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人员确定,三名航天员都是80后,神舟十九号待命救援

5楼的男人 2024-04-24 14:03:33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此次航天员名单确定,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八号任务。其中叶光富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其他两人作为组员。

神舟十八号延续了老传统,也就是老带新的人员配置方式,指令长叶光富虽然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但是在2021年10月份,曾与翟志刚、王亚平一起,执行过神舟十三号任务。

这次神舟十八号任务人员方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机组人员全部是80后,如果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以60后为主,第二批以70后为主的话,那么第三批就是以80后为主。

此举也意味着第一批的老航天员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航天事业的一线,逐渐退居幕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

从这次整个任务的过程来看,也与以往有些差别,那就是在神舟十八号完成全部合练和检查后,神舟十九号也已经准备就绪,进入到“待命救援”的状态。

为何让神舟十九号待命救援?

很多人一听到“待命救援”,心理就会有一些怪异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航天员的安全考虑。

这是因为航天领域是一个高危行业,在执行任务期间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失败。

例如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是由于一个密封圈的问题,最终在发射73秒钟后,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造成航天史上最大的安全事故。

所以,在航天领域,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也是基于这种原因,后来美国NASA就开启了双保险制度,一个发射,另外一个就待命救援。

也是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所以,我国开启了神舟十九号待命救援的模式,一旦在任务期间遇到突发情况,那么神舟十九号就立即发射升空,把其安全带回地球,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有备无患。

实际上,只要有航天员还生活在太空中,那么地面上,就会有一枚火箭和太空飞船处于待命状态,并且地面上还配备一个应急救援小组,这个小组时刻保持着最高的警惕。

一旦空间站出现状况,例如:SpaceX的星链就曾经恶意靠近中国空间站,最终是启动空间站的动力系统,紧急避让,才化险为夷。

如果那次不是发现早及时,躲避过去,一旦发生碰撞的话,那么地面上的应急小组就可以立马飞上太空,把空间站的三名航天员接回家。

虽然以往都有准备,但是这是神舟十九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与神舟十八号同时准备就绪,等神舟十八号发射升空后,神舟十九号就可以立马补上,做到无缝衔接。

这也就意味着,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都已经同时选拔出来了,大家不妨猜测一下,都有哪些成员,是否会有女性航天员呢?

老航天员再次无缘航天任务

实际上,从上次的神舟十七号任务开始,我国第一批航天员就逐渐退居幕后,第二批航天员开始接手老航天员们递过来的接力棒。

虽然第一批老航天们逐渐退居幕后,但是整个中国的航天事业,可以由他们这一批14个人用肩膀扛起来的。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从1995年开始选拔,到如今已经快30年时间。在那个时候,他们应该是最刻苦,同时也是最彷徨的一群人。

在那个年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与今天无法同日而语,即便被选拔进入到航天队伍中,此生也不知道是否能够乘坐太空飞往太空。

其他国家培养航天员,还可以上国际空间站。因为美国在航天领域把中国排除在外,所以中国的航天员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乘坐自己国家的航天器前往太空。

要走出从0到1的关键一步,无论是对于当时的航天科研人员,还是航天员们都非常困难了。好在最终都扛过来了。2003年,神舟五号携带杨利伟顺利登上太空,我们突破了这历史性的时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一些代价,杨利伟曾经在上升阶段遇到致命的共振,五脏六腑就好像被震碎了一般,这也导致杨利伟从太空回来后,就退居幕后,再未上过一次太空。好在杨利伟带回了关键数据,经过改进后,为后面的航天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也曾经出现第一次太空行走,由于没有关键数据,导致舱门内外压力差太大,打不开的情况,正在焦急的时候,太空飞船又出现了火警警报。

在这关键时刻,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人商量后,就当机立断,即便是死去,也要完成太空行走,不辜负数亿名在电视机前面翘首以盼的观众,也不愿再这个关键时刻丢掉大国形象。

最终是用一根撬棍,撬开了舱门顺利出舱,后来才发现飞船的火警警报是一次误报,可以说是天佑中华,化险为夷,让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正是在第一代航天员们,在黑暗中一点点的摸索,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一点点的进步,不过遗憾的是,第一批航天员们,因为当时资源不足,有些训练了数十年时间,却没能登上太空就退役了,他们是:李庆龙、吴杰、赵传东、潘占春。

结语:

随着第二批航天员全部成熟,以及第三批航天员逐渐走向前台,第一批航天员们也开始慢慢的退居幕后,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终有落幕的一天。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没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也就没有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起飞,他们理应被铭记,包括那四位虽然没上太空,但是却为此努力训练了十多年的航天员们。

0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