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到底是“写实”还是“写意”,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6-26 20:00:47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绘画。

当我们的文章中谈到古代兵器或者古代小说,有时会援引一些古画作为参考资料。

然后就有人问,说为什么感觉中国古代的画和西方的画比起来,画的都不是那么写实呢?

就比如说《千里江山图》。这是最著名的国画之一。似乎现实中没有这个颜色的山,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风景。

黄山也好,庐山也罢,似乎都和《千里江山图》中描绘的山川有差异。

而人物画比如说《出警入跸图》。画面中的不同人物的比例非常夸张。

远近高低的人物都一般大小,而画面中的皇帝则和一个巨人一样。

比身边的人大了好几圈,假设身边人的平均身高是一米七。那么画面中的皇帝身高得有差不多三米多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当然,作为一个历史博主,我们主要从历史,客观、实用性的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像八大山人这类写意画家,就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首先,中国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画师难以计数,绘画水平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主要讨论主流的绘画风格。

你看,这是中国目前存世画作中,最早画在纸上的作品。

这幅画创作于东晋。画的内容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是发现于新疆,应该是陪葬品。

有人可能要说,这画确定不是墓主人家的哪个小孩随便画的么?的确不是,因为这幅画应当是为了陪葬专门画的,你看。画面左右上角各有一个车轮形的东西。

左边这个看起来像个带着眼镜的人, 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另一边看起来像个鸡,很明显这是太阳里的三足乌,这其实是太阳。

然后画面里还有星辰,扶桑树等等神话元素,你看。这是汉代马王堆墓葬出土的帛画。

上面也有画了有蟾的月亮、有金乌的太阳, 以及扶桑树等等元素。不过这个东晋画师的水平,着实没法看,可能当时西域文化相对落后一些。找不到靠谱的画家。

但是水平高的中国古代画师,画的那就非常写实了。各类花鸟画自不必说。我们都知道,宋徽宗也是一个十分有功力的画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宋徽宗的绘画判断出所绘鸟类的物种。画面所绘动植物的细节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也一样可以做到非常写实。比如说宋以来的皇帝画像,基本上都保存下来了。

这些画像的写实程度极高,比如这位穿着自衣的皇帝老大哥。看就知道他的驴车开得一定很好。

明代一些皇帝的画像,甚至连农服的纹样、纹理都画的十分与实。而且,明代中戏以后商品经济发达,一些城市出现了一种新兴场所,写真馆。

不过这个写真不是拍照片,而是给人画像,写真这个词,唐宋就已经有了,明朝开始,写真变得商业化,大的叫写真,小的叫小照。

在明朝中后期一些人物的写真绘画已经非常写实了。

你看这是天启年间的幅人物画像,人物的服饰还是非常写意的。但是如果放大看人物的脸部,你会发现细节非常丰富,已经有照片的效果。

而明代肖像画的巅峰就是《明人十二相册》。一共十二幅人像栩栩如生。这十二个人物中,只有一个没穿官服,这个人,其实才是我们今天最熟悉的。他就是明代文人徐渭,徐文成。

但即便是《明人十二相册》这样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们对面部之外的细节画的也是非常写意的,并没有面部那样细节丰富、逼真。

这就引申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古代很多画师的画,追求实用性。别人到我这来画写真,肯定是布望我把脸画的遏真一点,衣服什么的泥所谓,对吧?

所以,不用拿这个人物画的面部写实程度和同时期的欧洲比,同时期的西方人物画有两大特点,先是宗教意味浓,其次是篇幅巨大。

举例来说,这幅明代曾综画的《潘琴台像》,宽度只有59公分。而米开朗基罗的著名壁画《创造亚当》,5.7米长,2.8米宽。潘琴台的脸比亚当的耳朵大不了多少,放在一起此较有意义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篇幅昌大的画呢? 有,面积极大。但是这些画都是长卷轴,拿一张张纸单方向“拼”起未的。长度很夸张,但是宽度依然有限。

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出警入跸图》,你们知道这画有多大吗?《出警图》的长度天26米,《入跸图》的长度是30米。但是这两幅画的宽度都是一米,那么这个画怎么看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像《出警入跸图》这类长卷轴画,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东西,而不是单单是一幅静态的画。

