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成不成功不要紧,玩得开心最重要

幻翠聊文化 2024-01-01 19:45:07

黄永玉、汪曾祺、王世襄几人相交莫逆。

黄永玉是顽童,九十多岁时还说自己是最年轻的“九零后”,玩跑车,各种玩。

汪曾祺也好玩,一手美食做得好,他笑对妻子说,所有女人都喜欢他,因为他做的饭好吃。

王世襄更是一个奇人,年轻时各种玩,玩到老了,成了大家,一代宗师,无人可及。

有一次,几人相约在黄永玉家会餐,大家说好各备食材,各做一道菜,结果王世襄扛着一捆葱就去了。

大家看得奇怪,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那天,王世襄做了一道菜:焖葱。

此菜一出,把别的菜全盖了,成了全桌最亮的仔。

汪曾祺感叹说:

学人中真正精于烹饪的,当推北京王世襄。

他以此为乐。

王世襄一辈子都在玩,玩了一辈子,活到老,玩到老,玩得很开心。

一辈子,成不成功不要紧,玩得开心最重要。

事实上,一个人若能一辈子都玩得开心,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01

多年前的那一代人,很生猛,他们无所畏惧,又学富五车,内心自由,无所束缚。

教授刘文典,讲红楼不在教室,在月下草地上,叼着烟斗,却讲出了氛围;没那么多规矩,讲的却都是真才实学。

北大校长蔡元培,造炸弹,遇到蛮横不讲理的人,直接一句,不服就来找我,决斗。

王世襄,出身豪门,少年纨绔,架鹰盘鸽斗蛐蛐,可玩着玩着,就成了一代宗师,玩出了一种哲学。

当今玩家里,马未都算是一号人物,人称“马爷”,有人问他,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谁?

马未都想都没想,开口就是王世襄。

王世襄有多厉害呢?

1914年5月,北京城里,王世襄出生。

王家世代显赫,是真正的顶级豪门。

王世襄的高祖王庆云,官至工部尚书,政绩卓著,学识过人;

曾祖王传璨,官至刑部主事;

伯祖王仁堪,光绪三年状元,梁启超都是他的学生;

祖父王仁东,官至工部尚书。

王世襄的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王世襄出生的地方,就是在父亲刚买下不久的北京芳嘉园里。

再说母亲这一边,母亲金章,是著名的花鸟画家。

大舅金北楼,是画坛领袖,引领风骚,其他几个舅舅,也都是各行各业的出色人物。

王世襄日后能玩成大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的见识就不是他人能比的,最起码,他可以见到其他人可能一辈子都看不见的各种珍品。

对于王世襄的家世,马未都感叹说:

和他家比起来,今天所谓豪门,都只是旁门。

家世好,王世襄享受的,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可是王家这个公子,不爱学习,只喜欢玩,调皮捣蛋的,丝毫没有读书当圣人的觉悟,倒是很有纨绔子弟的天赋。

他一去舅舅家,舅舅就说:

“捅马蜂窝的来了”。

可见他顽皮捣蛋,令人头疼。

再说学习,他不喜欢,比起摇头晃脑读四书五经,念之乎者也,他喜欢的,是到处玩,玩鸽子,斗蛐蛐,养葫芦,甚至还有飞鹰扑兔,放狗逐獾。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玩的,但很多孩子的天性,都被压抑了,他们从小就被逼着学习各种规矩,学习各种技能,认真得让人心疼。

02

王世襄喜欢玩蛐蛐,斗蛐蛐,要是买不到好的,王世襄就自己去抓蛐蛐。

于是,少年王世襄,带着自己的工具,开始上山捉蛐蛐。

除了自己抓,他还经常在朝阳门、东华门、天桥的蛐蛐买卖场上,只为寻找好的蛐蛐。

有些人玩蛐蛐,就是为了斗蛐蛐,但王世襄不一样,他从捉蛐蛐就开始玩,从捉蛐蛐,到养蛐蛐,最后斗蛐蛐,王世襄一样不少,快乐翻了好多倍。

找到好的蛐蛐,培养好了,小王同学就自设斗局,邀请各玩家一起斗上一场。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蛐蛐玩家,名叫李桐华,这人斗蛐蛐,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然而,面对王世襄自己养的蛐蛐,他败了。

