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局部)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竟然出奇般的胜利了。
刘备这个人,很有个人魅力,尤其是在他打仗这一块,因为他有着超乎寻常人的韧性,从出道到现在,他几乎很少打胜仗,但是他从来都不气馁,是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
而且,刘备这个人还很有人文主义精神,他有一次被曹操撵着追,曹操视刘备为眼中钉肉中刺,派出了他手底下最为精锐的虎豹骑来追击刘备,这是曹操的王牌部队,行军速度快是战斗力极强,可以说,如果刘备被这一支队伍给追上了,那基本上就是必死了。
但是,刘备逃亡的时候,由于他对百姓特别好,所以很多百姓都愿意一路追随他,刘备逃亡路上,很多老百姓一听他是大汉皇叔,三国仁德男一号,于是都纷纷追随他,跟着他一起上路。
有百姓爱戴,这是好事儿,但是刘备不得不面临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本来就是逃跑,而且后边的敌人追得又快,所以他就应该轻装出行,但是说回来,就算是轻装简行,那虎豹骑也紧紧在他后边咬住不放,更何况刘备还带着这么多百姓。
刘备带着士兵们能急行军,但是百姓们不能,这帮百姓们虽然追随刘备,壮大了刘备的声势,让刘备结结实实的吃到了人口红利,但却无疑拖慢了刘备逃军的行军速度。
所以,当时就有幕僚建议刘备,说备啊,咱们不能这么走啊,咱们这么带着百姓走,早晚被虎豹骑追上,要是被追上了,咱们可就全完了,所以我建议,咱们暂时把百姓先放下吧。
(成都武侯祠的刘备塑像)
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幕僚们是以刘备的生存条件而考虑出发的,但是刘备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话: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他就一定要以人为根本,现在这些百姓愿意跟随我,我实在是不忍心抛弃他们。
在那个人吃人,人杀人,在那个混乱无序的时代里,能有这样一句话的出现,该是多么难能可贵。
是啊,当年刘备也是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他也是个没落的如普通人的皇族,所以,当风沙扬起的时候,刘备转身回望那些因为无情的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普通百姓时,他是不是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那个曾经在乱世中挣扎的自己。
说完刘备,我们再来说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刘备和曹操打仗,这回刘备不仅打了胜仗,简直是重重的挫败了曹操。
汉中吃完败仗,曹操立刻指挥军队向洛阳突进,因为曹操的部将曹仁被刘备的部将关羽围困,曹操必须赶快支援。
当然,对刘备来说这可能算是大胜,但对曹操来说,这只能算是小小的失利。
曹操奋斗一生,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他在朝廷里是魏王,他可以随意的任免官员,决定朝廷的政策制度,甚至就连曹操出入的排场,也基本上和皇帝差不多了。
(《观沧海》局部)
所以,到洛阳驻扎而支援曹仁的这个行为,在如今看来,只不过是一次十分寻常的军事行动,没有什么大书特书的,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地方。
但是有意思的是,裴松志在给陈寿写的《三国志》做注解的时候,却写了这么一句话:
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
王,就是指曹操,修治,就是修理,装修,北部尉,是一种官职,而廨,则是指这个北部尉的官僚和府邸,所以前半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曹操下令翻修北部尉办公用的府邸,而后半句令过于旧的意思则是说,这次装修非常成功,北部尉的府邸比以前要好太多了。
要知道,这个北部尉现在并没有人担任,府邸也早就荒凉破败,现在又是战时,曹操何以分出一部分的精力来修缮这么一个早已无人问津的府邸呢?
