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襄樊战役,王近山战场撂挑子,王宏坤:你不指挥我来指挥

饭团历史啊 2024-10-21 10:46:41

48年襄樊战役,王近山战场撂挑子,王宏坤:你不指挥我来指挥

1948年的夏天,硝烟弥漫在襄樊大地上。这场关乎中原战局的重要战役,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然而,就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内讧"却悄然上演。

指挥襄樊战役的王宏坤司令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的得力干将、6纵司令员王近山,居然在关键时刻说出了"我不干了,我不指挥了"这样的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如此失态?王宏坤又是如何化解这一危机的?

更令人好奇的是,这场看似简单的军事行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人性纠葛和战略考量?为什么"撇山攻城"的战术会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我军又是如何突破重重险阻,最终取得胜利的呢?

襄樊,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8年的夏天,这里即将上演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戏。

说起襄樊的地理位置,那可真是得天独厚。它坐落在汉水和唐白河交汇处,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东望武汉,西通川陕。用当时的人们的话说,这里可是"控川陕、豫鄂之门户,握武汉三镇之锁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襄樊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谁占领了这里,谁就能掌控中国的心脏地带。

国民党的老蒋自然也明白襄樊的重要性。早在1948年初,他就在这里设立了所谓的"第十五绥靖区"。听听这名字,就知道老蒋是想把襄樊打造成铁桶一般的存在。他还特意委任了自己的亲信、特务头子康泽当司令官,又找来有"川中名将"之称的郭勋祺做副手。这阵容,说是"精兵强将"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老蒋还在襄樊布置了重兵。这里不仅有白崇禧集团的部队,还有顾祝同和张治中两个集团的人马。三家抱团,可谓是固若金汤。再加上襄樊本身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高池深,真可谓是"铁打的襄樊"。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就在国民党觉得襄樊固若金汤的时候,解放军的大军已经悄然逼近。

1948年6月,华野在豫东发起了睢杞战役,把国民党的主力都吸引到了那边。这一来,襄樊就成了孤家寡人。中原军区的首长们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襄樊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刘伯承司令员一声令下,命令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中野6纵、桐柏军区部队和陕南军区一部,发起对襄樊的进攻。王宏坤接到命令,心里也是一紧。他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仗。

王宏坤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我军这边,虽说兵力不少,但也就比敌人多那么一丁点。而且在火力上,我军还处于劣势。再看看敌人,不仅兵强马壮,还占据着有利地形。这仗,可不好打啊!

但王宏坤可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琢磨着,既然硬碰硬不行,那就得动动脑筋。他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于是,王宏坤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先打谷城老河口,再打襄樊。这样一来,不仅能先消灭一股较弱的敌人,还能让襄樊陷入孤立。到时候再打襄樊,就能更加得心应手了。

这个计划一出,立刻得到了6纵司令员王近山的赞同。两位老将一拍即合,顿时信心倍增。

就这样,襄樊战役的第一阶段打响了。我军各部如狼似虎,很快就拿下了谷城和老河口。特别是陕南军区的12旅,这支抗战时期就威名赫赫的老部队,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他们不仅攻克了谷城,还顺手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一下子就抓了1800多个俘虏。而我军的伤亡呢?才区区26人!这仗打得,简直是漂亮!

第一阶段胜利结束,第二阶段的重头戏也随之拉开帷幕。这次的目标,可就是襄阳和樊城了。

襄阳城,那可是名副其实的铁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高池深,还有两道又深又宽的壕沟。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坚固的碉堡和地堡,地雷更是密布得像撒豆子一样。就连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在襄阳城下也踌躇了整整五年多呢!

更棘手的是,襄阳城外还有南山。虎头山、羊祜山、真武山,这三座山就像三个守护神一样俯瞰着襄阳全城。敌人在山上布置了重兵,妄图利用地势优势来个里应外合。

面对这样的困境,王宏坤和他的将士们却没有退缩。他们经过仔细的实地勘察和研究分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打襄阳,再下南山!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打破了千百年来攻打襄阳的惯例。但王宏坤坚信,只要集中兵力从西面攻城,采用"猛虎掏心"的战术,就一定能够迅速突破城垣。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王宏坤还下令对敌人占据的山头进行了试攻。结果证明,直接攻山确实非常困难。这更坚定了他们"撇开山头之敌不顾,直接攻城"的决心。

就这样,在7月5日下午2点,王宏坤下达了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我军同时包围了襄阳和樊城,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上演。

