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莫急慌,中医外治有妙“方”

鸿朗说健康 2024-09-29 15:18:39

小儿发热是儿科门诊、病房中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家长们容易紧张焦虑的症状之一。在实际临床中发热作为一个症状,会存在于许多疾病中,很多情况即使在病情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仍反复高热,比如明确的大叶性肺炎或者病毒性感冒等,仍会反复高热三五天,甚至更久。

从中医上讲小孩子会发热,可能和血虚、外感发热、夏伤暑热、积食、气虚等原因有关。

1、血虚:先天性体质较差或存在失血过多的现象时,可能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发热现象。

2、外感发热:若在温度下降时未及时做好保暖工作,可能会使机体受凉引起外感风寒,产生发热、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3、夏伤暑热:夏伤暑热是夏季感受暑湿之邪所导致,可引起发热、头昏、胀痛、心烦口渴等症状。

4、积食:小儿发生积食,通常和饮食过多、喂养不当等原因有关,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堆积在体内时,可引起体内的致热原增多,产生发热、腹胀、饮食量减少等现象。

5、气虚:受到饮食损伤、久病耗伤等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导致气虚,引起面色萎黄、气短懒言、气虚发热等症状。

小孩出现发热现象时,若伴随饮食量下降、流鼻涕等不良表现,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恢复过程中还需要多观察身体情况。

除了泰诺林、美林等退热药物的应用,体温还是反反复复,这时候中医儿科大夫就会有很多中医药外治措施去退热,大致介绍如下:

1.小儿推拿:临床中小儿推拿治疗发热,可谓立竿见影,大椎的揪痧、清天河水、退六腑等等,结合患儿不同情况,加减穴位,比如有积食情况,加摩腹、拿肚角、清大肠经等;依据患儿病情不同手法穴位灵活多变,随时调整,疗效显著,减少患儿服药损害肝肾、服药困难等弊端。

2.放血疗法:临床上小儿发热,耳尖放血,瞬间减轻压力,给邪热以出路达到退热目的,同样还有大椎处放血。如有积食内热大引起发热,可刺四缝放血;如有咽喉红肿疼痛,可在少商穴、商阳穴点刺放血,在放血过程中症状当时会逐步减轻,相信很多大人如果体验过,应该深有体会。

3.中药药浴:临床上分全身药浴和足浴,依据患儿不同发热情况,辨证选取金银花、蝉蜕、连翘、藿香等药物水煎煮取药汁,加上温热水兑入不同容器,给小儿进行全身药浴或足浴,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退热目的,操作简单,且大部分小儿喜欢玩水,利于小儿进行药浴。

4.刮痧治疗:临床中外感发热,汗出不透,或高热无汗,通过后颈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及重点风池、风府、双肺腧等穴位刮痧,以局部出痧(有的青紫、有的鲜红)退热。

5.穴位贴敷治疗:选取石膏、葛根、连翘等清热类药物做成膏药,贴敷到大椎、涌泉穴等不同穴位以达到退热目的。

6.中药灌肠:选取柴胡、石膏、大黄等清热、消导类药物水煎取药汁,通过装置直肠给药,吸收入体,或退热,或清腑泄热,从而达到退热目的。

通过以上的中医药外治方法的简单介绍,相信家长朋友们,再次碰到小儿发热应该在心理上就不会那么着急、慌张了,毕竟有这么多的退热方法供我们选择,以上都是我们中医儿科临床中经常开展进行的,有的从古至今都有,持续数千年之久,疗效确切,减少患儿喂药困难,操作简单,总结一句:可谓是简、便、廉、效!

小儿发热了,作为家长朋友们,应有个初步判断,小儿发热常见于外感或积食情况,生活中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端倪,理清思路,做到心里不急慌,从容去就医。但仍要温馨提示注意事项:小儿发热,如出现精神状态极差,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出现高热抽搐,甚至异常症状发生等情况,应格外警惕,及时就近专科就医。

2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