因为这类画是具备文史资料性质的,平时卷起来存储,回头要搞一个类似的仪仗了,再打开看看。

或者画的主人哪天想看了,就打开来看看。怎么打开看呢?卷着看!(缺点是需要小心卷轴里有匕首)

所以这类长卷轴的实用性考量有两点 ,首先是突出画面的重点:皇帝。也就是这幅画的主人,如果不够大,翻阅的时候容易错过。

另一个考量就是,画面需要展现更多的有用信息,换而言之,需要看出人物的站位,以及不同站位的人物的配饰、服饰。如果画面上有的人物大,有的人物小,那么小的人物身上的衣着、配饰就难以体现出来

所以从透视关系人物比例来看 《出警入踏图》显然谈不上写实,但是具体到画面上某一个人身上,他的身体、身上的穿戴。比例是写实的。

作为复原服饰、武备等等的参考资料,是完全没问题的。这种透视法,被称之为散点透视法,和欧洲的焦点透视是不同的

像《清明上河图》 《平番得胜图》之类的作品,基本上也属于此类。从表现信息的角度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韩熙载夜宴图》

你要打开了看全篇,画面上愣是出现了五个韩熙载,但实际上,画家是把韩熙载夜宴的五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画在了一张画上。

而且画家顾闳中最巧妙的一个设计就是,五个时间段用屏风作为阻隔。这样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欣赏起来都不会突兀。这就是卷轴这种欣赏模式的一个巨大优点:可以将时空交叠而不突兀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了。有人可能要说,中国古代山水画难道不是纯写意吗?当然不是!

网上常有一些短视频,拿一些山水秀丽地方的远景,说中国古代山水画其实是写实的,这个当然没错。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山水画比这些视频还要更高一层。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不是对某一地某一视角视觉的模拟,而是一种不同时空与视角的交叠。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这幅画上,画了两座山,这两座山其实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叫鹊山,一个叫华不注山,这两座山都在济南。你看这么一对比,是不是这个华不注山和现实中的华不注山···感觉并不是很像?

不像就对了!因为这个照片是仰视视角,而画上的则是赵孟想象中的俯瞰视角。

鹊山也是同理,是赵孟想象中的平视视角。现实中,两座山的距离也远比画中的要远。

你要写实的话,那完了,两个山中间好大一片。所以咋办呢,赵孟就在中间画了一片树林意思一下。

而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千里江山图》也是一样的。画面中的山并不是某一个山脉的写实,而是将不同地方、不同视角的山画在了一起。

比如说这个水边半岛的小山,原型可能是我们安徽江边的小孤山,只是今天的小孤山上修了好多建筑,与当年的模样可能有蛮大的差异。

而画面中的这个叠瀑,众说纷绘,有的说是庐山叠瀑,有的说是福建九鲤湖瀑布,甚至也有人认为,是多个瀑布为原型叠加在一起的。

而视角的不同更为关键,中国古代山水画有所谓“三远”的说法。

这个三远,既是一种审美概念,也指三种不同的视角。

三远说法不一,我们以北宋画家郭熙的观点具体来说。

首先是最常见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是站在山下的视角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是俯瞰的视角。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是平视的视角。

而这三个视角在画面中并不是按照人肉眼的观感来的。

所以用照片或视频,是拍不出这种山水画的感觉的,得“剪辑”。

这是一张华山的照片,这是典型的俯瞰远眺视角。

而这张呢,很明显这是一个仰视视角,所以是“高远”。

这也是在华山拍的,这是平视的视角,是“平远”。

如果我们把这三张照片拼在一起,再加几朵云,是不是就有一种以前农村常见的风景贴画的感觉了?

为什么感觉就没有青绿山水好看呢?因为画面的明暗太诡异了。近处仰视的山太亮,而远处俯瞰的山又太暗。

这时候,青绿山水的配色这时候就有作用了!这种配色一方面是对山石、草木色彩的夸张,另一方面,这种配色也能表现出“三远”的不同特征。

古人说“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暧”。

高远用夸张的青绿色,表现出亮度。平远兼用明暗,表现出重岩叠嶂之感。

这样既符合不同视角的明暗搭配,放在一起也不会觉得违和。你看,以后和朋友或者家人逛博物馆看古画,看到山水画你就能拿来说道说道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