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究竟经历了什么?五个方面其中三点很不寻常

傲云历史谈 2024-05-28 00:39:43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自缢身亡。

由此,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来,长达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崇祯皇帝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有志而无才,大明亡在他手里是理所应当。

也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明君,兢兢业业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奈何在前面几任皇帝的操作下,此时的大明朝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

那么,大明朝为什么在万历之后短短几十年就灭亡了呢?

崇祯的励精图治

实事求是的说,崇祯其实不应该当亡国之君的。

这话可不是当代网络史学家的“暴论”,实际上从崇祯死的那刻开始,对于他的同情就从来没有消失在史册上。

比如张岱就说过:

“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刘宗周也说过:

“陛下励精求治,宵旰靡宁,时举祖宗盛事,召对文华,或至夜分,虽尧舜之忧勤,勿切于此矣,犹以为未也”

当然了,可能你会说,这是明朝遗民说的话,没什么说服力,那么敌人的评价,总应该更客观一些了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敌人是怎么评价崇祯的,比如李自成,这个灭掉明朝的人,就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清朝康熙皇帝也很直接:“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所以这么一看,大多数人其实都会对崇祯产生一种怜悯之情。

而事实上,跟他的众多前辈比,崇祯已经显得非常“拟人”了,不管是从个人品质还是从对待国家政治的角度来说,崇祯绝对是尽职尽责,做到了自己应该去做的所有方面。

上台就清理了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重用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正人君子东林派系,不要说跟历代亡国之君比,就是跟那些普通评价的君主比,崇祯也丝毫不差。

但最后,大明朝还是亡国了。

那么问题来了,大明朝亡国前都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会亡国呢?

王朝末年的通病—土地兼并难以改变

首先,大明朝确实积重难负,这点是客观事实。

而积重难负,主要是从好几个层面来说。

首先,是封建王朝一以贯之的土地兼并问题,虽然咱们讲“一代人做一代事”,后事解决不了的麻烦,理论上是不应该推给前人的,但明朝的问题其实挺特殊的。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很喜欢把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所以说从他登基开始,就制定了《皇明祖训》和《大明会典》等等交给子孙后代怎么治国“说明书”。

希望他的大明朝,能够永远存在下去。

但另一方面,皇帝只有一个,那么当不了皇帝的子孙后代呢?老朱也不会亏待,于是就想办法给子孙后代规定了宗室的供养制度,也算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想自己的后代受委屈。

但是老朱数学学得是真的不行,他没有算到,他自己可能生个十几二十个孩子,可他的孩子还会每个人再生很多,这下子真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匮”,所以差不多到了明朝中叶,这个宗室供养问题就成了大麻烦。

很多明朝的宗室皇亲,会借助自己的身份,强行侵占普通老百姓的土地,而普通老百姓没有了土地,成为流民又无处过活的时候,农民起义就成为了他们想要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当然,侵占土地,搞兼并的也绝对不仅仅是宗室,很多地方上的士大夫,也利用自己官员的身份,默许自己的家人这么干,所以差不多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全国上下,80%的土地集中在20%的手中,而这20%的人,因为自己的官员身份,又不纳税,搞得明朝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短缺问题。

那么明朝皇帝没有想过解决吗?当然想过,皇帝也不是傻子,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搞“一条鞭法”来清丈田亩,就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想办法把不少隐藏的田地,从士大夫手里抠出来。

可结果是什么呢?张居正死后被万历清算,人亡政息,而且谁也不敢碰宗室问题,所以张居正的改革只能是昙花一现,根本解决不了土地兼并的根本。

所以,明朝灭亡前,土地兼并问题,是最大的困扰之一。

屋漏偏逢连夜雨—频繁的天灾

如果说土地兼并本身是“人祸”,那么小冰河期的到来,就是“天灾”。

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所以古代的皇帝往往重农抑商,这还真不是因为古代皇帝都是傻子,看不到商业的好处,而是依照古代的生产力,在没有完成工业革命前,再怎么经商,也不可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

而农业社会,核心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一旦自然灾害袭来,国家肯定会出现各种饥荒问题,进而统治不稳。

很不幸的是,明朝末年,从万历晚期开始,就出现了这种问题,自然气候异常,旱灾与洪涝交替出现,尤其是在北方,经常会出现各类旱灾,气候上更是从温暖转为严寒,而这就让明末的农业生产出现了极大程度的崩坏,这种情况,学术界就命名为“小冰川期”。

我们今天说明末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但是他们的起义人员是怎么来的呢?是明末农民不想过好日子,所以参加农民军把头别再裤腰带上吗?别傻了,谁会自己找死呢?还不是因为种地根本没有收成,都快饿死了,可明朝朝廷还是要照常甚至加倍收税,大家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不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更要命的是,明末因为这种“小冰川期”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瘟疫,我们今天翻开史书,对明末瘟疫盛行的记载可以说比比皆是。

