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创新低!这个计划单列市,急了

城市财经 2024-04-25 12:15:17
作者:余飞01 | 厦门开始抢人了

前几天,人口十多年来首次负增长的重庆,发布了《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开启了其抢人操作。

重庆提出,2024年要吸引30万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未来4年要累计促进150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庆将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全方位提供就业岗位、以给补贴的方式鼓励大学生来渝创业,优化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就业环境等。

在创造优质就业岗位方面,重庆提出,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每年提供优质就业岗位40万个以上,每年国企提供1万就业岗位,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提供1.6万个岗位,通过新型业态提供5万个灵活就业岗位。

在给补贴方面,来重庆进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社保满一年就可以获得6000元补贴,等等。

大学生来重庆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并带动就业,可以获得8000元补贴。

近日,人口增量创新低的厦门,也正式开始抢人了。

4月18日,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与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通知,出台《关于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保障实施方案》,提出:

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享受长达12个月的免费住宿。

按照方案,毕业3年内来厦门求职、见习,且个人在厦门无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全日制大专(含)以上毕业生(本地大学生集体户视同非本市户籍);来厦门实习的非本市生源全日制大专(含)以上在校大学生,符合条件者均可全程线上申请享受该政策。按照每人“一张床”的住宿标准保障,原则上两人一间,每间最多不超过3人。

02 | 厦门抢人背后

相比之下,重庆的抢人力度更大,诚意也更明显。重庆这次抢人,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从增加就业岗位,到创业、就业补贴。

而厦门只是提供一年的免费住宿而已。当然,考虑到厦门的财政实力无法和重庆相比,也就释然了。

厦门抢人背后,其实和重庆抢人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遭遇了产业危机,都遭遇了人口困局。

人口困局方面,厦门虽然还没遭遇重庆的人口负增长,但也处在了边缘。

过去多年,厦门一直是福建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

以七普数据来看,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厦门常住人口增加了87万人,增量位居福建省第一位。

数据:福建省统计局

从厦门历年的人口增量来看,2010年与2011年,厦门人口在低基数的背景下,增量超过了25万,可以说相当强悍。

之后有所下降,但就厦门的经济规模、面积和人口基数来说,也是很可观。

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转向就发生在最近四年。

2020年厦门常住人口一下从两位数掉至个位数,2021年略有回升,增加了10万。2022年则跟随全国人口大势迅速转向。

2022年全国人口首次负增长,厦门人口增量只有2.8万人。

2023年全国人口加速下降,厦门常住人口增量只有1.9万人。

这种趋势,全国皆如此。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上图可以看到,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量,除了极个别外,大多数都是一年不如一年。

本号说过,在人口红利终结的当下,中心城市想要继续保持人口增量,就只有亲自下场抢人。

去年,就连经济强省浙江、江苏都开启了梭哈模式,前者只保留了杭州核心区的落户门槛,后者只保留了南京、苏州核心区的落户门槛,其余全部放开。

厦门抢人背后,除了人口困局外,更为迫切的是产业困局。

2023年厦门第二产业(广义工业)下降了2.8%。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0。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出口方面,厦门去年的出口下降了3.9%。

工业下行与出口下行背后,是厦门高房价对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挤出效应。

尽管经历了两年多调整,但价格绝对数依旧很高,均价依旧在5万左右,岛内价格依旧高不可攀,厦门房价依旧位列内地第四位。

高房价远远超过了这座城市本身的经济、收入承受能力,带来的副作用便是产业挤出,产业空心化。

厦门的产业空心化外在表现最大的特征,就是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滑,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占比不断攀升。

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根据厦门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2000年厦门三产占比分别是4.2%、52.7%、43.1%。当年厦门经济的一半以上都是工业提供的。

到2010年,厦门的三产占比分别是1.1%、50%、48.9%,这时候,第二产业已经提供了厦门一半的GDP。

再看还没有出现疫情影响的2019年,三产占比分别是0.4%、41.6%、58%。第二产业占比较2010年下降了8.4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占比则提升了9.1个百分点。

这还没完,2023年厦门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至35.6%,而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64.1%。

