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过去了,当年在工地上收到大学通知书的搬砖男孩,后来怎样了

文山聊武器 2024-11-14 05:44:04

魏凯伦的家庭背景和梦想

在中国甘肃省的通渭县,魏凯伦的成长环境十分艰苦。这个小县城山峦起伏,交通闭塞,家家户户的生活多半依赖种地。魏凯伦的家也不例外,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几亩薄田,年复一年地种些玉米、土豆之类的农作物,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父母辛苦劳作,天不亮就到田里忙碌,常常顾不上休息,日复一日,农活几乎成为一家人唯一的生活重心。

农闲时节,魏凯伦的父母还要外出打零工贴补家用。冬天到了,地里没什么活计,父亲便去镇上的建筑工地找活干,搬砖、和泥,每天挣不到几十块钱。由于父亲一年到头多在外打工,一家子很少团聚,魏凯伦与母亲在家相依为命。母亲每天照顾家务,忙碌于家中、地里之间,从早到晚,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母亲还要帮村里人缝缝补补换些小钱,每天一针一线,夜里借着昏暗的灯光赶工,实在太累时才揉揉酸涩的眼睛,继续埋头忙活。

小时候的魏凯伦很懂事,时常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村里离学校有一段距离,每天清晨,魏凯伦推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沿着坑洼不平的山路一步步走去。山路蜿蜒陡峭,骑车行不通,他便推着自行车走,一走就是几十分钟。

魏凯伦的父亲年轻时当过兵,虽然不常提起,但在村里偶尔有人向魏凯伦提起父亲当年当兵的事。听着别人对父亲的称赞,小魏心里默默种下了一个念头:以后也要像父亲一样成为军人。村子里有几个在外地读书的孩子,逢年过节回来,村里人都投以羡慕的目光,这让魏凯伦越发渴望能走出这片大山,去读书,去追逐梦想。

在村里人眼中,魏凯伦是个刻苦好学的孩子,每次在院子里读书,总是读得很认真。因为家里条件有限,母亲把家里唯一的台灯省下来给魏凯伦用。晚饭后,魏凯伦常常坐在那盏昏黄的灯下温习功课。冬天寒冷,他在旧棉被里钻着,被窝里握着书本,忍着寒气背诵。

考入梦想的殿堂

2016年,魏凯伦收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到达的这一天,天气依旧闷热,他正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地搬砖。烈日下的工地炙烤着他,衣服早已湿透,汗水沿着额头流到脸上,他用手臂擦一擦,又继续低头干活。每天干活的报酬也不高,一天辛苦下来也就五十元左右,这点钱对家庭的开支帮助有限,但他仍然坚持着,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多少算多少。

就在他弯腰搬砖的时候,有人突然喊他的名字。抬头一看,是母亲急急忙忙地赶来,脸上带着不知是兴奋还是紧张的表情,手里紧紧攥着一张信封,边跑边喊着:“凯伦!凯伦!你被录取啦!”周围的工友们也停下手中的活,转头看向他。魏凯伦愣了一下,看到母亲手中的信封,立刻明白过来。

魏凯伦双手接过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展开那张纸,他看到上面写着“国防科技大学步兵初级指挥专业”几个字,心头一阵激动,手微微有些颤抖。他握紧录取通知书,向周围的工友们喊道:“我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工友们都鼓掌祝贺他,有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凯伦,好样的!以后就是军校生了!”

