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父母自以为是“为孩子好”!1个心法3项注意,让内驱力落地

内驱力谈家教 2024-03-24 17:18:56

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应付学习没动力,很多父母无法“根治”……其实根源就在内驱力和心能量!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用“五感内驱力”,将内驱力落地,消除“只知道但做不到”的通病,使孩子自主自信有动力。验证有效!()

明明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可有时孩子非但不领情,还反感叛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在内驱力咨询过程中,大多都会遇到这个障碍点。不解决这问题,内驱力的培养难以落地。

“父母爱孩子”与“孩子感受到爱”是两码事!今天通过1个心法和3项注意,让你掌握避免“自以为是爱孩子”的关键点。如果你认真看完,一定会有收获。

01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为孩子好

大多父母都会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学好的……觉得这是爱孩子的最佳方式和最大支持。

但你有没有发现,尽管父母全心全意地付出,可有时候孩子非但不领情,还对你反感叛逆!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给孩子“最好的”,其实都是自以为是,不是孩子自己真正想要或需要的?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爱’孩子”,往往传递给孩子的不是自由、理解等好感觉,而是控制和否定等不好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和痛苦!

若长期如此,孩子内驱力几乎不可能得到滋养和提升。

接下来说“怎么办”的问题,这可能是你最关心的,尤其第4点讲落地心法,认真看哦~

02

“瞎子点灯”,也为照亮他人

歇后语“瞎子点灯——白费蜡”,说的是不要做一些没有意义或白费力的事……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瞎子点灯”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盲人,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在夜间出门时,常爱提着一盏明晃晃的灯笼。

开始的时候,人们皆迷惑不解。终于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大哥,您眼睛看不见,打这个灯笼有用吗?”

“有用!有用!”盲人道:“我是让你们看到我,以免在黑暗中把我撞倒了。”

同一件事,当把别人的立场也考虑进去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盲人的话说出了一个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扪心自问:在对待或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有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吗?

03

永远都站到孩子角度想一想

我家闺女今年9岁,从她出生起,对她的培养教育我一直非常关注,不过有的一些教育方式,几乎是我爸妈那一辈很难理解的。

回头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事情不光在自己角度,还会站在孩子角度去感知。

举个例子,冬天小孩穿衣服。

一到冬天,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会给自家小孩穿很多衣服,因为他们自己觉得天气冷,觉得小孩肯定也会冷,而且会比他们自己更冷。

孰不知,小孩的身体往往比成年大人的适应性更强,长期穿太多容易降低其抗寒能力(还不说“刻意锻炼”的层面),只是因为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再说个例子,批评孩子。

有时候为了让孩子改掉一个小毛病或坏习惯,必要的时候,我也会向孩子发火或呵斥孩子。

但我知道,重点不是教训本身,而是要把握好“时机”和“度”,不然,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起反作用。就像同样是训斥孩子,有的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害怕和自责,而有的却还让孩子感受着急和关切。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爷爷奶奶也会冲孩子发脾气,但我知道完全不在节点和关键上,不仅无效,也伤孩子,我就赶紧去制止。

做到这些点的关键,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以体察小孩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为前提,不然你没法确认自己接下里该怎么做,做得是否正确!

04

落地心法:感同身受

究竟如何能体察小孩内心活动,如何能做到为对方考虑?

一个核心心法:感同身受(或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他,我会有怎样的感觉”或者“如果我是他,我希望他怎样对我”。

举一个例子,跟孩子说午睡尿床的事。

以前孩子1岁多时候,有时会尿床,于是想引导一下她。我就想“如果我是个小孩子,我会接受爸妈怎么跟我说呢?”,然后我是这么做——

首先,我在她醒后的较短时间内就里面跟孩子说明白这件事,因为我知道,如果时间隔长了,孩子可能很快就忘了是什么事了。

然后,说话的语气跟平常不一样,因为我觉得,如果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小孩不太会把它当一回事儿;

最后,我会在现场边说边指给她看,因为小孩子抽象能力尚未发展太好,要具象化为主,不然她有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地被说了一顿。

以上三步,缺少哪一步,都不利于教育目的达成。

第二个例子,让老妈吃苹果。

我的妈妈是典型的农村人,生活很节俭,“把一切好的留给孩子”似乎是她根深蒂固的想法,家里的零食什么的几乎从来不会去碰,除非快坏了、过期了、或确定我们不会吃了。

有一天,我想吃个苹果,然后希望她也吃点,但如果拿一个完整的给她,她铁定又是那一句“哎呀,我不想吃”(尝试过很多次了,都这样),怎么办?