在襄樊战役中,王宏坤提出的"撇山攻城"战术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却打破了千百年来攻打襄阳的传统思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要知道,自古以来,攻打襄阳的惯例都是先拿下南山,再攻城。为什么呢?因为南山上的虎头山、羊祜山和真武山,就像三个巨人一样俯瞰着整个襄阳城。谁占据了这三座山,谁就等于掌控了襄阳的命脉。

可王宏坤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撇山攻城"的战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宏坤发现,敌人在山上布置了大量的精锐主力和坚固工事。如果我军硬要强攻山头,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伤亡。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于是,王宏坤灵机一动,想出了这个"撇山攻城"的妙计。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只用一部分兵力监视山头上的敌人,而集中主力从西面攻城。就像猛虎掏心一样,直接突破城垣。等到拿下襄阳城,南山上的守敌自然就会不战自乱,不攻自克。

这个战术可以说是颇具匠心。它避开了敌人的强项,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不正是毛主席所说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精髓吗?

但是,这个战术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王宏坤和他的指战员们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们亲自到前线实地勘察,仔细研究地形,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他们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为了验证这个战术的可行性,王宏坤还做了一个小实验。他下令部队对敌人占据的山头发起试攻。结果证明,直接攻山果然非常困难。这更加坚定了王宏坤"撇山攻城"的决心。

但是,这个战术的提出并非一帆风顺。它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特别是陕南军区的司令员刘金轩,他对这个战术一直持怀疑态度。在刘金轩看来,不攻山就不能攻城,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

可王宏坤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战术是要随着实际情况而变化的。过去的经验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手脚的枷锁。在当前的情况下,"撇山攻城"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为了说服刘金轩,王宏坤可是费了不少口舌。他向刘金轩详细解释了这个战术的优点:首先,它能避免正面强攻山头造成的巨大伤亡;其次,它能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突破城防;最后,一旦攻下襄阳城,山上的敌人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王宏坤的这番解释,让刘金轩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他心里还有些疑虑,但也同意先试试看。

就这样,在7月5日下午2点,王宏坤下达了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按照"撇山攻城"的战术,我军主力集中在襄阳城西,准备发起猛攻。同时,只留下一部分兵力监视南山上的敌人。

这个战术的实施,让敌人大为惊讶。他们原本以为我军会按照惯例先攻山头,没想到我军居然直接攻城。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撇山攻城"的战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军主力集中在西面,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敌人虽然在城内顽强抵抗,但已经失去了地利优势,逐渐陷入被动。

而南山上的敌人,虽然占据高地,却无法对城内的战斗施加影响。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军一步步逼近城中心,却无能为力。这种被孤立的感觉,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随着战斗的进行,"撇山攻城"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我军避开了南山这个难啃的硬骨头,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同时,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也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让他们措手不及。

更重要的是,这个战术还体现了我军灵活机动的作战风格。我们不拘泥于固有的作战模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有效的战术。这种灵活性,正是我军屡战屡胜的秘诀之一。

当然,"撇山攻城"的战术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指挥官有准确的战场判断,需要将士们有过硬的作战能力。幸运的是,王宏坤和他的将士们都具备这些条件。

在随后的战斗中,"撇山攻城"的战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军不仅成功突破了襄阳城防,还在短时间内控制了城内大部分地区。而南山上的敌人,在失去了襄阳城这个依托后,也很快陷入了被动。

最终,这个看似冒险的战术,为我军赢得了襄樊战役的胜利。它不仅体现了我军指挥员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我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战术的能力。这个战术的成功,为以后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战场上,枪林弹雨中的敌我较量固然惊心动魄,但有时候,指挥部内的争执同样令人揪心。襄樊战役中,就上演了这样一出内部"戏码",主角正是6纵司令员王近山和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王宏坤下令实施"撇山攻城"战术后,6纵负责打开从城西攻城的通道。王近山率领6纵展开了城西山头的攻防战,一时间战况激烈。6纵反复猛攻,敌人拼命死守,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是不可开交。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宏坤通过望远镜看到,城南有一支部队正在猛攻虎头山。这可不得了,这不是违反了"撇山攻城"的战术吗?王宏坤立即给王近山打去电话,询问是哪支部队在攻山。

王近山一查,原来是陕南军区的部队。这下可好,两位老将之间的争执就此拉开了序幕。

王近山立即给刘金轩打电话,转达了王宏坤的意思。可刘金轩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不攻山就不能攻城,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两人在电话里就争论了起来。

