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有一幕镜头令我记忆尤深,高深莫测的斑驳宫墙下,一席深衣的素朴书生亦步亦趋地行走着。慢慢地,年轻书生停下了脚步,他缓缓地回过头,被称为鹰视的眼里满是忧恐。这忧恐是对夕暮里的大汉吗,是对乱起时的天下吗,抑或是对浮萍般的身不由己吗?
曹丕剧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年轻书生在拒绝曹丞相七年的征召后,终于在一句“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威胁下,不得不走上了仕途。虽说无奈,但他又何尝不和寻常受辟的士子一般满怀挥斥方遒的期待和匡扶天下的壮志呢?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司马懿既已成为了议郎、丞相主簿,便终日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曹操是个多疑的主君,对于“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他始终心存疑虑,但他终究不过人臣,在孔融案和“衣带诏”之后,不能再肆意妄为了。何况此时的司马懿对曹操来说不过孺子,想来终究翻不起什么风浪。加上司马懿的勤恳与才名,曹操竟升起一丝惜才之意,于是在“三马食槽”这最后的试探后,决定将司马懿交给了曹丕来驾驭。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魏世子曹丕。
同年,关羽陷樊城,围曹仁,降于禁,直逼许昌。锋芒之盛,势不可挡!曹操欲迁都避难,司马懿力谏之,谓迁都之举,必失国之锐气,示弱于吴、蜀。献离间计,联吴攻蜀,孙权果畏关羽之势,遣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蜀失荆州,元气大伤!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位,司马懿任丞相长史。同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司马懿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
司马懿剧照
黄初六年,曹丕东征,临行时对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当曹丕东征回洛,又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由此可见,司马懿与曹丕之间的君臣之谊何其深厚。司马懿是曹丕可以托付后背的臣友。此时的司马懿,对曹丕的忠心当是发自内心的。这对君臣相识相知于微末,经历过储位之争、即位之难、登基之谋,不说亲密无间,至少相得益彰。对一个士子来说,平生最大之幸事,莫过于遇见一位相得益彰的明君,君臣齐心协力,一统天下,开创治世!曹丕于司马懿而言,便是那位明君。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立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辅国、托孤之重臣。临终前,曹丕对太子曹睿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这是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
五月十七,洛阳这座煌煌帝都,迎来了年轻的新主人,魏明帝曹睿。曹睿自幼聪慧,相貌俊美,好学多识,为曹操所喜,称其可以延续曹家三代之盛。曹睿之母就是各位耳熟能详的“洛神”甄姬。因为甄姬原来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故常有人对曹睿的身世报以恶意的中伤。后来连曹丕都厌恶了甄姬,也顺带着疏远起了曹睿。之后,甄姬因怨言被曹丕赐死,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曹睿剧照
这件事使得曹睿心智大变,也是,自幼聪慧的皇子,又怎么会想不通后宫的这些腌臜事呢。但为了太子之位,十五岁的曹睿不得不学会隐忍,学会伪装。于是他明理而有德行,处事小心谨慎,对郭皇后这位嫡母尊敬有加。终于,二十二岁的曹睿成为了大魏的天子,中原最有权势的人!但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眼前还有四个老古董,他要一个一个地将他们挪开,能为己所用的,他不介意将他们继续摆放在太极殿内,若是妨碍自己的,便将其摔碎!