一切的不同寻常,其背后都有常理,曹操之所以要专门花时间来修建北部尉的府邸,是因为,在很多年前,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他在东汉朝廷里干的正是这北部尉这个官职。
而且,这还是曹操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所担任的第一个官职。
二十岁的曹操是个理想青年,他胸怀大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他要报效朝廷,他要振兴王朝,他坚持法律正义,他要做一个好的官僚,他要对得起他自己,他更相信,这星光不负赶路人,只要自己肯努力,东汉王朝大环境的崩坏,一定会有所改变。
可是,曹操毕竟太年轻了,也太过天真了,他以为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能成就大事儿,就能让四海廓清,让天下太平,可事实并非如此。
官场黑暗,同僚们相互勾结,社会败坏,乡绅豪强们欺压百姓,群雄并起,他们割据土地,裂土分疆...
曹操一次一次的找领导去沟通,希望那些当大官的人可以赶紧作为,曹操笔耕不辍的给皇帝上书,苦口婆心的劝皇帝亲贤远佞,可是没有人听他的,没有人重视他,也没有人在乎他。
怪谁?要怪,就怪曹操生错了时代,人人都这么迂腐和势利,人人都这么自私和残忍。
(清人绘制帝王名臣画册中的曹操)
要怪,就怪曹操的想法太过美好,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在经历过现实世界的残酷打压之后,曹操终于明白,理想主义无法实现救赎,只有拔剑而起,才能平定这个没有希望的天下。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屡屡碰壁,理想遭到幻灭,人格也备受蹂躏的曹操,已经成为了魏王。
他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天下如三分,他已经得其一二,当年宏伟的梦想,就差那么几步就要实现了。
但是,眼前的这一切,真的是当年的那个曹操想要的吗?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在自己无法意识到的某一个瞬间发生过偏移呢?
曹操不知道,但是当他重新站在已经修缮好的北部尉府邸的时候,他会想起多年前自己初次来到这里任职的那个上午。
说完了刘备和曹操,我们再来说一下孙权。
网上对孙权的评价,说实话不是很高,还有很多人管他叫孙十万。
其实,这哥们有点被低估。
我们要想一想,他哥哥孙策死的时候,留给他的是一个非常动荡,甚至可以说是动乱的江东。
(古籍中的孙权画像)
庐江的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孙权的亲戚孙辅暗通曹操,孙暠更是企图夺权,该说不说,愿意效忠的孙翊和孙河还遭到了杀害,豫章和会稽等地也开始不安分。
这叫什么,这叫做江东四分五裂,这叫做大厦将倾啊。
而那一年的孙权,才不过十九岁,还是虚岁。
孙权一当家,立刻就把整个江东进行了一顿资源整合,使得当时的情况转危为安。
作者这么说,您可能觉得没什么,因为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功绩,是需要对比的。
我们想一想,当年刘备接手徐州的时候,徐州是怎么大乱套的。
我们再想一想,当年曹操入主兖州的时候,兖州又是怎么内乱的。
这人比人得死,是货比货得扔,你看孙权虽然没有什么亮点,上限不会特别高,但是他的下限也不会特别低。
孙权对内发展江东和岭南,对外一步一步拿下荆州,在大环境下,孙权更是在魏国和蜀国之间反复横跳,如果只从这些方面看来,孙权是合格的。
当然,他也打过合肥,背刺过关羽,晚年的时候在选拔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所以他军事才能是欠缺的,你要说他比曹操会带兵会打仗,那是不可能的,你要说他仁义盖过刘豫州,那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常说三国是魏蜀吴,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曹操代表的是魏国,刘备代表的是蜀国,而孙权则代表的是吴国。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曹操和刘备是对标的,但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不是对标的,因为曹操和刘备属于是各自政权的初代君王,而东吴的初代君王,其实是孙策,也就是孙权的哥哥。
孙权对标的,是曹魏的二代君王曹丕,以及蜀国的二代君王刘禅。
和他们一比,你再看孙权的形象,是不是就伟岸了不少?
神凤元年,孙权已经七十一岁了,这是东吴大帝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春天,晚年时代,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结果导致时局动荡,但这对孙权来说似乎无关紧要,因为,他曾十五而立,少年统业,他人生中最辉煌的美好,已经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个时刻。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又有什么?
因光阴百代,人不过是过客匆匆。
不过幸好,史笔如铁,千秋之后,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