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国:关于古代小说与俗文学整体研究的几点想法

古代小说研究 2023-11-19 06:36:22

会议合影

尊敬的各位师友,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俗文学整体视野下的古代小说研究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23年会”,在胡胜教授领衔的辽宁大学文学院师生团队的辛勤努力下,今天顺利召开了,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我谨代表中国俗文学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毋庸讳言,在经历了二十世纪的繁盛之后,作为俗文学最重要的分支,古代小说研究开始进入学术瓶颈期,新文献发现越来越难,新理论构建谈何容易,少数经典名著的研究已接近饱和,大量非经典作品的学术价值又相对不足,每年发表的学术论著数量甚是可观,但真正赢得学界称许的原创性成果又似乎不够丰厚,这确实是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潘建国会长致辞

与此同时,这十几二十年来,中国俗文学的其它分支,包括弹词鼓词、宝卷道情、子弟书、木鱼书、俗曲民歌等等,则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东风,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无论是文献的调查著录整理,文本文化研究的展开推进,还是相关学术队伍课题计划的壮大扩增,都焕发出蓬勃生机。

如果站在上述背景之下,再来解读本次大会的主题“俗文学整体视野下的古代小说研究”,我们或许不难体会到主办方颇为深远的学术用心。

那么,何谓“俗文学整体视野”?按照我的粗浅理解,主要涵括渐次深入的四个维度:一是俗文学各分支内部文献、文本、文化的深度融合,二是俗文学各分支的综合贯通,三是俗文学与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四是俗文学的跨地域跨民族跨语言比较。

这四个维度,融合、贯通、交叉、比较,由内而外,蕴涵着丰富的学术面向。作为一种理念或者方法,“俗文学整体视野”既面向古代小说研究,也面向俗文学的所有其它分支。

会议论文集

事实上,将古代小说研究置于“俗文学整体视野”之下,不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首先来看必要性。

古代小说研究目前所面临的困扰,很大程度上大概源自二十世纪以来小说学术价值观中的自我雅化与经典化,当你总是以《红楼梦》的艺术标准、《儒林外史》的思想高度去打量小说史,就会发现千百部明清章回小说,真正经得起品读鉴赏阐释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作品的艺术思想都相当平庸,乏善可陈,甚至难以卒读。

很显然,这种学术价值观层面的雅化与经典化,导致古代小说“削足适履”“扬短避长”,逐渐偏离甚至迷失其根本,即它们原本是在庶民社会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俗文学,采用市民读者喜闻乐见的俚俗语言和艺术手段,叙说形形色色的世俗故事,在消闲娱乐之余,略施劝惩教化。

可以说,绝大部分古代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生来就不是为了淬炼精雅的词章、锻造深刻的思想。

会议现场

因此,推行不恰当的自我“雅化”,结果却可能是自我“矮化”;唯有回到“俗文学整体视野”,回到与其相适配的俗知识、俗信仰、俗文化、俗道德的价值生态,大部分古代小说的内涵主体才能被精准挖掘呈现出来,其学术研究道路也会随之越走越宽广。

再来看看可能性。

古代小说与俗文学其它分支之间存在多方位的紧密关联,早已是研究者的一个共识。这种学术关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

譬如,古代小说曾为俗文学其它分支提供了大量故事素材,而古代小说文本编撰之时又往往吸纳了其它俗文学资源,不同的俗文学分支乃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演绎着相同或相近的故事,因此,基于某一特定“故事”展开俗文学的整体研究,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母题“故事”生成流播的衍变过程及其法则规律,也能更加清晰地认知俗文学各分支在体制功能上的独特之处。

《〈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播、演化》,胡胜著,中华书局2023年8月版。

而从古代小说分支内部来看,非文人独创性作品以及非经典类作品,数量庞大,它们在现有学术研究格局中,受到的关注与评价却相对较低,但实际上,这些作品更容易也更多与俗文学其它分支发生关联,故一旦置于“俗文学整体视野”之中,其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或将率先被激活。

近年新出版的胡胜教授《<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播演化》(2023)与吴真教授《孤本说唱词话<云门传>研究》(2020),就是两个成功的学术案例,充分展现了当古代小说走出书面文学圈,走入田野寺观,走向伎艺、仪式与信仰之后,所可能绽放出来的斑斓学术景观。

我们相信,“俗文学整体视野”必定可以有效盘活古代小说文本资源,拓展古代小说的研究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学术活力。

《孤本说唱词话〈云门传〉研究》,吴真著,中华书局2020年6月版。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完满成功,诸位与会师友在北国期间,身心愉悦,收获满满!谢谢大家!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