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在街边卖烤红薯,一个老太太每天必买,直到有天她儿子上门

金曦生活 2024-09-24 15:10:33

■作者:我爱吃西瓜 ■素材:王建军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1992年的苏州,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许多工人下岗待业。25岁的王建军就是其中之一。

王建军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家里还有个正在上大学的妹妹,全家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失业后,王建军先是四处碰壁,找工作屡屡受挫。

“建军啊,实在不行就先找点临时工做做吧。”母亲心疼地说,“妹妹还在上学,家里就指望你了。”

王建军点点头,心里却憋着一股劲:“我一定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建军在街头看到有人摆摊卖烤红薯,生意竟然出奇得好。他灵机一动:何不自己也试试?

学习烤红薯的技术并不难,但要烤出美味可口的红薯却需要诀窍。王建军找到了街边一位烤红薯的老师傅,虚心请教。

“小伙子,看你诚心,我就告诉你几个秘诀。”老师傅慈祥地说,“选料要精、火候要准、心态要诚。”

王建军牢记在心,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挑选最好的红薯。他选择在火车站附近的小巷摆摊,那里人流量大,且多是匆匆往返的旅客。

第一天摆摊,王建军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红薯喽,香甜可口的烤红薯!”他生涩地吆喝着,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

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有时天气突变,飘起小雨;有时城管突击检查,他只得收摊逃窜;更多时候,是客人寥寥,看着一筐筐卖不出去的红薯发愁。

但王建军没有放弃。他每天摸索经验,调整烤制方法,甚至研究起了天气预报,只为能多卖出几个红薯。

就在王建军愁眉不展之际,一位老太太出现在了摊位前。

“小伙子,你这烤红薯怎么卖啊?”老太太慈眉善目,穿着朴素但整洁。

“大妈,一斤两块钱。”王建军礼貌地回答。

老太太仔细端详了一下烤红薯,又闻了闻香味,点点头道:“那给我来一斤吧。”

王建军麻利地挑选、称重、包装,递给老太太时还特意挑了个最大最香的。

“谢谢你啊,小伙子。”老太太接过红薯,笑眯眯地说,“我叫李桂芳,以后常来买你的红薯。”

从那天起,李桂芳老太太真的成了王建军摊位前的常客。每天傍晚,她都会准时出现,买上一斤烤红薯。

日复一日的交谈中,王建军和李桂芳老太太渐渐熟络起来。

有时候,李桂芳会给王建军带些自己做的小点心。“建军啊,你一个人在外面,要多保重身体。”她总是这样说。

王建军也慢慢了解到了李桂芳的一些情况。老太太今年65岁,早年丧偶,独自一人生活。儿子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她。

“其实我也不图儿子什么,就是想他了。”李桂芳说这话时,眼里闪过一丝落寞。

王建军心里一酸,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好好照顾李桂芳老太太。

随着时间推移,王建军的烤红薯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攒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又添置了新的烤炉,甚至还雇了个帮手。

街边的其他小商贩看到王建军生意红火,也常常来买他的烤红薯。大家慢慢熟络起来,有时还会互相照应一下摊位。

终于有了一些积蓄,王建军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他想着是不是可以开间小店,或者扩大经营范围。

最让王建军高兴的是,他终于可以给家里寄钱了。每次往家里寄钱的时候,他都会给李桂芳老太太带个红薯,分享自己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李桂芳老太太突然没有出现在摊位前。

王建军心里莫名一紧:难道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出了什么意外?

连续几天都不见老太太的身影,王建军越发担心。他四处打听,但都一无所获。没有了老太太的惦念,王建军的心里空落落的,连做生意都没了精神。

就在王建军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李桂芳老太太再次出现了。但她的脸色苍白,步履蹒跚,明显身体状况变差了。

“大妈,您这些天去哪了?我好担心您啊!”王建军急切地问道。

李桂芳虚弱地笑了笑:“没事,就是住了几天院。现在好多了。”

王建军这才知道,原来老太太因为心脏病发作住院了。他二话不说,收了摊子就陪老太太去了医院。

在医院里,王建军偶然遇到了李桂芳的儿子张明。张明西装革履,一看就是成功人士。但他对王建军的态度却十分冷淡,甚至带着几分敌意。

没过几天,张明找上门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你是谁?为什么总缠着我妈?”

王建军试图解释:“张先生,您误会了。我只是。。。”

“别解释了!”张明打断道,“我警告你,以后别再接近我妈,否则我就报警!”

王建军陷入了两难:他不想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但又不想给李桂芳老太太带来麻烦。

当李桂芳知道此事后,坚决地站在了王建军这边:“建军是个好孩子,我们的关系清清白白,不用在意别人怎么说。”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

那天,张明来找王建军,态度比以往和缓了许多。

“王建军,对不起,我要向你道歉。”张明诚恳地说,“其实。。。我并不是李阿姨的亲生儿子。”

王建军惊讶地看着张明,只听他继续说道:

“二十多年前,李阿姨在一次难产中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时我父母刚去世不久,李阿姨就收养了我。这些年来,她待我如亲生,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她的儿子。”

“直到前几天,我才知道真相。”张明的声音哽咽了,“李阿姨说,她的亲生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和你。。。同年同月同日生。”

王建军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想起李桂芳看向自己时那慈爱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

在医院里,三人坦诚相见。

李桂芳老泪纵横地讲述了当年的故事: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她在逃难途中与丈夫和刚出生的儿子失散。多年来,她一直在寻找,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我知道你不是我的儿子,”李桂芳拉着王建军的手说,“但你们年纪相仿,性格也像,我就把你当成了我失散的孩子。”

王建军动容地说:“大妈,您就是我在苏州的亲人。虽然我不是您的亲生儿子,但我会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您。”

张明也流下了眼泪:“妈,这些年您把我当亲生儿子看待,我心里一直很感激。以后我会更孝顺您的。”

李桂芳欣慰地笑了:“你们都是好孩子。我这辈子值了。”

经过这次风波,三人的关系反而更亲密了。

王建军的烤红薯生意蒸蒸日上,在张明的帮助下,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铺。

李桂芳老太太身体也渐渐康复,经常来店里帮忙,笑容比从前更加灿烂。

张明工作之余也会来串门,有时还会带些生意上的小建议。

三人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互相关心,互相扶持。

王建军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开始考虑成家立业。每当想到未来,他的眼中总是充满希望。

多年后的一天,已经成为连锁店老板的王建军,站在自己的第一家店前,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那个在街头摆摊的自己,想起了慈祥的李桂芳老太太,想起了曾经对自己充满敌意的张明。

“命运真是奇妙啊,”王建军自言自语,“一个烤红薯摊,竟然连接了这么多人的人生。”

他想到了亲情的可贵,友情的珍贵,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

从1992年到现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望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王建军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生活总会给予最好的回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