那时候,王世襄还是一名中学生。

玩,不在于得胜后的喜悦,而在于玩的过程可乐在其中。

蛐蛐玩够了,他开始玩葫芦,他学着养葫芦,在葫芦娇嫩幼小的时候,就给葫芦套上模具。

模具不能一直带着,不然影响葫芦生长,长大一点,就把模具取掉,一种带着各种图案文字的葫芦就长成了。

美不胜收,巧夺天工。

玩,不在于一定要得到什么,而在于你想要得到什么。

王世襄还玩鸽子,玩得痴迷无比。

为了训练鸽子的反应能力,让鸽子听话,并且能反应迅速,他经常拿着一根竹竿,满院子追着鸽子跑。

每天听见外面的鸽哨声,就如同听见绝世美女的声音,仔细竖着耳朵听。

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收获,王世襄养出来的鸽子,听话又敏捷,指哪儿飞哪儿。

王世襄爱鸽子,那是真的,有段时间,他写作文,篇篇写鸽子,虽然写得很好,但老师勒令他重新选题,不准写鸽子,直接告诉他:

不换题目,不管写得多好,一律0分。

爱屋及乌,王世襄爱鸽子,所以喜欢鸽哨,为了寻得好的鸽哨,他四处寻访,最终结识了“哨痴”王熙咸,此人无鸽不活,没有鸽子,吃肉都没味道。

他玩鸽子,是真的爱鸽子,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很多人所谓玩,浮于表面,但真正的玩家,玩的是内在的真性情。

03

玩着玩着,王世襄不满足了,他想玩鹰。

可是玩鹰难度比较大,因为鹰体型偏大,又比较凶猛,训练太难,但王世襄不怕,寻来大鹰,亲自训练,最终玩得像模像样的,让人惊叹。

鹰训好后,王世襄手上架着大鹰,走在空旷的田野里,看见野兔,一声令下,大鹰闪电一样飞出,兔子一扑一个准。

晚上,王世襄就左手擎着苍鹰,右手拿着猎物,满载而归。

玩鹰之外,他还玩狗,养了一大堆狗,训狗捉獾。

1934年,王世襄二十岁。

这一年,他考入燕京大学。

那个年头,时局混乱,战争不断,国内就是一团糟,父亲觉得,年头不好,从政太危险,所以希望王世襄学医,这是一门悬壶济世的手艺,不管什么时候,总能混一口饭吃。

父命难违,王世襄违背自己的内心,听从了。

王家家大业大,在燕京大学旁边,就有一个二十亩的大院子,王世襄上大学后,住在院子里,他搭起葫芦架,开始播种引藤,仔细打理。

除了葫芦,他还养了一群鸽子,买了四条大狼狗。

去上课的时候,他简直就是一个二世祖,手上架着鹰,怀里揣着蝈蝈,老师在台上讲课,王世襄的怀里,蝈蝈在唱歌。

全班同学听到这不和谐的声音,哄堂大笑。

然而,老师很气,这还要不要好好上课了?

王世襄不爱医学,学累了,就带着猎狗出去打猎,有一次蹲守了三天三夜,战绩卓然。

他还在院子里养了几只鹰,京城玩家,竞相观看。

多年后,王世襄回忆说:

“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架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术业有专攻,玩亦有“道”。有些人从玩里面,发现了自己的本性,自由,辽阔,而有些人在玩的时候,却丧失了自己的本性,被欲望所吞噬。

04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将自己的最喜欢的事情做好,已经不容易。

忙于玩耍,王世襄学习就学得一塌糊涂。

学校告诉他,成绩太差,不得继续学医,恐以后庸医害人,要么换个专业从头开始,要么退学回家。

王世襄转专业,成了文学院的一名学生。

他写作的时候,还是写鸽子。

麦家有句话,深得我心,他说:

“生活就是要贴着自己的性情走,你生定是什么人就拿什么腔调,别跟人去凑热闹,热闹终归不是你的。”

可是很多人不是贴着自己的性情,而是贴着世俗的标准,做不喜欢的事。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读研,继续读书。

当时,世道沦丧,王家已经渐渐没落,父亲赋闲在家,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没了,该开销的还是要开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随便卖一点什么东西,也就可以好好生活了。

直到此时,王世襄都还没决定好好读书,他还是喜欢玩。

1939年,母亲金章因病去世,王世襄痛苦不堪。

他知道,母亲一直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于是,小王决定,好好学习,学出一个名堂来。

他驱散了鸽子,送走了苍鹰,遣散了猎狗,将蛐蛐罐,葫芦,鸽哨,统统藏起来。

他决定,要在燕京大学研究院,潜心苦读,干出一点事情来。

他研究什么呢?

他开始研究玩鹰的风俗历史。

手上没鹰,心中有鹰。

他有养鹰的经验,然后又旁征博引,开始写关于鹰的研究,细致地讲述了捕鹰、养鹰、驯鹰、放鹰的过程,还在历朝文献中,考据了中国养鹰的历史。

玩着玩着,玩出了学术文章。

这才是真正的玩家。

1943年,王世襄毕业后,又完成了70万字的《中国画论研究》。

玩,不仅是沉迷于肉欲,更是养心。

王世襄说:

我不惮霜雪,不避风雨,不分昼夜,于人不游处游,于人不至时至,期有会心,自悦而已。

所谓玩,不过如此。

玩不是炫耀,而是一种生活。

05

王世襄喜欢玩,但他从不跟风。

马未都和杨澜在对话中曾谈到王世襄。

有一次,王世襄在人潮汹涌的街上看见有人骑摩托车,出尽风头,围观者无数。

那时候,摩托车是稀罕物,有钱都不一定买的到。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这才是玩,令人羡慕,可王世襄却表示不屑:

这算玩什么啊,怎么也得骑一白马!