魏凯伦回到村庄后。他站在村头,望着周围熟悉的山峦,他对着大山大声喊道:“山,山!我走出去了!”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传得很远。山风吹过,他站在那里,久久没有离开。

军校生活的磨砺

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后,魏凯伦迎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家乡时,学校的要求和村里的生活节奏与军校的严格管理完全不同。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集合的哨声就响起,魏凯伦和其他新生一起迅速穿好军装,列队出发,开始早操。跑步、体能训练、军事队列,这些项目安排得满满当当,强度之大,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军校生活的严苛。

与训练强度相比,更让魏凯伦感到压力的是周围的同学。军校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人不仅成绩优异,还拥有出色的体能素质。早操的时候,有人轻松地跑在队伍前面,而魏凯伦却时常跟不上步伐,气喘吁吁地跑在后面。队列训练时,其他人步伐整齐,动作标准,而他却总是出现小错误。教官眼神犀利,每一个小动作不规范都会被立刻指出。魏凯伦经常在队列训练后站在一旁重新练习,反复纠正动作,额头上冒着汗水,不停调整姿势,生怕自己拖了集体的后腿。

学术方面的课程同样紧张,课堂上,老师们讲解战术、指挥学、地形分析,内容专业而深入,课后作业也是接踵而至。其他同学拿到教材后就快速翻阅、记笔记,课后讨论时思路清晰。魏凯伦看到别人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自己却总是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勉强跟上,心里不免有些焦虑。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魏凯伦时常感到迷茫,有时训练结束后,他会默默走到操场,站在角落里看着同学们训练,静静反思自己的不足。他常常因为一些看似简单的错误而被教官批评,尤其是在一次队列训练中,他的鞋带松了却没注意,班长立刻上前提醒,严肃地批评他不够严谨。班长语气严厉地说道:“你是军校学员,细节决定成败!小小的疏忽在战场上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番话让他深刻意识到,军人要有绝对的纪律性,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鞋带,也不能掉以轻心。

从那天起,魏凯伦开始更加注重每一个细节。起床时,他会仔细检查军装和鞋带,确保没有任何疏漏。训练中,他更加专注每一个动作的标准和规范,尽量不出现失误。他还会在空闲时间向同学们请教问题,有些同学看到他的认真态度,会主动给他讲解一些难懂的知识点,甚至一起加练体能。每天早晚的训练,他坚持多跑几圈,力求缩短与其他人的差距。

经过四年的努力和不断进步,魏凯伦的表现逐渐得到学校的认可。无论是体能、军事技能,还是理论学习,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上,他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课上课下刻苦钻研,攻克了不少难题。毕业之际,学校进行成绩综合评定,魏凯伦的专业排名位列全班第二。

选择赴疆服务的坚定决心

毕业临近时,军校里掀起了填写毕业分配志愿的热潮。许多同学纷纷在申请书上写下自己心仪的岗位和地区,不少人选择了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但魏凯伦却拿着笔,在“志愿去向”一栏中坚定地写下了“边疆”。他决心要前往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在他的申请书中,他写下了一段话:“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牺牲奉献,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能在最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就这样,魏凯伦的申请被批准,他即将奔赴艰苦的边疆地区。

魏凯伦并不是唯一选择戍边的学员。在国防科技大学,还有一位名叫任晓雪的学员,同样怀着投身边疆的志愿。她在2020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军校生活两年后,她渐渐了解到祖国边防线上无数官兵的奉献故事。特别是在电视上看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报道后,她被驻藏官兵扎根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生命守卫边疆的事迹深深触动。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到高原戍边的愿望。毕业时,她坚定地在志愿书上写下了“申请赴藏”,并郑重地提交了戍边申请书。她常对身边的同学说:“我要去雪域高原,去传承并续写‘老西藏精神’,让青春在最艰苦的地方绽放光彩。”

不仅是魏凯伦和任晓雪,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的马震宇同样怀着坚定的报国之志。马震宇的爷爷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他立下了献身国防的志向。在军校的几年里,马震宇训练刻苦,成绩优异,荣立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他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毕业分配,他选择了距离家乡3000多公里的边防地区,心怀报国信念,义无反顾地走向戍边的路。他常对家人说:“只有国家安宁,小家才能安稳,作为军人,守护祖国是我的职责。”

参考资料:励志!曾经的“搬砖男孩”,毕业成为军官了

1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