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就融资2亿的“四川第一股”,短短3年从风头无两到风光散尽

盘点往昔吖 2024-08-15 11:44:40

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红庙子街自发形成民间证券交易市场。这条仅有60米长、不到8米宽的小街,轰动全国。鼎盛时的红庙子人山人海,大家拿着各种股票、股权证前来交易,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这里一夜暴富。

1993年热闹的红庙子(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的股民对川盐化这只“四川第一股”肯定不陌生,川盐化股票最开始就是在红庙子摆摊发行的。

当时任谁也没想到,这家来自乐山的国企拥抱证券市场后,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跌落神坛,频繁更名、频繁易主,一次一次沦为资本大佬逐利的工具。

川盐化的发家史

川盐化的前身叫做五通桥制盐厂,位于成都南面150多公里外的乐山市牛华镇。乐山五通桥地区的井盐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建国后(1955年),由当时的153家私营盐灶和一家国营盐厂(金山寺制盐厂)公私合营组建了五通桥制盐厂。

五通桥盐厂的标志(图片来自网络)

到1984年,盐厂的主要生产手段还是传统的平锅制盐,产量、质量、卫生条件都跟不上。恰逢上面挑选股改试点。于是川盐化跳了出来,厂子当时很困难,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它需要一个改变的机会。

技术改造之后,到80年代后期,它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认可的生产精制盐的企业。机缘巧合之下,乐山电力、川盐化等,就同天歌、红光、长虹、长钢等一起成为四川第一批股改企业。

“两毛多钱一斤的盐巴能有多大赚头?”

川盐化成立时,《乐山报》的报道和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1988年,以五通桥盐厂为主,加上中国轻工物资供销总公司、中国华轻实业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四川省盐业公司这四家,出资组建成立“四川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

1989年1月,川盐化开始向职工发行股票。1元钱1股,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股,每个川盐化职工可买500股权证。不过对于股票这种新鲜事物,大部分职工没有意识,也不知道股票如何变现,敢吃“螃蟹”的职工并不多。

川盐化发行的融资券

1992年初,川盐化开始对外发行股票。当时的乐山也出现了和成都红庙子一样的股票“黑市”。在川盐化门口,就有一些天津、成都、深圳等地“闻风”而来的人,特地来乐山收购川盐化股票(股权证),再转手倒卖。他们不在乎不讨论企业财务状况、成长价值,只要热度够了就行。

1993年3月,“川盐化”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西南首家、全国第3家异地上市的股份制企业。谁也没想到,川盐化开盘价高达每股17元。

当时购买500原始股的“川盐化”职工平均净赚8000元。有人倾其所有买了8万元的川盐化股权,上市以后狂赚100万!一夜暴富,还是一夜白头,这就是当时股市让人疯狂的原因。

疯狂投资,急转直下

上市就融资2亿多元。百年历史的老盐化企业跻身资本市场,一时间风头无两。融资后,川盐化对自己该何去何从毫无头绪,盲目跟风,开始在在北海、珠海、东北等地搞房地产开发,还涉足橡胶加工等行业。

只可惜,近乎狂热式对外投资的许多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仅过3年,风光散尽,从1996年开始走下坡路,连年的亏损,让经营陷入困境,生产也处于半停产状态。1998年首次资产重组,更名为峨眉集团。到1999年,完全退出盐业生产。

自此以后,川盐化仿佛陷入了某种魔咒,开始了击鼓传花式的易主、更名。除了川盐化A,还有峨眉集团、ST峨眉、ST东控、东泰控股、*ST东泰、ST中润、中润投资、中润资源,更名多达8次;主营业务从制盐到造纸、地产、矿产等,也是频繁变换。

老办公楼(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川盐化,就会想到那一轮股票热潮,会想到红庙子,想起那个疯狂的年代...确切地说,川盐化早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变成了一个标签,一段历史、一段往事。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