从这一天开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便出现了一个昼夜不停、紧张繁忙的施工工地。
为了按期建好纪念堂,上级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力量。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当时全国各地直接参与建设的单位有50多个,大批的原材料都是由各地准备并加工好的。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材料,也有很多的寓意,纪念堂基石周围用的是来自珠穆朗玛峰的石头,四周则浇灌了来自台湾海峡的水。
山东是建筑石雕之乡,那里各类花岗石、大理石不仅储量大,而且质地好、品种多,所以在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的时候,也选用了山东的花岗石。
除此之外,在纪念堂庭院的一万三千株花树中,有北京油松、青岛雪松、北京房山红果树、延安青松,还有八十株樱花树,樱花树是台湾同胞送来的。
另外,纪念堂大厅里有四根方柱,柱体用的是江苏无锡的奶油红大理石,柱端采用的是天山白色大理石做衬托。
地面铺的是杭州灰色大理石。瞻仰厅水晶棺的基座是用的泰山黑色花岗石,寓意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1977年5月4日,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
纪念堂的底部长宽各105.5米,总高33.6米,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
建成后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好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
这座正方形二层的宏伟建筑,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高度相当,色彩相近,风格协调,互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建筑群。
按照功能划分,毛主席纪念堂一共分为两层:
一层是由北大厅、瞻仰厅和南大厅组成。
二层是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六位同志的革命业绩纪念室以及宣教厅和藏品陈列室组成。
一层的北大厅是瞻仰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大厅的正中间是一尊汉白玉的毛主席坐像,坐像的背后是一大幅绒绣壁毯《祖国大地》,寓意着毛主席与祖国锦绣山河永远同在。
汉白玉毛主席坐像
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安卧在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水晶棺的黑色花岗岩基座上镶嵌着党徽、国徽和军徽。
南大厅是瞻仰参观出口的大厅,北侧汉白玉墙面上镶嵌着毛主席的手迹《满江红·和郭沫若》,气势磅礴,抒发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豪迈。
毛主席纪念堂的二层,按照时间顺序和分专题的方式,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和文物完整展现了六位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教厅则用来开展主题宣讲,放映纪录片《千秋伟业》,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纪念堂还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纪念堂的正门是朝北的。
在当初设计的时候,有人表示,要是正门朝北的话,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群众集会的时候,群众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会让人感觉心里不安。
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针对这个问题,设计组的领导成员赵鹏飞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纪念堂庭院的东西两侧都向里收缩,让两侧广场的面积扩大,如果以后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会有群众,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众中的画面,自然也就不会让大家产生心里不安的问题了。
1977年8月18日,水晶馆移入纪念堂。
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9月9日,首都万人集会,隆重举行了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及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
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及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
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是非常有寓意的,后来荣获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且还被载入了英国出版的《建筑史》。
1994年,毛主席纪念堂进行改建,增加了现代化的消防、空调、通风、通讯、动力系统,工程于1997年12月31日竣工。
从1977年开放到2020年,毛主席纪念堂累计接待瞻仰群众近2.4亿人次,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0多位。
最后,也非常建议大家去毛主席纪念堂一次,看一看伟人的面容,非常值得去。
全文完!如果感觉文章还可以,麻烦大家帮忙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一下,非常感谢!
参考资料:
[1]西北,闫树军.毛主席纪念堂最初的几种设计方案[J].党史博览,2020(03):32-33.
[2]东方文韬.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内情[J].中州今古,2004(10):42-43.
[3]董少鹏.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内幕[J].档案,2004(02):44-45.
[4]高亦兰.毛主席纪念堂设计过程总结[J].建筑史,2003(01):1-2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