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剃发易服,王夫之蓄发如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哄动这史记 2024-08-19 01:51:15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公元1644年,满清铁蹄在吴三桂的引领下,踏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悲痛万分,最终自缢于煤山。

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许多明朝遗臣都选择屈服于满清淫威之下,但唯独晚明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却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汉族士大夫气节,始终未向满清屈服。

后来满清大搞剃发易服,残忍杀害“唱反调”的汉人仕子,让许多软弱的明朝遗臣纷纷胆战心惊,独有王夫之安之若素,他头戴斗笠,脚踏木屐,隐居于石船山下,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根标杆!乃至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都对之推崇备至。

才华横溢,无缘科考

王夫之的先祖本身江苏高邮人,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被朱棣授授予衡州卫指挥佥事,遂定居衡阳。

虽然先祖世代为官,但到了王夫之祖父王惟敬和父亲王朝聘这里,已然家道中落。不过,王家依旧保持着读书人的气节与素养,故此王夫之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良好熏陶。

然而,世事无常,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遭遇惊天国变,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二十五岁的王夫之正满怀信心地赴京赶考,却没想到遭遇这等噩耗,顿时五内俱焚,悲痛万分。随着科举梦一起破碎的,还有那方给他健康肌体与文化修养的家国故土。

失魂落魄的王夫之只能暂时登临南岳,在深山老林搭建茅屋,并给这个临时栖身之所取名“续梦庵”,期望能与失去的家国与仕途在梦中能再续前缘!

立志抗清,亡命天涯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相当残酷!满清鞑子对明朝汉民的杀戮已然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线。顺治年间,满清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大肆屠戮江南百姓,搞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而对于一直人心不稳的南方诸地,满清依旧用无尽的杀戮来解决问题。是时,两湖、两广等大部分地区处在满清、南明以及农民起义军三方势力的争夺之下,在残酷的劫掠与杀戮中,王夫之的妻子、父母以及至亲好友大多都惨死在无休无止的混战之中。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王夫之尽管承受了痛彻心扉的亡国之痛,丧家之悲,但他并没有选择妥协,依旧保持着一个汉族仕子的民族气节,投奔南明与满清做殊死搏斗。

然而,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他却受到南明臣子的构陷,被打入冤狱。几经辗转,才终于重获自由。随后他便隐姓埋名,苟全性命。

因为积极反清,王夫之同样也成为了清廷的头号通缉犯,被官兵挖地三尺,大肆追捕。最终只能在各个荒山野寺间流荡。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在此期间,完成了他人生首部思想理论著作《老子衍》。

隐居山林,著书立说

其实,贯穿王夫之一生的基本思想便是民族爱国主义,此之后不久,他又完成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著作《黄书》,书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华夷之辨”的概念,认为只有中华思想与文明才能主宰国之大器,至于一众夷狄终将会成为践踏文明的祸水。

他这一思想到了晚清时期,逐渐凝聚成一股革命力量,乃至恰逢其时地适应了维新派与革命党人的需要,由此演变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宣言。

事实上,王夫之的这种“以华夏为正统”的思想也迎合了当时大量明朝遗老的心理,然而,当满清十分残酷的杀戮之下,不少本有气节的明朝仕子终究还是对死亡产生了深深恐惧,纷纷变节屈服。

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当属钱谦益,本与爱妾柳如是双双约定跳河自尽,以死明志,无奈一句“水太凉”,不仅让柳如是大失所望,还留下了贪生怕死,变节逢迎的坏名声。

再如与王夫之并列晚明著名思想家的黄宗羲,一直以来,他都高举“反清复明”的正义大旗。在明朝遗老中享有崇高威望,但到了老年时期,他却为了外孙的仕途,变节屈服,给满清官员写推荐信,在信中直呼康熙皇帝是“明君圣主”,这与他早年刚毅的性格,对满清强硬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可谓晚节不保!

相比之下,王夫之却能始终如一地心向大明,据说他晚年隐居石船山,头戴斗笠,不看满清的天,脚踏木屐,不踩满清的地,其对大明的忠诚令人动容。

矢志不渝与清廷对着干,换来的自然是贫困潦倒,朝不保夕的艰苦生活,但王夫之却能始终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怡然自得。

甘于清贫,人格独立

在山洞中躲避的日子是清苦的,王夫之经常横卧荆棘,口食粗糠,有时甚至一连四天滴米不进。但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王夫之依旧保持乐观的心境,笔耕不辍,书写出他对真理的追求。

五十岁的时候,他曾撰写一副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在王夫之的内心里,始终带着上天赋予的使命,那就是继承张载的遗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有了这份神圣的使命感,王夫之才能忍受长期精神上的抑郁与孤独,肉体上的苦痛与折磨,在每一个让人倍感哀伤与绝望的黑夜,这份使命感总能如熊熊燃烧的火炬,为他驱散严寒与黑暗,带来温暖与光明。

公元1660年,王夫之游荡至湘西金兰,在此搭建草棚,取名“败叶庐”。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中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光,三九严寒,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衣,受到严寒与饥饿的双重折磨。

他的好友方以智曾劝他出家为僧,他却作诗表明心志:“旧识五湖霜月好,寒梅春在野塘边。”即便面临的寒风刺骨的三九严寒,他也依然选择做傲雪立世的寒梅,去完成弘扬中华正统文化的使命!

于是,他忍受饥饿,不畏严寒,一部《周易外传》,让中华文化重新回归正途,在中华文化圈引起强烈反响。

晚年的王夫之重病缠身,双手僵硬,已然无法磨砚写字,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令家童在旁,口述著作。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王夫之主要倾向于史学著述,三十卷《读通鉴论》与十五卷《宋论》全是在他忍受病痛严重折磨的境况下而完成的。

此后,一代思想家王夫之油尽灯枯,在贫苦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而他的思想却如满天星辰,依旧灿然无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王夫之的思想是湖湘精神的具体体现,晚清重臣曾国藩对他钦佩至极,冒着被论罪的风险与弟弟曾国荃一道将王夫之的作品进行系统收纳、整理,汇成一本,最终在金陵刊印,并为之作序,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船山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曾国藩功不可没!

结语

伟人曾说:“西方有个黑格尔,东方有个王船山”,这是对王夫之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湖湘文化的竭力推崇。

事实上,船山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也在无形中起到了十分神奇的作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湖南人是鲜少出现叛徒的,这无疑是船山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如今,在衡阳这座城市中,王夫之仍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以他名字命名的地标多不胜数,船山大道,船山学院,船山公园……这一切都证明了当下人们对出现在十六世纪的东方,这位伟大哲人的无限崇敬!

参考资料:

《长沙晚报-2024-7-23:“迂夫子”王夫之|文脉长沙》

《光明网-2020-01-03:南岳一声雷——王夫之与船山精神》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