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高考舞弊案轰动全国,邓小平:严惩不贷,否则穷人孩子没活路

张五笙说历史 2024-09-12 08:29:59

1977年冬,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的新华书店门前人头攒动。书店里的教材被抢购一空,甚至连印刷厂原本用来印刷毛主席语录的纸张,都被紧急调用来印制教辅材料,这一幕,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

十年浩劫后,高考制度重新恢复,全国上下为之沸腾,然而,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时刻,一起震惊全国的高考舞弊案,却在故城县悄然酝酿。

马连宝,时任故城县县委书记,为了让自己正在上高二的四女儿能考上大学,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是动用关系,让女儿获得了原本不符合规定的高考报名资格。

随后,他又安排了一群“助考生”来帮女儿答题,有些人甚至是从外地请来的“高手”。

考试当天,马连宝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竟然跑进考场,询问女儿哪些题目不会做,更为离谱的是,招生办还组织了一个“答题班子”,专门为马连宝的女儿和其他一些考生提供答案,整个考场俨然成了一个“答案交易市场”,到处都有人在传递小纸条。

考试结束后,马连宝依然不肯罢休,他继续通过关系为女儿谋求录取机会,当高考成绩公布后,马连宝的女儿和同一考场的其他学生分数都异常地高,这引起了其他考生的强烈质疑。

有人开始质疑考试的公平性,还有人爆料说看到马连宝经常出入教育局和招生办。甚至有目击者称,整个考场几乎都在作弊。

随着事态的发展,这起舞弊案逐渐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1978年1月,河北省委的调查组来到故城县展开调查,他们发现,马连宝不仅在高考中搞舞弊,还有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等问题。

更让人震惊的是,马连宝之前的三个女儿也都是通过违规的方式上的大学。

调查组的深入调查揭露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这起舞弊案涉及了75人,其中包括大批官员、限制干部和老师,有8个人是为亲属高考作弊的,马连宝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事影响了郑口考点700多名学生,最后这个考点的高考成绩全部作废。

马连宝的舞弊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为马连宝的女儿换了3次考号;安排优秀学生坐在她周围;给她安排了个“助攻”同桌;允许考生中途出场“送药”,其实是在传递答案。

在考场外还安排了专门的答题人员;甚至在考场的墙上挖洞来传答案。这些手段之卑劣,令人发指。

1978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党纪国法岂容践踏》的文章,狠狠地批评了这件事,文章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谴责马连宝的行为。

最终,马连宝被撤职查办,开除党籍;他的几个女儿全都被取消了大学录取资格,故城县招生办的相关责任人也被抓了,罪名一大堆,还被开除了党籍,不仅如此,故城县县委7名常委,加上县委县革委共12人都被查出有舞弊行为。

这起舞弊案的处理结果,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于高考公平性的高度重视,1978年1月底,故城县郑口考点的700多名学生重新参加了一次高考,河北省衡水市还专门召开了两次常委会议,强调高考的公平性有多重要。

邓小平同志对这起事件高度重视,他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强调,要坚决反对高考舞弊,保护穷人家孩子的机会。他说:“高考舞弊必须严惩不贷,否则穷人孩子没活路,”这句话不仅体现了邓小平对教育公平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事实上,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策,就是由邓小平亲自主导的,他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决定改革招生制度,取消群众推荐,改为直接从高中招生,还简化了考生的政审步骤,10月中旬,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烈响应。

1977年的高考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全国共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考试时间从11月底一直持续到12月11日,为了印刷这么多的试卷,中央甚至动用了原本用来印刷《毛主席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各地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也是绞尽脑汁,比如河北省为了保密,还把试卷印刷的工作安排在监狱里进行,山东省更是采取了“三光”措施:桌洞光、地面光和墙壁光,就是要让考场里一点小动作都藏不住。

这次考试发现了许多优秀人才,特别是老三届的学生表现突出,老三届的学生还有个福利,可以带薪读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破格录取了20名12-14岁的少年天才,可见当时对人才的渴求。

1977年的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等到春天,1977级的大学新生开始入学了,出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父子同校、夫妻同学什么的,这些场景,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难以想象,但在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高考舞弊的阴霾并未完全散去,1980年,邓小平收到了北京大学的举报信,说有些干部的子女明明没达到分数线,却进入了北大,这再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

他多次强调,要坚决反对高考舞弊,但同时也赞同破格录取优秀人才,他还建议提升高考试卷的难度,以更好地选拔人才。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完善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高考始终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高考必须保证公平公正,否则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出路。这不仅是对教育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中,“士”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也说明了教育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高考,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和梦想。

高考制度虽然不是完美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制度,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对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成绩是不真实的,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