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当天,为何被害者家属说:这件事没有赢家

卡门的事 2024-10-07 01:53:01

2019年7月17日,张扣扣因蓄意杀害三人被执行死刑,一桩震惊全国的复仇案,终于落下帷幕。

这起案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对法律与道德的深度讨论,更让人们反思暴力循环的悲剧性后果。

然而,当死刑执行的那一刻,被害者家属,却说出了“这件事没有赢家”这样令人深思的话。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双方都陷入了如此痛苦的境地?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痛下杀手完成复仇

2018年2月15日,农历除夕夜。当大多数中国家庭,团聚庆祝新年之际,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一个普通村庄,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复仇悲剧。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张扣扣,一个怀揣28年仇恨的男子。张扣扣早已精心策划这次行动。他选择在除夕夜实施复仇,因为他知道目标人物会在家中。

他准备了刀具,还带上了汽油,决心要彻底了结,这段长达近30年的仇恨。夜幕降临,张扣扣悄然潜入王家。

他首先遇到的是王正军,毫不犹豫地对其实施了致命攻击。随后,他又遭遇王校军,同样将其杀害。

鞭炮声掩盖了受害者的惨叫,街道上洋溢的节日氛围,与屋内的血腥场景,形成了强烈反差,但张扣扣并未就此罢手。

他继续搜寻最后一个目标——王自新。在找到王自新后,张扣扣毫不留情地将其杀害。至此,他完成了对这个家族三代人的复仇。

为了毁尸灭迹,张扣扣还使用准备好的汽油,点燃了王校军的汽车。熊熊烈火在夜空中格外醒目,仿佛是在宣告这场复仇的完成。

完成复仇后,张扣扣并没有立即投案自首。他选择了短暂的逃亡,可能是为了冷静思考,或是在权衡下一步行动。

这段时间里,整个村庄陷入了恐慌,警方也展开了大规模搜捕。然而,逃亡并未持续太久。2月17日,也就是案发两天后,张扣扣主动向警方投案自首。

他平静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仿佛完成了一件早该做的事情。这件事情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东拼西凑的我们也了解到了致使张扣扣做出如此罪行的原因。

长期积累的怨恨

张扣扣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张福如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母亲王自珍则是家里的主心骨。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过着清贫但还算安稳的生活。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也开始出现经济活动。

张家和王家,因为承包村里的粮食加工和售卖业务,而产生了矛盾。这看似普通的商业竞争,却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96年8月10日,一个炎热的夏日,王自珍和王家,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激烈争执。争吵升级为肢体冲突,王正军和其父亲王福军,对王自珍进行了残忍的殴打。

13岁的张扣扣,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却无力阻止。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在暴力中失去生命,这个画面永远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最终,王正军因此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然而,这个判决并未能平息张家的愤怒和悲痛。

在民事赔偿方面,法院判决王家赔偿张家9639.3元,但实际上王家只支付了1500元。这种明显的违约行为,进一步加深了两家之间的矛盾。

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多年来不断申诉,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然而,他的努力始终未能得到回应,这让张家对司法系统的信任,逐渐崩塌。

更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共同施暴者的王福军,却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这场悲剧之后,村里的舆论却出人意料地偏向了王家。

这可能与王家的经济实力有关,也可能是出于对强者的趋附心理。无论如何,这种态度让张家感到更加孤立和无助。

失去妻子后,张福如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既要照顾家庭,又要为申诉奔波,身心俱疲。没有了主要劳动力,张家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他们陷入了贫困的泥潭,难以自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扣扣不得不辍学。他曾尝试参军来改变命运,但最终也未能如愿。

之后的工作生涯,也一直不顺利,这让他内心的怨恨更加深重。相比之下,王家的境遇却在不断好转。

他们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子女甚至在城里当上了官。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命运的巨大落差,成为压垮张扣扣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他才一时冲动,向着一家人下了杀手。后来实在过不去心里的坎,才选择了自首。

最终被判死刑

2018年,张扣扣案进入司法程序。一审法院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做出了死刑判决。这个结果虽然在法律层面上,符合罪刑相应原则,但却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面对死刑判决,张扣扣提出上诉。他的辩护理由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首先,他强调自己生活不顺,长期处于困境中。

其次,他提出自己可能存在心理疾病,暗示这可能影响了他的行为判断;最后,他强调了自己主动自首的情节,希望能够得到从轻处理。

然而,这些辩护理由并未能改变法院的判决。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并于2019年7月17日执行了死刑。

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一部分人对张扣扣表示同情,认为他的行为“情有可原”。

他们认为,张扣扣是在极度痛苦和长期不公正待遇下,做出的极端行为。还有人质疑判决的公平性,认为应该考虑到案件的特殊背景。

在法庭上,张扣扣的陈述,更是引人深思。他生动地回忆了母亲死亡的场景,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同身受。

他否认自己是在报复社会,而是坚持认为自己“没错,只是一个有血性的男人”。这番话道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对“正义”的独特理解。

然而,无论如何,这个案件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没有真正的赢家,双方家庭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王家失去了三条生命,张扣扣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两个家庭都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结语

这个案件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法治社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性的复杂性。

只有在法律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参考资料:

央视网——“除夕复仇”张扣扣故意杀人一审死刑:“捅刺切割”手段特别残忍

中国网——陕西汉中“2﹒15”故意杀人案罪犯张扣扣今日被执行死刑!

新华网——法学专家谈张扣扣案:“私力救济”切不可超越法律规定范围

3 阅读: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