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城西北 7.5 千米处的稷王山兢太赵村北隅,静静矗立着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建筑——万荣稷王庙。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向世人讲述着岁月的悠长故事。
上古时期,农耕始祖后稷在此地播撒下农业文明的种子,亲身示范农耕种植之法,让这片土地逐渐走向丰饶。于是,稷神山之名得以流传,稷王山的俗称也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当地民众怀着崇敬之心修建了稷王庙,开启了这座庙宇与这片土地千丝万缕联系的篇章。
历经无数的春秋交替,风雨的无情侵袭,万荣稷王庙在时间的长河中倔强地留存了下来。如今,其中轴线上的正殿与戏台依旧坚守,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此地的往昔记忆。正殿尤为引人注目,它的规模与形制彰显着北宋时期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从平面布局来看,面阔五间的设计大气而规整。明间以 5.05 米的宽度,展现出一种开阔之感,似在向人们张开怀抱,迎接众人对历史的探寻。次间与梢间虽稍显局促,却在整体的布局中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一种和谐的秩序。通面阔达 20.17 米,这样的尺度在当时的建筑语境下,无疑是一种实力与气魄的象征。而进深三间,通进深 12.62 米,内部空间宽敞深邃,仿佛能容纳下千百年间人们对农耕文化的尊崇与敬仰。
再看其柱子的设置,更是独具匠心。前檐明间的东柱采用砂石质蟠龙柱,那精美的雕刻工艺,让蟠龙仿若随时都会腾空而起,为这座古朴的建筑增添了一抹灵动与威严。其余柱子皆为木质圆柱,它们笔直地挺立,承担着建筑的重量,也撑起了历史的天空。前檐柱与檐角柱柱径 36 厘米,其他檐柱柱径 30 厘米,内柱柱径 32 厘米,不同位置柱子粗细的精心考量,以及柱网整齐的排列,都体现出宋代工匠对力学原理与美学观念的精妙融合。
最令人称奇的当属正殿的屋顶。庑殿顶样式宛如一顶华丽的皇冠,戴在这座古老建筑的顶端。其线条优美流畅,没有一丝拖沓与滞涩,舒展的姿态仿佛是在向天空致敬。在阳光的轻抚下,金色的琉璃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不仅仅是琉璃本身的光泽,更是千年前建筑艺术的光辉折射。当我们知晓这座正殿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建筑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惊叹,更有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它承载着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与社会风貌,是研究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走进正殿内部,尽管岁月已经让这里略显斑驳,但依然能从一些细节之处感受到曾经的精致与讲究。梁架结构纵横交错,榫卯之间的契合严丝合缝,展示着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这些木构件仿佛在低声细语,讲述着它们在这漫长岁月里所经历的风雨雷电,见证的人间烟火。
站在万荣稷王庙前,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的迷雾,看到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民众在庙中祭祀后稷时的虔诚祈祷声。这座隐藏在乡村中的宋代庑殿顶建筑,没有都市古建筑的喧嚣与繁华相伴,却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吸引着每一位对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前来探寻。它是乡村的宝藏,也是中华民族建筑遗产中的一颗耀眼星辰,其价值不会因岁月的流转而黯淡,反而会在时光的磨砺中愈发璀璨,永远屹立在稷王山脚下,向后人诉说着那无尽的历史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