骑着白马,在北京城里走,一日看尽长安花。

美,放肆,自由,自我。

比起那些崇洋媚外,跟风、世俗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有趣。

1943年,王世襄离开学校,南下求职。

王世襄本来想去见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希望能寻得一个工作职位,可是傅斯年一看,王世襄燕京大学毕业,断然拒绝:

“燕京大学出来的人,根本不配进我们史语所!”

王世襄被鄙视了,但梁思成邀请他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此学社以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主导,保护古建筑。

王世襄答应了。

以前,他家里很多古董和文物,可是在营造学社,王世襄真正见识到了文物的魅力。

他与文物的不解之缘,也是从这里开始。

此后很多年,他都在和文物打交道,并成了文物守护英雄。

人这一生,只要活着,就要做事,因为我们需要吃饭,需要生活。

06

1945年,鬼子投降后,大量文物需要清理,遗落在外的,需要寻回。

在梁思成的推荐下,王世襄成了寻回文物的专家,也开启了他追寻文物之旅。

由于战争原因,大量文物流落在外,毫无着落,要追回,是一件巨大的工程,甚至很多还音讯全无。

王世襄没办法,就设宴招待北京有名的古董商、收藏家,希望他们能提供所知的文物线索。

他就这样,一点一点突破。

有些文物要从别人手里买回来,可是国家拿不出钱,王世襄就想办法筹钱,从宋子文手里得到一笔捐款,买回珍稀瓷器422件。

1946年7月,他又顺藤摸瓜,在外力的协助下,取回文物21箱,共有1085件,附件39件,珍品古玉数百件。

他成了文物保护英雄,1947年,被提升为古物馆科长。

那时候的古物馆,被战火摧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屋宇漏水。

没办法,王世襄就带着人一样一样清理,一样一样修,下班了,累了,就回家和妻子一起弹琴、读书、赏画、吟诗。

日子依旧充实快乐。

他们在闲暇时,也偶尔出去逛逛,搜罗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小文物。

彼时,北京城内的古玩店里,还有珍品未被发现,如一些明清佛像、竹刻,或者家具,王世襄看到了,就买回来。

每天下班回家,王世襄就和妻子举案齐眉,一起欣赏自己的小宝贝。

终于,古物馆越来越像样了,王世襄也越来越像样了。

像个玩家。

人不是一下子成为自己的,而是慢慢接近内心想成为的样子。我们一生需要经历很多,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安定。

07

王世襄在工作中,问心无愧,可是在那个黑白不分的年代,白的会变成黑的,黑的会变成白的。

王世襄成了大反派,成了大罪人。

罪名很简单,短短两年内,收回那么多文物,肯定收了很多好处,不然,谁能如此尽心尽力地工作,谁会这么傻?

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可王世襄偏偏就是因为太君子,入狱了,编号38。

家里所藏的心爱之物,也被抄家抄没了。

妻子怕他想不开,安慰他说:

“坚强要有本钱,本钱就是自己必须清清白白,没有违法行为,否则一旦被揭发,身败名裂,怎么还能坚持?你有功无罪,竟被开除公职,处理不公问题在上级,因此我们完全具备坚强的条件。”

意思是说,我们有道理,不要怕。

在监狱里,查了一年多,也没查到王世襄收了什么好处,只能释放回家。

然而,不得继续上班。

他被炒鱿鱼了。

也罢,身外之物,失去了就失去了,王世襄继续玩,依然玩得很开心。

他玩起来,就连朋友都看不过去了,直接告诉他:

你不要再玩了,我给你介绍个稳定的工作吧。

王世襄不干了,直接说:

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没了工作,时间都是自己的,王世襄玩得越来越开心,玩得越来越投入,玩得越来越像自己。

他写书,做研究,《古琴名曲广陵散》《傅毅(舞赋)与般鼓舞》《普查民族音乐的开端——记湖南音乐的普查工作》《谈展子虔<游春图>》,一篇篇文章不断发表。

人生天地间,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间无愧于人的良心,就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痛苦。

