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赚钱生活:文学界里的理财大师,每年纯收入就达十万银元

若尘看文化历史 2024-12-26 20:06:53

梁启超:一个会赚钱的文人究竟有多厉害

“笔杆子能当饭吃,但得看谁的笔杆子。”这是梁启超用一生证明过的一句话。作为清末民初的文坛巨匠,他不仅能写,还能靠写字养活一家三十多口人,其中还包括几个在国外留学的孩子。这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更难得的是,他不仅靠文笔赚钱,还能靠头脑投资,一年收入十万银元,就连当时的顶级富商听了,估计都得点头称赞。梁启超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梁启超的故事,得从一场失败的变法说起。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和康有为被清政府通缉,逃亡海外。彼时的梁启超刚满二十六岁,年轻气盛,但日子却过得艰难至极。人生最低谷时,他和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日本乡村房子里,吃的是咸萝卜和米饭,实在不行就拿清水煮白菜当一顿。别说富裕了,连温饱都成问题。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困境,逼出了一个文学界的“理财高手”。

从技术入股到初尝甜头

最开始,梁启超的赚钱方式其实很简单:写文章。康有为当时搞了个保皇会,靠着杜撰“光绪密诏”忽悠了一些海外华侨的钱。梁启超比他实在多,直接拿自己的稿子作为“技术入股”,占了报社《新民丛报》三分之一的股份。别看这招不起眼,实际上却成了他人生翻盘的关键。

《新民丛报》初创时,几乎全靠梁启超撑场面。他一天写几千字,文章内容不仅有思想深度,还贴近年轻人的心。这份报纸后来成了晚清知识分子心中的“神刊”,连年轻时的毛泽东都对它推崇备至。报纸销量大涨,梁启超因此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仅1902到1903年,他就从报社分红里拿到了上万银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有人做过换算,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只有五六块银元,而梁启超这一年赚的,足够普通人干一百多年。

从文人到商人,梁启超的投资天赋

赚到钱后,梁启超并没有满足于“码字工”的身份,他开始尝试多种赚钱方式。民国成立后,他在天津创办了半月刊《庸言》,第一期销量就破万。只要每期销量能维持两万份,他一年就能赚五六万银元。除此之外,他还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出书,拿版税。别人每千字几块银元的稿费,梁启超直接开到二十块,甚至提成高达40%。仅靠版税,他每个月就能进账五千银元。

但梁启超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他能写,而是他会投资。他在天津成了中原公司的股东,还买公债、投资房地产,甚至让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帮他买美国的理财产品。这些投资收益,不仅能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还为几个孩子出国深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今天的话说,梁启超活得像个“文艺中产”,既有理想,又有财务自由。

三十口人的家,梁启超怎么养得起?

梁启超的家庭,堪称“大户人家”。光是家人就有三十多口,日常开销大得惊人。但梁启超不仅养得起,还能让每个孩子成才。他的大儿子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女儿梁思顺是著名学者,其他几个孩子在各自领域也都颇有成就。要知道,那时出国留学的费用可不便宜,但梁启超对孩子们的教育从不吝啬。儿子梁思成要旅游结婚,他立马汇钱过去。次子梁思忠去法国深造,他也是二话不说就支持。

梁启超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平时最大的爱好是打麻将。他的手气不太好,但他觉得麻将能启发思维,甚至在牌桌上妙语连珠,逗得朋友们笑个不停。

有钱也有原则,不做“康有为第二”

梁启超的赚钱方式虽多,却从不碰“脏钱”。他看不起那些靠权力捞钱的文人,比如自己的老师康有为。康老师靠“光绪密诏”圈钱,日子过得极其奢华。梁启超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文人不该为了钱丢掉底线。

他还特别看不惯章太炎晚年“给钱就写字”的行为,觉得一个文人就算穷,也不能随便出卖自己的才华。相比之下,梁启超的钱来得干干净净,不仅靠自己写文章赚钱,还通过聪明的投资实现了财富自由。

梁启超是个复杂的存在。他既是一个有情怀的文人,又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世人,文人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通过才华改变家庭乃至社会的命运。有人说,梁启超不是普通的赚钱高手,而是个“带着文化光环的资本家”。这个评价或许夸张,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近代中国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