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俄国崩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了政权。不过,临时政府的路线同沙皇一样,依旧同协约国绑定在一起,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战争。
这条路线,使得本就濒临崩溃的俄国雪上加霜,厌战情绪弥漫全国,前线的士兵频繁开小差、成建制逃走。在此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年十月到十一月,苏维埃发动革命,接管了俄国政权。
苏俄成为掌舵者后,正确分析当下局势,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乃是当务之急,遂决定退出一战,同德国议和。
可是,议和都是有代价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连战连捷、军力甚强;而新生的苏俄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国力疲软、民穷财尽。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该怎么议和?
苏俄在最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签订条约
1917年11月8日,列宁颁布《和平法令》,并向盟友英法提出和平倡议,实现不割地、不赔款、公正民主的和平,可是英法根本不理睬,无奈只能单独同德国谈判。
1917年12月3日,苏俄同德国开始首次接触,最初主战派不同意德国的苛刻要求,谈判破裂,苏俄方面遂决定继续抵抗。
可是,先前几百万沙俄军队被德奥同盟国打得损失惨重,现在又让还没站稳脚跟的苏俄去打,明白人都能猜到,战绩不会好。
结果耶果然如此,德国军队5天推进150英里,几乎占领了波罗的海地区,挺进乌克兰首府基辅,还很稚嫩的苏俄军队没法抵抗,只能不断后退。
好在危急关头,苏俄动员民众积极参军,扳回部分优势。1918年2月23日,苏俄红军在纳尔瓦、普斯科夫击退德军,为谈判赢得一些筹码。
就这样,苏俄深切认识到,德国的军力依旧强大,想让还不稳固的新政权硬抗德国并不现实。最为务实的办法,乃是妥协让步,先让德国矛头西转,同英法协约国死磕。
苏俄都割让了哪些土地
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在布列斯特正式签订条约。和约中,苏俄忍受了堪称屈辱的苛刻条件,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与牺牲。
在西部,苏俄宣布放弃大片肥沃疆土,包括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同时放弃对芬兰的控制权。
在南部,苏俄则将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主要是亚美尼亚族聚居区),割让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退守高加索山脉一线。
《布列斯特和约》让苏俄损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疆土,包括大量肥沃温暖的粮食谷物产区。除此之外,苏俄还被迫向德国交付60亿马克赔款。
以至于条约签订后,列宁沉重地告诫战友们:“这无疑是惨重的损失,但现在对于我们的事业来说,再也没有比苏维埃政权崩溃更大的打击了。”
对于割地赔款的耻辱,苏俄高层在开会后统一共识:这是在用空间换时间。所有人都相信,只有德国同协约国打得两败俱伤,苏俄才有机会实现崛起与复兴。
一战结束,苏俄趁机废除不平等条约
《布列斯特条约》是苏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用空间换时间的一次成功外交。后续的历史发展证明,苏俄的判断完全正确。
德国在东线捞到巨大好处后,顿时暗暗得意,他们认为苏俄退出战争,就意味着自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西线的英法军队。
于是和约签订不到一周,德国就在西线集结起大军,发动声势浩大的“皇帝攻势”,企图一劳永逸地击败英法军队。起初,德军也确实连战连捷,将协约国打得溃不成军。
然而,当美国带着满血的国力参战后,战场形势顿时扭转。得益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协约国阵营逐渐稳定战线,遏制住德军进攻。
后期,德军连连受挫,战争引起德国国内的革命,烈火燎原的工人罢工和士兵起义,逼迫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无力再战,被迫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投降。
趁着德国战败的有利时机,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布列斯特和约》作废,拿回了此前失去的所有国家权益。
兵不厌诈,国际斗争,就要善于利用敌对阵营的矛盾
纵观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可以看出,新生的苏维埃在根据尚未稳固之时,善于使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利用敌对国家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时间。
同样的,苏俄的邻国土耳其,也在一战后的民族危机关头果断革命,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击退协约国,废除苛刻的《色佛尔条约》,签订了保全基本国土的《洛桑条约》。
就不平等条约来说,难道曾经被迫签订,后世就得永远忍受着这些苛刻剥削?而不能有所变通?哪有这样的道理!那当年教员还干嘛“另起炉灶”?
所以说,兵不厌诈,国际斗争毕竟是军事的延伸,很多兵法计策,在国际关系中也能运用,而且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