人生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就能好好玩。

08

王世襄觉得,一个连玩都玩不好的人,工作估计也就一般般。

赋闲在家,王世襄决定,好好玩,所以他种葫芦,养鸽子,写文章,玩得很开心。

然而,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别人看不惯你的时候,你不管做什么都是犯罪。

文革开始,王世襄又犯事情了。

因为旁人看来,他的生活过得太没规矩,过得太有诗意,太腐败了,居然天天玩些没用的。

红卫兵拔了他的葫芦,砸碎了他的物品,王世襄纵然心疼,却无法阻止。

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宝贝,他主动将文物上交给国家。

他被流放到干校进行改造,一同在干校的,还有沈从文、钱钟书杨绛夫妇、萧乾、臧克家、周汝昌等一大批人。

人生有很多痛苦,但内心丰富的人,可以很从容地面对,他们不仅要活,而且还要活好。

所以,沈从文写文章,杨绛也写文章,王世襄放了两年牛,放牛的时候写诗。

牛在吃草,他躺在草地上听百灵鸟叫,观察鸟儿飞翔,如同在仙境,快活不已。

他照料鸭子,产下的鸭蛋,个顶个的大。

他养猪,猪吃食物,他写诗:

“池塘一片水浮莲,日日猪餐日日鲜。自笑当年缸里种,只知掬月照无眠。”

当然,他很会改善自己的生活,进山采蘑菇,下水抓鱼,有时候蘑菇和鱼一起炖,味道鲜美,山珍海味。

他向渔人寻求捕鱼技巧:

“我姓王,是‘五七’干校的,以后我每个星期天都来你家玩,中午就在你家做饭吃。”

渔人答应了。

从此,每到星期天,王世襄就带着酱油、生姜、大蒜等佐料来到渔人家。

有时候他很早,人家还没起,他就在渔船里睡觉。

王世襄做鱼餐,一桌都是鳜鱼,炒鳜鱼片啊,炸鳜鱼排啊,糖醋鳜鱼啊,还有干烧鳜鱼、清蒸鳜鱼和清汤鱼丸。

他吃上了‘鳜鱼宴’。

他还要干活,每天挑一百多担水浇菜,很累,但看着满山油菜花,他很满足,笑容挡都挡不住。

生活是自个儿的,能活成什么样,全看自己。

09

回到北京后,王世襄一边潜心研究,一边潇洒玩耍。

他玩了几十年鸽子,如今,他把玩鸽子的学问写在书里,编了一本《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成为养鸽者的必读之书。

玩,每个人都想玩,但真正会玩的人不多。

他玩蛐蛐,最后将玩蛐蛐的学问写进书里,写了一本《蟋蟀谱集成》。

玩成这样,王世襄已经独一无二了。

王世襄玩葫芦,也玩了几十年,最后将玩葫芦的艺术写进书里,就是《读匏器》,葫芦藏家,大概都会看一看。

后来,他开始玩收藏,玩明式家具,写了几本书,《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萃珍》。

他的玩法,令人惊叹。

除了这些,王世襄还喜欢做饭,从小,他没事就跑进厨房,和厨师学做菜,后来更是青出于蓝。

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

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

王世襄的厨艺,连美食玩家汪曾祺,都赞叹不已。

有人问,京城第一玩家是谁?

大家都说,王世襄。

你看,玩着玩着,他玩成了京城第一玩家。

王世襄玩,但不仅仅是玩,他不是将这些当成无聊的消遣,而是真正当成一种生活,刻到骨子里去爱。

为了得到自己所爱的,他舍得花钱,他也舍得放弃所有心爱之物,他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

有人赞叹,王世襄玩物成家,成一代大家。

清华大学教授尚刚说:

在当代玩家中,王世襄是最通制作、最知材料、最善游艺的一位。

大收藏家张伯驹也曾感叹:

王世襄是个天才。

什么是真正的爱玩?

玩的就是生活,无事不可玩,无物不可玩。

10

王世襄玩着玩着,玩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03年,他获得荷兰克劳斯基金会生存与创新大奖,奖金十万欧元。

一转身,他就将钱捐给了希望工程。

王世襄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

2004年,杨澜采访王世襄,问他当年事:

“当您精心收藏多年的家具被运走时,您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90岁的王世襄说:

“对文物的占有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它们的研究和欣赏。这些东西,由我得之,最终又由我遣之。岂不就是一个最圆满的结束?”

自由是什么?

自由就是无所待。

很多人不自由,就是因为有所待,觉得有钱了才能自由,有物质了才能自由,但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法真正自由。

2009年11月,王世襄去世。

享年95岁。

他死后,很多人感叹:“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驾鹤西去,京城空余鸽哨声。”

香港作家董桥哀叹:“这样的老人,以后没有啦,没有啦”。

确实,世间再无王世襄,我们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那样的土壤,可以诞生那样的人物。

而今,我们的文化里充满浮躁,我们的观念被名利占据,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规训成名利的走狗。

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这也是人类的悲哀。

文|不有趣灵魂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