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以食为天”,那古代皇帝对于饮食上都有哪些规矩呢?

史征风云 2024-12-20 10:55:08

衣食住行最重要的是哪一项?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吃。

“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已经流传多年。自古至今,人们对于吃都是十分讲究的。

古代时,百姓比较贫困,而且在种植方面并不全面,很容易出现颗粒无收的局面,所以在当时能吃上白面馍都成了奢望,更多的都是窝窝头和野菜。

但如今这种情况竟然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反转,窝窝头和野菜成了餐桌上的主流,反倒是白面馍成了大家不爱吃的东西了。

这主要还是因为大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了,人们对吃上不再是想吃饱,而是想吃好,以一种健康的食品来维护自己的身体。

不过这种情况在古代都只是出现在百姓身上,而作为皇帝,他们对于吃可是非常讲究的。

宫廷御膳的概况

自古以来,所有王朝对于食物的重视程度都是出乎意料的。举国上下的力量被纳入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吃饭。

早在周朝,负责天子饮食的便有六大部门,二十二个具体分工的子机构,从事这一行当的官员和仆役加起来就超过了惊人的2300人!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事物中,足见古人对食物的极度重视。

更不用说,后来的历代王朝对饮食制度的雷厉风行和血本无归了。到了明代,光是负责采购御膳食材的单位光禄寺就有高达9462人的规模,后虽减少到5000人,但很快又增至6884人。这其中的费用也是相当昂贵,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为例,光是他一个人的日常饮食费就高达36两白银!

或许我们很难想象,为一个人的三餐该投入如此巨大的物力人力。但事实就是如此,古人对饮食的重视程度绝非我们今人所能想象。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帝王们的贪吃。

比如宋徽宗,就因为一个奇怪的天象,以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遂下旨减少御膳七成。可见,平日里他一人就吃下了高达100多道菜肴!

御膳的食材和烹调

起初,御膳对食材的要求似乎并不算太高。比如宋朝宫廷就常常让人到城里的店铺采买。可到了后期,随着皇权的提高和统治的集权化,一切开始收紧,食材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开始了对产地、时令、新鲜度的严苛把关。

以清朝为例,御膳对食材的品种、时令、鲜活程度,甚至采摘和屠宰的方法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仅日常使用的调和油就多达十余种之多。采购食材时,对每一种蔬果和肉类的时令把控都极为严格,少一分一毫都不行。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营养均衡,更是为了确保食物的最佳口感。

御膳的特色

宫廷御膳有一种颇为有趣的平民化与精致的并存。如果只看菜肴名目,你也许会感到失望——豆腐、咸菜、杂粮等等俗不可耐的东西在御膳中屡见不鲜。但这就是御膳的妙处,它并非追求珍奇异味,而是在最普通的食材中追求极致的精细入微。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出身贫寒,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本,专门下旨在御膳中加入麦粥、蒲公英、苦菜等常民食物。看似寒酸,实则这些食材都被御厨们无上的烹调技艺所点化,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了一口之香绝世无双。

而且这御膳的开放程度和保守程度同样并存,一方面,御膳受制于祭祀和其他旧俗,多少带有一些死板僵化的东西,让御膳无法彻底革新。

即便到了明清,虽然宫闱森严,但出游猎奇时,御膳的灵活度也大为增加。康熙在亲征途中曾品尝宁夏面食等地方特产,乾隆也屡次微服私访寺庙素斋,对平民饮食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可以说,尽管宫廷御膳存在保守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开放与包容。

御膳的利弊

宫廷御膳虽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也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它的利弊同样并存。

不可否认,御膳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种类极其丰富,营养搭配极为均衡。御膳囊括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让帝王们的饮食自然达到了极高的营养水准,这一点足以令我们今人艳羡不已。

而且御膳烹调技艺精湛,自有一番艺术气息。虽说御膳菜式名目看似平凡,但那独到的烹调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却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御厨们对于烹饪的坚持与追求,不啻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虔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用心品味与思索。

但御膳也并非完全就是一番好事,首先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资源浪费,以宋徽宗那100多道菜为例,换做是我们普通人,怕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们被一一扫荡而空。如此奢侈的生活,注定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承受得起。

而且御膳的制作过程过于繁琐复杂,食物易于降温变质。以明朝祭祀太祖时将鲥鱼从南运北为例,当鲥鱼抵达北京时,想必早已不复鲜嫩了。由此可见,御膳之所以讲究如此复杂的流程,其实也是其致命的软肋之一。

还有就是安全性始终是御膳制作的一大难题,御膳在食材采购和烹调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污染或被人故意下毒,因此需要极为严格的防范措施,如用银器检验等。这无疑又增加了御膳的复杂性和工序,与吃饭这一本应简单的事物背道而驰。

结语

归根结底,他们终究也是凡人,与我们一样,只是在追求一顿美味平衡的膳食。每每品读关于御膳的记载,我们总能在那精致的菜式背后,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间气息,就如同烟火远了,但温香薰心永驻。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