我就想:“如果我是妈妈,我怎样才会决定尝一下呢?”,于是我这样做——

首先,我会把苹果切成两份,然后开始吃其中相对较大的一块(母亲希望多的、大的给自己孩子吃,如果我吃小的,让她吃大的,多数情况下她不会接受);

然后,假装跟她说:“这个苹果好像味道不怎么样,妈妈你尝下是不是”。此时,她的心里可能会想:“难道这次我买的不好吃?如果真是这样,既然儿子觉得不好吃,那就自己吃了算了”。如此,她才拿起苹果开始吃起来。

最后,在她吃了几口后,我又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恩,现在感觉味道很好了,可能刚刚第一口吃嘴巴味道不对”(目的是让她不自责,免得觉得自己买了儿子不喜欢的东西)。

至此,事办成了——让妈妈吃了苹果,又没有影响她心情。

为什么“感同身受”会有效?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是“人”,就必有“人性”,同时彼此存在很多共性,比如有相近的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再一个,尤其是亲人间,底层认知更多,同频性也更强。

当然,用这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对沟通对象要有一定了解,不然这个方法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使不上劲。因为虽然很多需求本质相同,但接受形式却不一样。

05

万物有灵,温柔以待

不光对小孩子要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对其他人或其他事都应如此。像我在日常就会做这两个方面:

其一,把“为考虑别人”放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之前早上我一般6点多起床看看书,但一般不在客厅看书,因为要是妈妈看到了,心里会有些担心——在她的角度,一大早就看书,会觉得我睡眠太少,工作辛苦,而难以体会我阅读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晚上,父母睡得早但孩子还没睡,我会帮他们房间门关好,以防止可能的吵闹声(她们即使被孩子吵到,也不会说),然后在孩子入睡后,又把房门打开,以保持气流通畅。

对父母如此,对同事,朋友,领导也都可以这样。

其二,把这种想法放到物体上

各种动物植物就不说了,哪怕是电脑、手机、车等,我都把它们当“人”看。比如经常给电脑清理垃圾,不过分用力按键盘;开车渐进加油,不让它以吃力的档位爬坡,刚发动的时候让它多预热;甚至家里面现在的路由器,我每个周末都会断电一个晚上,因为我觉得,如果它懂得表达,一定会对不间断的工作感到累……

正因为这些日常的“关心”动作(俗称“保养”),所以多数时候,同样的东西,我的都会比其他人用得更好、更久。

06

三点落地注意事项

做好“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关心他人”,以下三点不可缺:

第一,一个重要前提——对沟通对象有了解

要关心某个小孩,就要大概了解这个小孩的想法和心理活动;要关心某个老人,就要大概了解老人的想法和行为习惯,要养护某棵植株,就要了解其生长习性,要保养某件物品,就要了解其基本原理。

第二,一个很大特点——具备较强的“变通性”

根据什么来变呢?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所沟通的对象。有一句听上去带着贬义,实则话糙理不糙的话,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是代表狡黠和滑头,而是智慧和水平的体现。

第三,一个必要条件——对生活更细腻和精致

一个生活比较随性、大咧的人也许自己能活的洒脱,但可能比较难真正做到“关心”他人,因为难以体察到对方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可以的话,修炼自己的心更加细腻和敏锐!

单纯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的,本质是“伪关心”。只有真正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然后以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做到“为对方好”。

(备注:6年前写的文章,前几天偶然翻到,仍有新启发,故修改并分享)

更多内驱力提升办法,请识码读下面文章,我用一对一跟进帮助你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这2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