如此说,并不是说服务业不重要。工业的尽头是服务业,但服务业的根本是工业。对于工业立市的城市来说,一定不能忘本。

这一点,深圳、苏州、无锡、泉州都做得很不错。泉州之所以失速在于其工业科技含量不够,过度押注在了科技含量低的鞋服产业上,在寻求低成本的时代中,受到产业转移影响比较大。

客观来说,一座城市的工业实力并不是越强越好,关键还是要与城市地位相匹配。

以上海来说,上海去工业化,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金融科技实力,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显然金融与科技更适合上海的身段。

北京、深圳、广州、也是一样。在工业实力已经达到了一定强度之后,发展更好的服务业(科技、金融等),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去创造更灿烂的未来。

但是即便是一线城市,也始终维持着扎实的工业底子,深圳、上海是工业实力最强的两座城市,广州、北京相对弱一些,但其工业实力,广州仍在前十,北京位列全国第14位。

如厦门这样的城市,本身工业实力就不够强,想要追逐服务业,身段又不够。

因为,科技、金融这类服务业,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工业底子,另一方面依赖国家顶层设计。厦门虽然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经济特区,但按照住建部的城区人口划分,只是I型大城市而已,不是特大,更不是超大。

所以,对于自身实力不强的城市来说,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工业实力,凭借实体经济去争夺排名。

本周写到的即将晋级万亿城市的常州,能有不错经济表现,就在于其始终守住了第二产业占比不低于40%的红线。

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滑,这让工业实力本就不强的厦门,错失了工业强大的机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在中美博弈之下,在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出口之下,叠加厦门脱实向虚过快,叠加厦门房价高企之下,厦门诸多工业产品都遭受了影响。

比如液晶显示屏产量,已经从高峰时期的年产1.46亿片下降至去年的4460万片,膝盖斩了。

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手机产量和数码相机产量,更是脚踝斩。

手机产量方面,高点时期的厦门一年手机产量3592.45万台,这一规模与东莞、重庆这些生产大户自然不能比。但就这一规模也没能守住,去年的手机产量只有165.94万台,跌至高点时期的零头。

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数码相机方面,巅峰时期年产量533.07万台,去年只有69.16万台。

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这些工业产品产量下降的局面,重庆在承受、成都在承受、东莞也在承受,不是厦门一个城市的问题。

这些工业产品产量下降,让厦门的支柱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2022年年末,这一产业产值降至2936.14亿元。

工业下行、产业下行的同时,厦门还遭遇着外资撤离。

2023年,厦门实际使用外资19.33亿美元,下降了11.1%。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21.26亿美元,2022年降至22.12亿美元。

三大因素,将厦门的经济拖入了水逆周期中。

如果将未公布数据的南昌排除在外,厦门则包揽了去年年中、去年前三季度、去年全年的GDP增速倒数第一席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其中南昌未公布数据。03 | 厦门急需重振产业

目前,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类别中,只有9大类。千亿产业只有1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21年总产值为3042.73亿元。

数据:厦门市统计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一,作为厦门最强的产业,与头部强城相比,不值一提。

在这一产业上的霸主,是深圳。2021年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436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苏州(12096亿元),东莞第三(11037亿元)。

第二,作为副省级城市兼计划单列市的厦门,千亿产业只有1个。

看看其他城市,最牛地级市苏州拥有11个,11个千亿产业产值合计34547亿元。深圳6个,上海12个,东莞7个,重庆、佛山、无锡9个,宁波、天津8个,武汉、南京、泉州、广州5个。

厦门工业本就不强,如今本就不强的工业又陷入了困局,厦门靠什么来支撑?

靠房地产吗,如今的房地产不仅支撑不了厦门的经济,反而成了负累。

靠旅游产业吗?疫情之前鼎盛时期的厦门旅游产业,都没能排进前20,当年只位居全国第27位。

这种背景下,厦门急需重振产业来提振经济。

产业对于城市重要性无以复加。城市的兴盛,必然是产业的兴盛。城市的衰弱,必然也是产业衰弱引发的。

至于人口的流向,则是产业作用的果。产业是经济与人口的基石,没有产业,经济发展无从发力,无法提供就业,也就无法吸引人口。

所以,一个在顶层设计上注定无法获得最优质资源的城市,想要出圈,唯有发力产业,才是致胜之路。

而要发展产业,就需要人才支持。这就是厦门此次抢人的目的之一。

0 阅读: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