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是晚期。这并不是因为胃癌进展迅速,而是因为胃癌在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认为,健康人的胃发展为胃癌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
一
胃炎我们都很熟悉,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在于,浅表性胃炎没有胃粘膜的萎缩,而萎缩性胃炎由于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萎缩。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包括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完全型又分为小肠型和大肠型,一般认为不完全型和大肠型更容易产生癌变。
非典型增生指的是异乎常态的,是良性和恶性的中间站,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无底深渊。所以,我们也将非典型增生称为“癌前病变”。
二
想要阻止胃癌的发生,就要从癌前病变以及之前的步骤下手。
第一步就是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是一个常见的诊断,很多人在胃镜检查之后都会得到浅表性胃炎的诊断,这并不能说明胃存在问题,可能只是功能性的变化而已。在检查出浅表性胃炎之后,如果确实存在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定期观察即可。
第二步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已经出现腺体萎缩,还可能会伴有肠上皮化生,具有癌变的风险,癌变发生率约为0.5%-1%。所以,针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一方面要消除病因,保护胃黏膜,改善症状,另一方面还需要预防胃癌的发生。
第三步是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老年人。肠上皮化生的产生与炎症的刺激有关,随着炎症的加重,化生也会加重,可以从小肠型演变为大肠型,并最终形成肠型胃癌。肠上皮化生仍然以对症治疗为主,并进行定期观察,预防胃癌的发生。经过治疗,肠上皮化生可逐步消失。
第四步是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轻、中度非典型增生在消除病因之后,可逐步恢复;而重度非典型增生则很难逆转,容易转变为胃癌,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在以上四步中,从任何一步入手都可以阻断胃癌的发生,然而仍然有许多患者直到晚期才发现。
三
想要预防胃癌,及早发现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检查,那么什么样的人需要进行检查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或者直系亲属中有胃癌病史;重度饮酒、吸烟;长期食用腌制或者高盐食物;既往有胃部疾病,如胃炎、息肉、溃疡,或者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认为,50岁以上是胃癌的高发期,而在40岁以上,就可进行定期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进行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