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尼共襄壮举——新兴力量运动会回顾(上)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7-25 14:33:26

作者:刘一斌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简介

刘一斌: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同年调外交部工作,先后在亚洲司、台湾事务办公室任副处长、处长、参赞,曾在驻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美国休斯敦、安提瓜和巴布达、乌干达等使馆、领馆任二秘、副总领事、参赞、临时代办等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我作为志愿者先后为印度尼西亚的两个代表团担任“高级联络员”,亦即全程陪同。

这期间,我和代表团的团长、教练、职员、运动员有着广泛的接触,几乎成为代表团的一员。我整个身心沉浸于奥运氛围,看的、谈的、想的,全部都是体育运动和国际赛事。这种境况勾起我对国际体育运动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深入思考和全面回忆。

1962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友好关系渐进佳境,各种互访团组往来如梭,来访的印尼团组接应不暇,翻译奇缺。当时我在外交学院就读印尼语专业二年级,暑假被借到国家体委作翻译,帮助接待。此间,恰逢世界体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此使我关注起国际体育赛事,特别是中国奔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程。

印尼仗义 发起新运

1962年夏天,第四届亚运会在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举行。东道主印尼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拒绝了台湾体育组织以“中华民国”名义参加,也拒绝以色列参加。

1962年雅加达亚运会会徽

后来,台湾体育队混在印度体育代表团里潜入,在机场被印尼边防查出,驱逐出境。国际奥委会等体育组织的一些人就此指责印尼破坏奥运会章程,决定不承认第四届亚运会并撤销对印尼奥委会的承认,不定期地禁止印尼参加奥运会。

毛主席与印尼总统苏加诺

为了抗议这一决定,印尼总统苏加诺于当年9月发出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倡议。新兴力量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接踵独立的新兴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异军突起,形成的一股新势力。印尼的倡议得到亚、非、拉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广泛支持。

1962年11月,印尼体育部邀请我国体委副主任黄中前往印尼访问,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共襄壮举,创办新运会。

1963年4月,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筹委会召开,十几个国家与会。会上,有的主张把奥运会的宗旨写进新运会的章程,把新运会变成奥运会的补充,也有的力主新运会与奥运会分庭抗礼、并驾齐驱。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纪念邮票

考虑到奥运精神的传统性和各个参加国的实际境遇,在中国和印尼的主导下,既没有照搬奥运会的章程,又把奥林匹克理想和万隆精神并列写入新运会的宗旨。这凸显了新运会的新主题、新规程,也反映了新运会和奥运会精神的联系。

中国秉公 鼎力支持

中国是新运会最有力的支持者,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旧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人民贫病交加,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在人格和尊严上压得中国人民抬不起头来,心灵上的屈辱触发起无数中华儿女的无声悲鸣。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全国广泛开展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打压封锁和遏制政策,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中国难以参加奥运范围的重大赛事。中国广大运动员虽然训练有素,却无处一试身手。

印尼主持正义,对华友好,受到国际体育组织一些人的敌视,愤然发起举办新运会,中国积极支持、参加,既符合道义,也可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一展新中国的体育风姿和水平。

1963年8月,印尼体育部长马拉迪率水球队、击剑队访华,就新运会的最后筹备事宜和进一步加强两国体育合作与交流等深入交换了意见。我当时担任翻译,至今记得,双方谈的大量话题都集中围绕着新运会。

马拉迪一行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与各地体育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友好比赛,实际上也是在为新运会造势、热身。

马拉迪多次表示,在中国等众多国家的支持下,印尼将竭尽全力,把新运会办成新兴力量国家的“奥运会”,让新兴力量以崭新的风貌和优异的成绩展现在国际体育舞台上,让世人刮目相看。他还强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体育人才辈出,一旦出现在国际体坛,必将是体育大国,甚至称雄奥运会,但中国却一直不能参加奥运会,这不公平,也有悖于奥运“普遍性”原则。

我方人士信心十足地表示,终有一天我们会参加奥运会,还会把奥运会搬到北京来办。当时我感受到,中国人充满了壮志豪情:“今天参加新运动会,明天参加奥运会,后天举办奥运会。在中国人面前没有办不成的事!”事后,为了这个美好的心愿,我曾积极努力调到国家体委工作。

