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电报大楼(2)

乐乐旅途点滴 2025-01-06 16:40:52

能拨通长途电话,在曾经的年月里就如同是中奖一般

打个长途电话?这在手机普及、微信普及的时代简直就是个并不遥远的“遥远之梦”。

大约十二年前,在一部名为《北京记忆》的大型纪录片里,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讲述了自己当编辑时所遭遇的一件往事:“那时候打一个长途,首先要接通总机,然后说清楚所要的地方,说完就挂断电话了。从这时候开始,你就不能走远,有时候三天时间都在等待,因为电话不知道能于何时打过来。第一天临到5点下班,总机来电话说没要通!第二天继续要!待到对面最终挂通电话,这边一接,说需要找的人刚出去十分钟,得!三天电话相当于白等。”

这种打长途的经历还被拍摄成了电影,此片便是由葛优主演的《手机》。其中被改编过的经典插曲“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令不少有过这种经历的观众在欢笑之余亦带着一丝感动的泪花。

长途电话并不是那时的人们想打就能打的,更没有可能去“煲电话粥”。马季的相声《打电话》只适用于市内公用电话(且属于电话亭内、无人负责看管的那种),而绝不可能出现在长途电话业务中。

作为奢侈消费的长途电话要求通话人必须‬在事先做足了‬“功课”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国内每百人所拥有的电话尚不足0.5部,打长途电话更属于难上加难之事。当然对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而言,相互联系似乎还会便捷一些,若是要连接边远地区的省会城市,如乌鲁木齐、拉萨、西宁等,电话或许几个小时都无法接通,这就更甭提那些中小城市或乡村了。

由于长途电话难打,而且费用较贵(1分钟0.3元,相当于今日300元左右),所以民众大都会以电报的方式做跨省联系。当然,如果急需打电话,也必须事先把要说的话统统写在纸上,待打电话的时候再哇啦哇啦地快速念出来,而对方则一定要有些速记的本领,要不这长途费用可是花不起的。

一座居于长安街上的“漫长工程”,最终成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样板

于是,北京长途电话大楼便成为京城市民难得惠顾的“神圣之地”,这座大楼就位于复兴门大街西段的北侧。它于1959年12月开工建设,其间历经了两度停工,及至1972年复工,待到1974年9月最终建成,其建建停停一共历时长达15年之久,这或许是长安街沿线建造时间最长的一座建筑物。

长话大楼是在1976年7月投入使用的。很多外国记者亦是在这里将中国国内的一系列重要讯息对外透露,当然,长话大楼的建成对于改变此时中国通信落后的面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开始步入现代化。

从喧嚣走向平淡的长话大楼

当年的长话大楼安装了许多打长途的格子,待顾客交了钱便在格子外等待叫名,当工作人员接通外地的分机后,会呼喊顾客到指定的格子内进行通话,格子这头匆匆忙忙地说,那头则迫不及待地记录,或是反之,那种此起彼伏的交谈之声始终回荡在一层大厅之内。

然而这一切都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戛然而止,今日的长话大楼一层已改为中国电信的营业厅。(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