争着争着,刘金轩忽然提起了一桩往事。原来在抗战时期,刘金轩和王近山曾经搭档过一段时间。有一次,他们率部去攻打日伪军的一个据点。当时刘金轩主张先攻山,王近山却坚持先打据点。结果采纳了王近山的意见,打据点的时候,山上的敌人突然杀下来,我军遭到两面夹击,损失不小。

这段往事一提,王近山顿时火冒三丈。你说说,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现在还拿出来说,这不是翻旧账是什么?一时间,两位老将在电话里吵得不可开交。

王近山挂了电话,气得不行。他给王宏坤打电话汇报情况时,怒气冲冲地说:"我不干了,我不指挥了,撤兵吧!"

这下可把王宏坤吓了一跳。战场上,指挥官要是撂了挑子,那可是天大的事。王宏坤赶紧安抚王近山:"人家思想一时不通,你也不能有这种情绪,对同志要有耐心。你不指挥,我来直接指挥。"

说完,王宏坤又给刘金轩打了电话,耐心地解释了"撇山攻城"的战术意图。经过王宏坤的说服工作,刘金轩终于表示服从命令。

这场内部的小风波,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争执,但却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它体现了革命队伍中不同经历、不同观点的碰撞。王近山和刘金轩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各有各的作战经验和思路。在面对新的战术时,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争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处理这种分歧。

其次,这个事件也暴露出了部队之间协同作战的一些问题。虽然王宏坤统一指挥,但各部队之间的配合还不够默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效率。

再者,这次争执也反映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些"老毛病"。比如刘金轩提起的那桩往事,就显示出一些同志之间还存在着"小九九"。这种斤斤计较的态度,在战场上是非常危险的。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王宏坤处理这次争执的方式。他没有简单地用职权压人,而是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既安抚了王近山的情绪,又说服了刘金轩接受新的战术。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一个优秀指挥官应有的素质。

这次争执虽然惊险,但最终还是化险为夷。在王宏坤的调解下,王近山和刘金轩都冷静了下来,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

第二天,王宏坤发出了总攻襄阳的命令:6纵从城西进攻,陕南12旅和桐柏28旅分别从城东北和城东南攻击。各部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终于打开了攻城的局面。

这次内部矛盾的化解,为襄樊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告诉我们,在革命队伍中,思想的统一和行动的一致是多么重要。同时,它也展示了我军指挥员们在面对分歧时,能够理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的优良作风。

这个小插曲虽然惊心动魄,但它恰恰体现了我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内部团结,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强大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让我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能够上下一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化解了内部矛盾后,襄樊战役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王宏坤的临机应变和果断决策,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因素。

当王近山在电话里说出"我不干了,我不指挥了"这样的话时,王宏坤并没有慌乱。他立即表示:"你不指挥,我来直接指挥。"这句话不仅安抚了王近山的情绪,也展现了王宏坤作为统帅的担当和魄力。

王宏坤随即来到前线,亲自指挥战斗。他站在指挥所里,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战场situation。眼前的景象让他更加确信"撇山攻城"战术的正确性。敌人在南山上的兵力虽然不少,但因为我军主力集中在西面攻城,这些山上的敌人反而成了摆设,无法对战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是,要让所有指挥官都理解并执行这个战术,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王宏坤决定召开一个紧急会议,把各部队的主要指挥员都叫来,当面统一思想。

会议上,王宏坤首先肯定了各部队的作战成果,特别表扬了6纵在城西山头的英勇作战。接着,他详细解释了"撇山攻城"战术的意图和优势。他说:"同志们,我们现在不是在打一场普通的仗,而是在创造历史。襄阳城几千年来都是先攻山后打城,但我们今天要改写这个定律!"