曹睿即位初,就大力强化皇权,“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曹真、曹休、司马懿,多被曹睿派遣至边疆,用以抵御蜀、吴的侵犯,从而不得在朝堂干预朝政,所谓辅政,形同虚设。因此,曹睿即位伊始,就将皇权牢牢地握在手中了。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了陈群与司马懿的“九品官人法”,世家由此大兴。曹睿敏锐地察觉了这些问题,开始提拔宗室,抬高宗室地位,以抗衡世家。故曹睿在位前期,重用曹真、曹休两位宗室将领,与蜀、吴对抗。司马懿还没有掌握军权的机会,直到曹休、曹真相继去世,宗室人才凋敝,青黄不接。这才使得曹睿不得不启用司马懿以抵御诸葛亮的北伐。
曹操剧照
在熬死诸葛亮后,蜀国的北伐彻底失败,再无一统天下之能耐。司马懿本打算乘胜追击,一举攻下蜀国,却被曹睿拒绝,这其中未尝没有遏制司马懿声望的意思。但也难说这不是司马懿故意做出贪功冒进的样子以避免曹睿的忌惮。此前,司马懿可是放过了失去主将的蜀军,这种表现即使不至于是养寇自重,也必定是存了些心眼的。毕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对皇帝来说早已轻车熟路。
那么,司马懿究竟怕不怕曹睿呢?笔者认为司马懿应是怕的。少年英主,正值壮年,大权在握,怎么也看不出谋朝篡位的可能性吧?虽然司马懿放过了蜀军,那也是为了自保,而非存了谋逆的心思。说到底,曹家对司马家真是不错了,又是加官进爵,又是宠信有加。即使有着遏制的意思,那也是出于皇帝的本分。如果一个君主对一个臣子毫无保留,委以重权,那么这不仅是对自家基业的不负责,也是对臣子的捧杀。
司马懿剧照
曹睿对司马懿究竟是什么态度呢?前文提到,曹睿幼年遭逢不幸,却又不得不隐忍恨意与悲伤,这使得曹睿养成了寡恩、阴鸷的性格。所以当没有人能够制约他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鸩杀郭太后,为母报仇。其次便是违背父亲曹丕的意志,为母正名,改弦更张。他甚至放出了叔叔曹植,并采纳了曹植的建议,提拔宗亲。
所以,这样一位君主,对分割自己皇权的外姓辅政大臣自然不可能在有其他宗亲选择的情况下拜以重任,委以大权。即使在不得不起用司马懿的情况下,也会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但他在保证自己对权力绝对掌控的前提下,对司马懿也给予了足够的信任。司马懿征辽东时,满朝文武对司马懿久不还朝表示不满,上奏曹睿召回司马懿,以防止其拥兵自重,而曹睿终不为所动,还说:“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果然,司马懿不负所望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政权二十多年的辽东问题。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诏曹爽、司马懿为托孤重臣。曹爽为曹真之子,志大才疏、心胸狭窄、贪财好色。私收国库珍宝,纳先帝妃子数人,不尊太后,蒙蔽圣听。司马懿身为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自然受到了曹爽的排挤。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与邓飏、何晏、丁谧谋,软禁太后,曹爽一时权势无两,擅权专政,亲党林立。
司马懿此时身负朝堂有识之士所有的希望,但是他并未站出来,而是采取了他用一生总结的无往不利的策略——装病。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先拿到太后诏书,罢免曹爽,后率三千死士攻陷武库,掌控洛阳城,围曹爽于高平陵,并借太尉蒋济劝降曹爽。如果一切就此而止,司马懿便是曹魏建国以来最大的功臣,从此功成身退,恪守本分,可为人臣楷模,受万世景仰。只可惜,此时的司马懿已无人可以制约。幼主曹芳羸弱,太后仰仗司马公鼻息,当世声望、权势最隆者,属司马公无二!
司马懿剧照
曾经的司马懿,也是满腔热血、心怀天下、壮志凌云的士子。面对权臣曹操的威逼,他曾经抗争过拒绝过;面对友人曹丕的要求,他曾经憧憬豪迈过;面对棋逢对手的诸葛亮,他曾经惺惺相惜过。然而,曾经的一切如落花流水般渐行渐远,留在这老朽躯壳中的只剩利益的权衡、冷酷的计算以及对时间的哀叹!
司马懿怕曹睿吗?怕!但他怕的是曹睿这个人吗?不,他怕的是那至高无上的皇权!当他已是当世最有权势的人时,他也仍然畏惧着这份皇权、这份大义,所以到头来,他终究止步于皇座跟前,只是在那皇座上空悬了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