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斯曼帝国处于崩溃状态。 作为失败的同盟国的一部分,根据停战和随后的条约条款,它遭受了几乎2/3以上的领土损失。 由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领导的盟军将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视为根据自身利益重塑中东和东地中海的机会。 然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战略和象征意义的城市,其命运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对希腊来说,君士坦丁堡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它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直到1453年沦陷,为奥斯曼帝国占领。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希腊人将这座城市视为他们合法的遗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希腊民族主义者希望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将提供夺回这座城市的机会。
最初,希腊获得君士坦丁堡的希望似乎是可能的。 盟国和奥斯曼政府于1920年签署的《塞夫尔条约》提议拆除奥斯曼帝国的大部分地区,授予希腊在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包括士麦那市(现在的伊兹密尔))的领土让步。 根据该条约,对君士坦丁堡和周围海峡的控制权将置于国际管理之下,以后有可能重新审视其最终地位。
然而,有几个因素阻止了君士坦丁堡被归还希腊。
首先,盟国的利益冲突。 特别是英国更专注于控制达达内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通道,这些海是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关键水道,并为俄罗斯提供了通道。 君士坦丁堡作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门户的战略重要性意味着盟国更愿意将其控制在国际控制之下,而不是冒着将其移交给希腊或任何其他单一国家的风险。
其次,在《塞夫尔条约》签署后,土耳其内部的政治局势迅速转变。 同意该条约的奥斯曼政府软弱无力,面临广泛的反对。 土耳其民族主义领导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拒绝了该条约的条款,并发起了一场成功的军事运动,以抵制土耳其土地的分割。 土耳其独立战争(1919-1923)导致希腊军队在小亚细亚的失败,最引人注目的是1922年的士麦那战役,并最终扭转了盟军最初向希腊承诺的许多成果。
凯末尔及其军队的军事成功迫使盟军重新谈判与土耳其的和平条款。 1923年签署的《洛桑条约》取代了《塞夫尔条约》,并建立了土耳其的现代边界。 根据该条约,君士坦丁堡仍然是新土耳其共和国的一部分,希腊的领土野心在很大程度上被粉碎了。 这座城市的战略价值,加上土耳其通过军事成功维护其主权的能力,清楚地表明,将君士坦丁堡归还给希腊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盟军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考虑。 整个欧洲和中东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给稳定该地区创造了一种紧迫感。 盟国,特别是英国和法国,更关心保持对关键领土的控制,并确保新的土耳其国家稳定,不与苏联结盟,苏联正在成为该地区的新威胁。 将君士坦丁堡归还给希腊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长期的不稳定。
此外,在《洛桑条约》中正式确定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人口交换在塑造该地区的人口格局方面发挥了作用。 数十万居住在小亚细亚的希腊人被迫离开家园,作为回报,来自希腊的穆斯林被迁移到土耳其。 这种交流巩固了基于种族身份的民族国家的想法,使君士坦丁堡成为希腊城市的可能性更加遥远,因为它越来越多地被土耳其人口主导。
结语:大多数人小国富民的想象实际是被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带歪了,实际上国家间的博弈是基于实力的,小国永远是大国竞争的棋子。希腊的不幸就在于他即没有自主权又没有实力保卫自己的利益。所以希腊化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首都和他的荣誉被突厥人夺走了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