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1927年,中国大地被阴霾笼罩,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昔日携手的盟友,转瞬化作狰狞的刽子手,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
一时间,血雨腥风席卷全国,革命陷入至暗时刻。
然而,正是在这绝境之中,南昌城燃起了希望的烽火,一场伟大的起义拉开帷幕,它就是南昌起义。
南昌这座赣江畔的历史名城,彼时城中暗流涌动。
起义前夕,周总理、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革命者秘密汇聚,他们目光灼灼,心中怀着同一个炽热的理想——绝地反击,为革命闯出一条生路。
周恩来身为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沉着冷静又坚毅果决,宛如定海神针,统筹着繁杂且机密的筹备工作。
贺龙带着麾下能征善战的部队毅然投身,他那豪爽的气魄与对革命的赤诚,给予众人莫大鼓舞;叶挺的部队更是训练有素,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8月1日凌晨,南昌城在沉睡中被骤然响起的枪声惊醒。
起义军如猛虎出山,向着预定目标迅猛进击。
贺龙的二十军负责主攻,战士们身姿矫健,呼喊着口号,冲破敌军防线;叶挺的十一军火力全开,枪炮声震彻夜空,精准打击着敌人的要害据点。
朱德则利用此前积累的人脉与威望,巧妙周旋,稳住部分敌军,为起义创造有利战机。
刘伯承精心拟定的作战计划,在实战中尽显精妙,引导部队节节胜利。
战斗激烈胶着,起义军却毫无惧色,凭借无畏的勇气与顽强的斗志,逐步攻克南昌城的关键要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滕王阁,南昌城已换了天地,红旗飘扬在城头,起义军大获全胜。
这看似一场城市的军事胜利,实则是改写中国命运的伟大开端。
南昌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反动派嚣张的气焰上狠狠泼了一盆冷水,向全国宣告:共产党绝不屈服,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以武装斗争捍卫理想!
它更是创建人民军队的起点,自此,中国共产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支将为人民奋斗到底的钢铁之师诞生了,为后续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筑牢根基。
南昌起义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束光,穿透重重黑暗,照亮无数革命者的前路,让全国受压迫的民众看到希望,激发起燎原的斗志;
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独立革命道路的关键里程碑,此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党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愈发成熟,一步步摸索出适合国情的革命路径。
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起义背后,汇聚着一群有着钢铁意志与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们用热血与智慧,为中国革命的新征程奠基。
周恩来身兼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重任,彼时的中国革命局势风云变幻,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面临血腥镇压。
周恩来挺身而出,犹如定海神针,挑起全面组织、指挥起义的大梁。
在南昌起义筹备阶段,他秘密奔走于各部队之间,联络同志、部署任务,缜密地规划着每一个作战环节。
他目光如炬,深知这一场起义是共产党绝地反击的关键一搏,凭借着非凡的组织才能与果敢的决策力,将各方力量凝聚起来,让起义的火种得以保存、点燃,使得南昌起义从构想一步步迈向现实,他当之无愧是这场起义的灵魂人物。
贺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他手握重兵,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投身起义。贺龙投身革命,本就怀着对旧世界的深切痛恨与对光明未来的炽热向往。
听闻党的起义计划,他二话不说,带着麾下能征善战的部队全力支持。
在起义当晚,贺龙的部队如猛虎下山,向着预定目标迅猛出击。
他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用行动彰显出对革命的赤胆忠心,为起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后续革命队伍输送了一支强劲有力的军事力量。
叶挺,这位声名赫赫的将领,担任前敌代总指挥。叶挺所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劲旅。
战斗打响,叶挺亲临前线,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在枪林弹雨中展露无遗。
部队在他的带领下,进攻有序、防御稳固,一次次击退敌军反扑,攻克关键据点。
他坚毅的身影出现在战场上,就如同给战士们注入了强心针,激励着全体将士勇往直前,是南昌起义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朱德身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在起义前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起义前夕,朱德巧妙利用自己的身份,穿梭于南昌城的社交场,宴请国民党军官,不动声色地麻痹敌人。
为起义筹备争取宝贵时间,他还成功扣留部分敌军官,削弱敌军指挥系统。
起义爆发时,他又积极投身作战协调,后勤保障,确保部队行动顺畅,为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默默耕耘,铺垫基石。
刘伯承出任参谋团参谋长,他精通军事谋略,胸有万千丘壑。
在起义筹备过程中,刘伯承日夜钻研作战地图,精心拟定作战计划,分析敌军部署的优劣,为起义军规划出最合理的行军、进攻路线。
战斗中,他依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及时调整战术,为部队拨开迷雾,指引胜利方向,让军事智慧化作实际战斗力,为起义胜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昌起义的这些领导人,出身、经历各异,但他们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汇聚于南昌。
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开启武装斗争新纪元,他们的名字与精神,穿越岁月,至今仍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熠熠生辉,激励后人永不停歇地追逐民族复兴之梦。
那时候,还没有太多文学作品专门介绍“八一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解放军报》发表宣传“八一起义”的文章并配上连环画。
由于这是第一次向全国介绍“八一起义”的具体过程,时任总政领导对此十分慎重,指派解放军报社美术编辑董辰生专程前往南昌采访写生,并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杜南提供文字说明稿。
后来,杜南的这份说明稿被带到北京呈请周总理审阅。
这份现存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八一起义》说明稿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原稿由杜南用蓝色钢笔书写,红色字迹为当年编辑所改,黑色毛笔小楷字则是周恩来总理的修改字迹。
那么,周总理在这份说明稿上修改的什么内容呢?
实际上,周总理拿到这份说明稿后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校正历史细节,订正标点符号,修改达97处,陈毅也提出了1处修改意见。
周总理在修改稿中突出了党的领导,深刻剖析了起义军失利的原因。
同时,周总理将原稿“当起义军处在万分艰苦的战斗时,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修改为“当起义军向南挺进时,毛主席率领了秋收起义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了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高度评价了毛主席创立土地革命的正确路线。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专门修改了八一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在最初的提纲中,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按照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的顺序排列。
周总理审阅后,提出了两点意见:
增加刘伯承。周总理深知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的重要贡献与卓越的领导能力,坚决主张将他增加到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名单之中。
刘伯承在南昌起义前就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曾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要职,组织领导过泸顺起义,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南昌起义中,刘伯承协助周恩来、贺龙等人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在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调整贺龙与朱德的排名。周总理坚持将贺龙的排名列于朱德之前,因为在南昌起义中,贺龙以其手握重兵、身居高位的身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在共产党的一边,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他不仅放弃了各方给出的优厚待遇,还义无反顾地带着队伍加入到了当时还处于风雨飘摇的我党,并且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起义军总指挥。
而朱德元帅在看过这份文字稿后也提出,自己不应该排在第二位。
朱老总说:“八一起义,我的人马主要做一些协调保障工作,作用不大,应排在叶挺将军之后。”
最终,在两位老总的坚持和修改下,《八一起义》连环画最终确定南昌起义领导人名单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参考文献:
《亲历南昌起义》 沈谦芳 江西人民出版社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 朱德等 远方出版社
《周恩来传》 金冲及 中央文献出版社
《正道沧桑》 金一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党史出版社
点击,看更多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