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时值天宝十四年,当时的唐朝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天下,长时间的荒淫无道让朝野上下对其怨声载道,彼时身兼数职的安禄山作为地方的节度使,随着势力日益壮大,心生野心决定率领数万大军发动兵变。
面对统治者的大肆镇压,安禄山在作战中很快失利,随后他的得力干将史思明继续叛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这场战火点燃了八年之久,不仅给唐朝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涉及之地,皆是哀鸿遍野的景象,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再次涌上心头,杜甫笔下的长安城更是一片萧条。
“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唐朝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唐朝由兴盛转为衰败,更是成为加速唐朝灭亡的导火索。
饱受战争洗礼的唐朝,已然不堪重负,但就是这样的状态,他仍然在历史上延续了150年。
究竟是家底深厚还是有高人相助?唐朝又是如何在困境中艰难地生存了百年之久?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纵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它能够存续百年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点。
朝代更替的核心因素之一是皇帝皇帝在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身边不乏有贤臣建言献策,但是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安史之乱”能够发动起来,当时掌权的唐玄宗更是难辞其咎。
先皇统治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一路向好,国内社会也一片安定,尤其对于边境地区的战乱,更是一个个地将其治服。
开疆扩土后,唐朝综合国力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边境地区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直至公元722年,面临国家危难之际,唐玄宗不得不对边境地区实施特殊管理。
当时将所有权利全部下放给地方节度使的做法,引起朝堂内部不少官员的争议,即便文武官员拿着历代的失败案例以示警告,此时已经飘飘然的唐玄宗根本不以为意。
所谓的“前车之鉴”,他并未没有放在心上,而是一意孤行地拍板决定国家的大事,正是这样的决定,滋生了节度使谋权篡位的野心,成为唐朝病痛的根源。
朝代更替核心之二是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原因在于唐朝的经济重心并未转移,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江南地区稳固地坐拥着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同时,还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
当时唐朝南北方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的影响,人口大规模的缩减,经济发展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反观此时的南方,单凭苏州和杭两地一年的纳税额,就远远超过西北地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为战后唐朝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
此外,战后的北方地区忙于灾后重建,这对统治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南方地区则依靠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肥沃的土壤之上保障充足的粮食供应。
凭借着先前商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南方地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满目疮痍的唐王朝不断“输液”,直至达到逐渐“康复”的状态。
朝代更替的核心之三是军队唐玄宗退位后,唐朝也算迎来了转机,历代统治者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不断缩小节度使的权利范围和势力,将大部分权力逐渐收回中央,由中央直管地方藩镇。
比如在唐德宗年间,他先将驻守边疆的军队进行整编,并将新成立的“神策军”交由皇帝最信任的人管理,如此一来这些军队便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正是因为统治者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的藩镇治理思路,使得昔日内强大的藩镇势力被瓦解的支离破碎,中央的管理权在集中的同时也将不断地壮大!
各地节度使得知“安史之乱”的下场后,基本上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认清时局之后的地方节度使大多都是服从中央安排的官员,在历代帝王的苦心经营之下,中央和地方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结语就算是“安史之乱”统治者取得成功,唐朝接下来的发展仍然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
尤其是包含整个长安城在内的重灾区域,百姓们面临的将是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甚至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村庄在战乱的影响下,变成了一片空荡荡的景象。
即便“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多措并举,也很难再回到曾经最繁盛的时刻,但是能够在饱受战乱之后,仍然出现不止一次繁华的小高潮也算是令人欣慰的。
后来者逆流而上,面对身受重伤的唐朝,不断优化藩镇相关的管理政策,尽量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上演,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成为唐朝历史年轮上最深刻的记忆。
虽然这样的盛世成为后来无法超越的奇迹,但是唐朝的衰败,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将士,为保卫国家时刻准备着。
“安史之乱”之后的统治者,虽然无法拥有超越李世民的才能,但他们凭借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尽心尽力将国家逐步引入正轨。
并非所有的统治者都是如此,直至唐僖宗的出现,将原本还算安定的局面再次跌入谷底,尤其是“黄巢之乱”后,当唐昭宗想要力挽狂澜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完全架空。
此时的唐朝再也没有了昔日忠心耿耿的将士们,政权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被“后梁太祖”朱温所窃取,如此盛唐的战果,再看之时不禁令人惋惜。
文章信源: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拖了近150年才灭亡》——上游新闻
《我读︱另一种“安史之乱”》——澎湃新闻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的长恨悲歌》——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