王宏坤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指挥员们都感受到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他们不再仅仅是在执行一个作战命令,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战争模式。这种认识上的提升,极大地激发了指挥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会议结束后,各部队的行动明显更加协调一致了。6纵继续在西面猛攻,为主攻部队打开突破口。桐柏军区28旅则在东面发起猛烈攻势,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陕南12旅也停止了对山头的进攻,转而配合其他部队攻城。

这种多路并进的攻城战术,让敌人疲于应付。他们原本以为我军会按照惯例先攻山头,没想到突然变成了全面攻城。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

在攻城过程中,我军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6纵在西面的攻击尤为凶猛,他们利用工兵连续爆破,很快就在城墙上炸出了一个缺口。随后,突击队员们不顾敌人的猛烈火力,勇猛地冲进了缺口。

城东的战斗也同样激烈。桐柏军区28旅面对的是一条150米宽的护城河,这无疑增加了攻城的难度。但28旅的战士们早有准备,他们事先进行了泅渡训练。当命令一下,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力游向对岸。

陕南12旅虽然停止了对山头的进攻,但他们的任务并不轻松。他们负责攻击城东北方向,那里布满了敌人的暗堡和地雷。12旅的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排除地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他们的英勇表现为主攻部队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

随着战斗的深入,我军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敌人虽然顽强抵抗,但已经陷入了被动。他们的防线被一步步瓦解,城内的形势日益危急。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情况的发生,为我军带来了新的机遇。原来,敌军的一个高级军官在慌乱中误读了上级的命令,以为是要求他们撤退。这个错误的命令一下达,敌军的部分部队就开始后撤。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王宏坤的耳中。

王宏坤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当机立断,命令各部队加大进攻力度,乘胜追击。我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像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敌人。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敌军的抵抗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一些敌军官兵看到形势不妙,纷纷开始投降。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高级将领。

当王宏坤收到襄阳城已经完全被我军控制的报告时,他长舒了一口气。这场持续了14个昼夜的激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襄樊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因为我军将士的英勇作战,更是因为像王宏坤这样的指挥官能够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抓住战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襄阳城内最后一声枪响落下,这场持续了14个昼夜的激战终于画上了句号。襄樊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成功,更是对我军战略战术的一次伟大检验。

战果统计很快出炉:我军以伤亡3700余人的代价,毙敌3500余人,俘虏1.7万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敌军的中将司令官康泽和副司令官郭勋祺也落入了我军之手。这可不是小鱼小虾,而是实打实的"大鱼"啊!

要知道,康泽可是蒋介石的心腹,是负责统筹襄樊防务的核心人物。郭勋祺更是有"川中名将"之称,在国民党军中颇有威望。这两位大将的被俘,无疑是对国民党军心的一次沉重打击。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欣喜若狂。周总理连夜起草了一份贺电,经毛主席亲自修改后发给了前线。这份贺电可不是寻常的表扬,而是充满了激情与期许。

贺电中这样写道:"襄樊之克,全国欢腾。尔等奋勇向前,战功赫赫,实为我军之光荣,人民之骄傲。望再接再厉,乘胜追击,为彻底解放中原而战!"

这份贺电很快在前线传开,将士们无不欢欣鼓舞。他们深感自己不是在打一场普通的仗,而是在为全国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这种使命感,让每个战士都充满了力量。

然而,在欢庆胜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就在攻城的最后关头,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6纵的一个战士,为了争夺俘虏康泽的"功劳",竟然对陕南12旅的一个教导员拔刀相向。虽然事态很快得到控制,但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我军纪律的严重破坏。

王宏坤得知此事后,立即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他在会上说:"6纵在此次战役中打得很好,很辛苦,打襄阳起了带头作用、主导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对于个别违反纪律的情况,上级也不能姑息,要整顿,要批评。"

王宏坤的这番话,既肯定了成绩,又指出了问题,显示出了一个成熟指挥官的胸襟和智慧。他没有因为胜利而忽视问题,而是及时抓住机会进行整顿,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襄樊战役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它证明了"撇山攻城"这种新战术的可行性。这种战术打破了传统的攻城模式,体现了我军灵活机动的作战风格。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思维的创新有时比单纯的力量更重要。

其次,这场战役也暴露出了我军内部协同作战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王近山和刘金轩之间的争执,就反映出不同部队之间还存在着沟通不畅的情况。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作战中,要更加注重各部队之间的配合。

再者,战后发生的抢功事件,也反映出我军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如何在胜利的喜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正确处理功劳与集体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襄樊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我军政治工作的胜利。在整个战役中,从最高统帅到普通战士,都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军能够战胜强敌的根本所在。

这场战役也为我军积累了宝贵的大规模攻坚战经验。如何攻克坚固的城防,如何协调多支部队作战,如何在激烈的战斗中及时调整战术,这些都是在襄樊战役中得到检验和提升的。

最后,襄樊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成长为一支能够打败任何敌人的强大军队。这场胜利,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平津战役等更大规模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后的总结会上,刘伯承司令员这样评价襄樊战役:"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也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我们的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场胜利,我们必须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