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深圳南山区因为小学数学期末试卷太难临时延时20分钟,当日一度冲上热搜。该试卷题量很大,阅读量更大,很多内容还需要深刻理解题干内容才可作答。有不少家长对此表达了疑惑,这样的考卷到底是考数学还是考语文?
虽然临时加了20分钟,但由于实在太难,依然有很多学生没有答完。有家长留言,小孩回家的时候很无奈,说“这次数学可能很难一百分”;也有家长表示,“如果没有强大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孩子们可能还没开始做题就已经崩溃了”。
网友:卷子出得很棒
不过,网上对于此事的评论,并不是一边倒的。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认为这次考卷出得很有水平。
“这卷子出得太棒了!逻辑思维+阅读的考核,而不仅仅列一个算式,问计算结果。”“我觉得题目出得挺好的,实际,新颖,活学活用。”
“考查的知识并没有超纲,只不过是更考察综合能力。”“题目更生活化,更联系实际了,挺好的。第一次难免阵痛,以后就习惯了。”“题目出得挺好的”有网友认为,作为4、5、6年级'过程'考试“也不错”。
而这次考卷的命题单位深圳市南山教育局,也在事后对此做了解释:“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就是希望通过这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
一句话,数学考试不只考计算,更要重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理念真的很好、很先进。但为什么实际结果却招致那么多的批评呢?
核心矛盾一:考试到底是检验,还是选拔?
这次事件反映出的第一个核心矛盾,就是对考试定位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目前教育体系的考试,主要有两种目的:第一是检验学习效果,第二则是选拔优秀人才。按照现在的一般理解,高考、中考这样的升学考试,是以筛选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因此会要求试卷出得有区分度。最近几年很多地方中考题过于简单,导致筛选分层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招致了不少批评,就是基于这样的认知。
而小学阶段的校内期末考试呢,普遍认为主要以检验学习效果为主要目的的。这样的考试应当立足于当期的教学大纲和课本,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因而,这样的考试并不应该很难,主要应该考察基础知识,让孩子们找到学习上的漏洞,查漏补缺,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而这次考试呢,违背了大多数人对于校内考试的认知。当天就有家长直言,这样的考试对小孩的学习信心打击很大。
当然,也有少数家长可能会暗地里偷着乐——这些基本都是学霸的家长。因为按原本的校内考试模式,班里一堆满分,自己的孩子就显现不出高出一头的水平;而这次这么一搞,分数上的差距立刻就拉开了——对这批孩子的信心反而有促进作用。
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本质上还是对考试的主要定位理解不同。学霸家长往往一早就规划小孩要去参加各种高难度的选拔性考试,自然希望能有多锻炼的机会,若是把校内考试也改成带有筛选性质的考试,当然开心;而更多的普娃家长却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校内学习轻松一些,通过考试建立一些信心,而不是过早地被考试成绩所击垮、淘汰。
客观地说,这次考试,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革新的步子确实迈得太大。即便教育主管部门有意将校内考试从检验型转变为筛选型,也不应当搞这样180度的突然转变,让只有四年级的孩子在考场上体会手足无措的绝望感。
核心矛盾二:教考脱节太严重
教育界有一句话:“考试是指挥棒。”言下之意是,通过分析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老师们(家长在其中也承担一部分责任)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但本次南山数学考卷这根指挥棒,实在让老师和家长不知如何是好了。因为这次考试所要考查的能力,实在与实际学情相距太远了。
当天考完,就有家长在网上留言,调侃“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表达了对本次考试非常无奈的心情。
老师、学校很崩溃。原本,教、考脱节,学校是第一责任人。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很难对此做出很有效的应对,第一线的老师们也有难处。现在的老师,在教学中都被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教案来教,每节课的课时、内容基本都是被定死的,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老师们兢兢业业按照上头的要求把课上完了,最后考试的时候却发现,上头又突然搞了一套非常创新的玩法——这不耍人吗?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信老师们内心也很抓狂。
而家长和学生这边,同样也很迷茫。这样的试卷,确实符合新课标的思路和要求,但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能力要求并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个学期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这次试卷要求孩子拥有强大的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这需要从小就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才行。前几年都主要抓计算,家里哼哧哼哧盯着小孩练口算,到四年级了,期末考试突然跑出来考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着实让人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