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位老者回到南京江宁老家追寻父母抗战足迹。70年前,这里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民不聊生,他的父母义无反顾参加革命,最终英勇就义。
父母牺牲时,他只有1岁,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他虽然一直都知道父母是抗日救国的烈士,却从未真正了解过他们。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重走父母走过的路,了解父母的战斗故事,理清父母牺牲的史实。
如今他已退休,时间无比充裕,他将利用人生的最后时光,让那一段尘封了70年的悲惨历史重新现世。
革命夫妻携手抗战这位追寻父母抗战足迹的老人名叫陶和寿,他的父亲陶家齐和母亲朱维珍的抗战事迹在江宁一带流传广泛。
陶家齐1890年出生在江宁湖熟的一户商人家庭中,幼年读过私塾,成年后做过学徒也当过兵。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发生,陶家齐放弃了学业,毅然参加了十九军抗击日军。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一颗炸弹落在了他的身边,炸聋了他的一只耳朵。
因耳聋,陶家齐不得不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做文书工作,后来又当上了国民党的乡长,成为了湖熟有名的士绅。
1937年,日军占领了江宁的交通要道和主要集镇,他们在县内大肆杀戮,之后又进入南京城,把南京城变成了一座血城。
陶家齐对日军的暴行憎恨不已,却只能在日记中愤怒地痛骂日军。彼时,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来,陶家齐激动不已,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不久,新四军来到了江宁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江宁地貌结构复杂,新四军只能在远离敌人据点的地方进行穿插活动。新四军知道,要想痛击敌人,就要争取到当地群众和爱国志士的协助。
于是,新四军就找到了对日军暴行无比憎恨的陶家齐。陶家齐毅然答应,并主动要求承担新四军的情报任务。
接受新四军的任务之后,陶家齐第一时间叫回了正在上海学徒的15岁大儿子陶和庆,动员他参加新四军,又动员了侄儿潘泽松一起参加抗日活动。
在陶家齐四处活动下,新四军终于在敌人严防死守的地盘中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情报队伍。
陶家齐虽然耳聋,但消息灵通,湖熟日伪的一举一动他都能够掌握,并及时汇报给新四军。他还利用当地安清帮会的关系,把侧翻工作做到了日伪内部。可由于频繁活动,他还是被日伪军盯上了。
为了迷惑敌人,陶家齐隔一段时间就要搬一次家,但这导致原本照顾陶家齐的一位保姆不想再冒险,找个借口不干了。
中共江宁秘密组织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到处为陶家齐物色可靠的人选。经过打听,他们找到了朱维珍。
此时朱维珍刚刚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孤身一人,整日窝在家中哭泣。邻里见她失去依靠可怜,便悄悄帮她找工作,希望能够让她振作起来,正巧,就遇到了新四军为陶家齐招聘保姆。
朱维珍来到陶家后,受到陶家齐革命思想的影响,重新振作了起来。她不仅理解支持陶家齐抗日救国,而且将陶家齐照顾得无微不至,使陶家齐没有了后顾之忧,更能够全身心投入抗战活动。
在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中,陶家齐和朱维珍互生情愫,最后,他们在新四军领导的见证下结为了夫妻,并孕育了爱情的结晶——陶和寿。
“你还活着啊!”陶和寿小名“小园子”,是他母亲朱维珍为他起的。只可惜,陶和寿还没能来得及多感受一分父母对他的疼爱,一场灾难就向他们席卷而来。
1942年,陶家齐被任命为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从此公开了抗日身份。然而,这一身份一公开,就引起了日伪军对他的憎恨,他们时时在寻找机会想要把他除掉。
当时担任江宁县县长的王一凡等领导都非常关心陶家齐的安全,希望他尽快离开这里。但陶家齐并不担心,他认为他居住的林家庄虽然是敌占区,但这个村子坐落在四面环水的水套子里,只有一条小路通村里,很安全。
可是,就是这一大意,给陶家齐埋下了祸根。
1943年中秋,陶家齐和几名游击队员路过林家村,他想到今天是儿子一周岁生日,便没有再出动留在了家里,晚上,长子陶和庆也回到了家中。
不料,他们的行踪被当地汉奸报告给了敌人,日伪军迅速出动,他们先避开陶家齐的眼线,特地绕道到新昌桥,然后乘小船从水路包围林家村。
对于敌人的行动,陶家齐一家毫无防备。就在他们为陶和寿庆生的时候,敌人一脚踹开了门,端着枪走了进来。陶家齐和朱维珍被捕,陶和庆趁乱逃走,敌人下令全村搜捕,同时又放火烧了陶家。
陶家遭难后,藏在村子里的通讯员立刻就要趁乱逃走报信,但被敌人发现抓住。陶家齐眼疾手快,高声喊道:“他就是一个放牛的,逮他有什么用?”
敌人没有发现端倪,便放了通讯员。通讯员离开敌人的视线之后,又来到陶家,看着熊熊烈火,他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将里面正在襁褓之中号啕大哭的陶和寿抱了出来。
通讯员一路狂奔到河边,将陶和寿放在一个木盆中,让其水流而下,这才离开匆匆报信去了。
另一边,日军把陶家齐夫妇带到郭庄庙,又带到湖熟,逼迫他们出新四军领导的住处,和陶和庆的下落。
陶家齐夫妇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低头,他们没有屈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儿子陶和寿。
在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中,陶家齐夫妇英勇就义,他们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抗日救国,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这一年,陶家齐53岁,朱维珍37岁,乡亲们把他们埋在了湖熟附近刘家庄东北角的老坟山上。
林家村火光冲天,只有周岁大的陶和寿顺着河水顺流而下,他的哭声引起了路过老乡的哭声。一位叫陶王秀的大妈于心不忍,将陶和寿抱回了家。
就这样,陶和寿被陶王秀用米汤喂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抓新四军家属,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陶王秀又带着他逃到了南京三元巷,隐姓埋名以做小生意艰难度日。
从小,陶和寿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烈士,虽然没有见过父亲,但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永远高大。
为了追寻父亲和母亲的抗战足迹,2000年陶和寿回到了老家。当年,他父亲的英雄事迹震动了当地百姓,所以当人们得知他就是陶家齐的小儿子时,都纷纷来看望,惊奇地问:“你就是小园子?你还活着啊!”
乡亲们热情地向他讲述了陶家齐当年的抗战故事,陶和寿也因此彻底了解了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