例如万历年间的《山西通志》记载:

“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在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阖门不起。”

到了崇祯年间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现在我们考证,认为当时流行的就是鼠疫,而鼠疫即使在今天,也是我们国家仅有的两类甲类传染病中的一个,病死率高,症状强烈而且传染性强,今天都这么厉害,明末更不必说了。

而鼠疫盛行所造成的大规模人口减员,又进一步加剧了明朝总体实力的衰弱,毕竟任何一个社会,人口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没有足够的人口,地没人种,兵没人当,这个国家基本也就走入了死胡同。

内忧导致无法解决外患

有“天灾”小冰川期,有“人祸”土地兼并,而明朝外部,也不安稳,这里就要说说明朝末期最重要的边患问题——后金了。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最大的历史业绩,莫过于推翻元朝,延续了华夏文明的统治。

但是推翻元朝不代表彻底消灭蒙古汗国,这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蒙古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不在中原统治,也完全可以回到漠北草原继续自己的统治,但明朝以汉族为主体,不可能对这些边境地区实行有效治理,那么怎么办呢?就要用到羁縻政策。

换言之就是在边境地区扶植起当地部落,让他们来代替明朝进行治理。

而在辽东地区,就扶植起了女真人,确切地说是女真四部:叶赫、乌拉、辉发还有建州。

利用这四部女真人,对辽东地区进行间接控制,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策应明朝对蒙古实行打击。

这个手段好不好呢?应该说也算是正常现象,毕竟羁縻政策算是历朝历代最常用的其他王朝用,没理由明朝不用,而且在明朝前期,军事力量还比较强大的时候,女真这几部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就算有点不臣之心,明朝也能够对其实行雷霆打击,比如成化年间的“犁庭扫穴”就是代表,直接把稍微漏出点头的女真部落给压制了。

但羁縻政策有一个根本的隐患,那就是必须要在各个部落之间维持平衡才可以,一旦某个部落过分强大,就要有把这个部落击垮的能力,也就说你要“秀肌肉”,让对方觉得你足够强才行。

这事到了万历初年还好用,毕竟有“万历三大征”嘛,可到了万历晚年,麻烦就来了。

万历年间,驻守辽东的武将是李成梁,这个人能力没得说,战功赫赫,但是个人私德很要命,尤其是非常自私,他秉承的原则就是“养寇自重”,只要边境有事,我的位置就不可能受到影响,结果他选择扶持起了努尔哈赤和他背后的建州女真。

最后甚至放任努尔哈赤统一了四部女真,真正成为了女真人的共主。

这时候,努尔哈赤的野心,不要说李成梁,连大明朝也已经控制不住了。

于是就爆发了萨尔浒之战,明朝腐朽的军力面对后金八旗,一触即溃,辽东战场一败再败,虽然后来有熊廷弼、袁崇焕还有孙承宗这样的名臣,短时间内维系住了辽东的崩溃局势,但是始终无法改变明朝战略防御的处境,而维系住辽东战线的前提又是钱,所以崇祯皇帝只能加征辽饷,让本来就恶化的明朝财政进一步恶化。

农民军的起义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

“外患”女真人,内忧“农民军”,双管齐下,最后送走了大明朝。

崇祯皇帝自身的问题

那么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崇祯皇帝一点问题都没有呢,那必然不是。

作为统治者,崇祯皇帝的素质其实马马虎虎,没什么大问题,做个守成之主绰绰有余,但是可悲就可悲在,崇祯需要的是力挽狂澜的能力,但这点他真的没有。

不仅没有,而且他性格上还有很多弱点。

第一是疑心太重,刻薄寡恩。

他对于手下的臣子,从来都是不信任的,比如卢象升,一个忠心为国的将领,被他逼着在劣势情况下出战女真,最后全军覆没,孙传庭也差不多,也是被崇祯逼着跟李自成大决战,最后战败身死。

而就是这样两员忠臣,在他们死后,崇祯还怀疑他们诈死甚至投降,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让为了崇祯尽忠的人感到寒心。

第二是喜欢推卸责任。

比如在松锦之战后,崇祯一度跟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商量议和的事情,本来都要实施了,结果消息泄露出去,崇祯为了避免别人骂他没有骨气,把陈新甲推出来当了替罪羊杀了,从这以后,几乎没有人敢为崇祯继续卖命,以至于后来李自成快打到北京了,崇祯想要人提出迁都的想法,结果根本没有人敢说,就怕成为第二个陈新甲,崇祯也错过了前往南方,保存明朝社稷的好机会。

所以说,综合来看,明朝灭亡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外部环境很差,内部问题频发加上皇帝本身还缺乏能力的情况下,明朝最终终结其实损失一个必然事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