马拉迪刚刚访华结束,9月国际游泳联合会以印尼游泳、跳水运动员访华为由,决定不定期禁止印尼游泳、跳水运动员参加国际相关项目的比赛。这对中国是一种歧视,对印尼抗衡国际体坛霸权、举办新运会是报复性的打压,但它却大大激发了中国、印尼决心办好新运会的意志力,中国加大了对印尼的支持力度与投入。

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并亲自召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贺龙副总理兼体委主任等有关领导开会,研究制定与会方针和参赛原则,决定派出由体委副主任荣高棠为首,副主任李梦华、赵正洪为副的有力班子,率领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参加。同时,应印尼的需求,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援助,从体育设施器材到开幕式用品,包括焰火、彩旗、军乐器具等,堪称“一应俱全”。

新运盛举 空前成功

在印尼的积极组织和广泛联系,以及中国的大力推动下,新运会有51国报名参加。1963年10月下旬,我国政府派出“光华”号轮船,满载我国228名运动员和192人的艺术团,以及搭乘该船的朝鲜238人、越南107人的代表团共600余人,在交通部、公安部、南海舰队组成的陪送工作组护卫下,浩浩荡荡向雅加达进发。另一路乘飞机前往。两路殊途同抵,受到新运会组委会负责人、印尼体育部长马拉迪的亲自迎接。这是印尼给予的殊荣。

《人民画报》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特刊封面

11月10日-22日,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隆重举行,成为当时震撼世界体坛的国际盛会。48个国家和地区的2404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比赛项目。这远远超过了第一届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的285名运动员参加18个项目的历史纪录。

贺龙副总理出席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并应邀访问了印尼。当中国运动员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主席台时,全场欢腾,掌声雷动,苏加诺总统紧紧握住贺龙副总理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这番欢乐气氛和印尼人民的盛情,一浪接着一浪地激荡在中国代表团每个人的心中,也使贺龙深受感动。他原本在周总理主持的研究参赛方针的会上不同意陈毅副总理将羽球金牌让给印尼的建议,主张“能拿就拿”,但在中国和印尼羽毛球鏖战时却一改初衷,临时决定我方让球,把羽毛球金牌作为一份厚礼,送给印尼人民,以答谢印尼筹办新运会的巨大贡献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

贺龙与运动员们

羽毛球是印尼的国球,像苏迪曼、梁海亮等一批优秀运动员都是技压世界羽坛的高手,印尼羽毛球队多年成为驰骋国际羽球赛场的一支劲旅。中国羽毛球队的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像王文教、唐仙虎、侯佳昌等一批人都是印尼归国华侨。他们在国外时已是颇具潜质的优秀选手,回国后技艺大长,都一心想在新运会上大展身手,与印尼羽毛球队试比高低。

他们赛前强化训练,研究战略,摩拳擦掌要问鼎羽毛球冠军,甚至志在必得。在两强搏击、我在势头、伸手得金时,突然接到让球的指示,可以想见他们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但他们没有怨言和遗憾,因为他们“心中有祖国,输赢顾大局”。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完全体现了周恩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新运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各国运动员在竞赛中都表现不凡,打破了5项世界纪录和60余项本国纪录。中国运动员共获66枚金牌、56枚银牌和46枚铜牌,在田径、举重、射箭等项目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同时,新运会体现了民主、公平的精神和大小强弱一视同仁的原则,促进了新兴国家间的了解、友谊与团结合作。

新运会是新时代的产物,它的成功举办产生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它打破了西方垄断体坛的局面,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形成新的一极,使国际奥委会在内的体育组织不得不逐步听取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向着民主管理和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改变自己的航向。

1965年9月,新运会理事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新运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针、规划。尽管与会的印尼体育部长马拉迪因国内事变心情不好,会议仍然达到预期的目的。

按照理事会的决定,1966年11月25日-12月6日,第一届亚洲新运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17个国家和地区派代表团参加。中国派出由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率领的331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其中2名运动员再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66年参加赛艇项目的中国代表队。

夺冠后,中国赛艇队在当地合影留念。

新运动会的圣火虽然因印尼和中国的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及国际环境的改变没有传承下去,但它的光焰则永远彪炳于世界体育史册。

- 未完待续 -

【来源:《共和国外交往事2》(2012年12月出版)

本文作者:刘一斌

编辑:《外交官说事儿》凤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