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这首唯美望月诗,写尽了对亲人的思念,开篇即是经典名句

见血文化 2024-09-17 12:44:32

一年12个月,月月有十五明月夜,唯有中秋明月夜,最让人思念,思念家乡,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思念已故的亲人……满满是思念。

又是一年的中秋节了。今年的中秋假期最后一天才是中秋节,还没过完节,又要与相聚的亲人各分东西。

我走在月夜下,抬头望月,思念之余,想起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篇《望月怀远》。

在这个中秋之际,读读这首诗,特别应节。在此,分享给大家。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唐代著名的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即是他的作品《感遇》。和一般的诗人不同,张九龄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是唐代开元宰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元736年,张九龄因遭到奸臣李林甫的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望月怀远》。这是一首望月思念远方亲人的名篇佳作,也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异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

诗题中,“怀远”是怀念远方亲人的意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开篇即是千古传颂的经典名句,读来令人赞叹不绝!直到现代,每年中秋节,这诗句依然被后人广泛引用,可见这诗句的魅力。

首句“海上生明月”写景,上来就一个全景特写,用朴素自然的笔触描写了广阔的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明月,意境壮丽,读来令人豁然开阔,思绪也随之得到放飞。

其中,“生”字用得非常到位,将明月冉冉升起逼真、动感地呈现在纸上。

望见明月,诗人不禁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所以,接着的这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开始了“怀远”。这一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非常思念亲人,而是联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也在对月思念着他的情景。这样的构思巧妙,而且更表明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此时,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难以入睡。他感叹自己太多情,因为思念而难以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才抱怨夜太漫长了。

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得丰富细腻、有层次感,体现出诗人因为思念而烦躁的心理活动。

诗句中,“情人”不是我们理解的情人,而是多情的人,指的是诗人自己;“竟夕”是通宵之意;“怨”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诗人彻夜难眠,以为是烛光太亮了,便起身把蜡烛吹灭。谁知道吹灭蜡烛后,屋里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清辉满屋。可爱的月光洒满了屋内。

满屋的清辉,就更让人睡不着。于是,他披上衣服,走出屋外,望月沉思。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他才从思念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这两句表面写诗人深夜徘徊、赏月的情景,实则是沉浸在对亲人慢慢的思念之中,既更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思念的深切,又把诗人内心的惆怅表述了出来。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末两句写诗人因思念不能与亲人相见,而产生把月光捧起送给远方亲人的想法。

此时,诗人在屋外独自望月、徘徊。这夜,月色迷人,他想把这月光捧起来,送给远方的亲友。可是,月光无形,不能把它捧在手心,又怎么赠送呢?那还是回去睡觉吧,也许在梦中能有机会和亲人相见。

末两句构思独特,情景交融,意境清幽,情感深挚,以“梦佳期”作结,使得诗中的怀思之情更含蓄,读来余韵袅袅。

整首诗自然流畅,意境唯美,思念不过度伤感,却写尽了思念,情意缠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开头两句,千古传颂。

中秋了,大家都回家团聚了吗?就算身在异乡也没关系。无论在何方,我们都可以共享同一轮明月,以此来寄托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写到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美满幸福!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