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24,63(6) : 550-559.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和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结节的5%~15%,甲状腺结节性质、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转移范围是甲状腺结节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术前精准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及甲状腺癌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目前诊疗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背景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技术是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利用不同型号的穿刺针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穿刺,获取细胞或组织样本,通过病理学对目标病灶性质进行诊断。通常采用Bethesda报告系统及组织学诊断对甲状腺结节的病理学结果进行判读,同时可以对获取的甲状腺结节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如BRAF、TERT、RAS等),必要时对可疑淋巴结细胞学标本洗脱液行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in fine-needle aspirate fluid,FNA-Tg)检测,辅助细针抽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诊断和风险分层。文献报道,粗针组织学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为 85.6%,特异度为 71.4%;FNA的诊断准确度可达85%~94%。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节的大小及内部特征、穿刺活检器具性能、实施穿刺活检技能水平(包括穿刺操作人员和细胞涂片操作人员)均直接影响着FNA的结果。
颈部淋巴是位于颏下三角内,收纳颏部、口底及舌尖等处的淋巴,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及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颈部淋巴组织来自鼻、鼻窦、咽、喉、口腔和面部的淋巴回流。为便于临床应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将颈部淋巴结划分为七个区。颈部淋巴结也是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首发部位。在临床工作中,超声检查可以精准地发现颈部各个区域的淋巴结,并对其大小、形态、位置、毗邻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超声引导下的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可以直接有效地获取靶目标淋巴结的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学诊断及分型,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现阶段,针对甲状腺结节穿刺的各类共识较多,且多以细针穿刺为主。而针对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穿刺的系统性讨论较为缺乏,且忽视了粗针穿刺在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相关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因此,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甲状腺结节及淋巴结,综合系统性的规范显得尤为关键。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牵头并组织起草本共识,对相关技术要点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成该项技术的规范、推广与普及。鉴于颈部淋巴结是多种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区域,本共识主要针对于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颈部淋巴结穿刺提供参考。
二、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高分辨率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达20%~76%,超声是发现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检查方式,所有患者术前均应行常规超声检查,对结节的大小、形态、位置、结构、性质、边缘、声晕、质地、局灶性异常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是否有外侵及周边淋巴结情况等关键信息进行精准描述,必要时采用弹性成像、超声造影、CT、MRI及核医学等进行辅助评估。同时,基于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ACR TI-RADS)]或《2020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对靶目标结节进行评估。
实时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可全程显示穿刺针,从而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对恶性风险分层较高且符合穿刺条件的患者,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意见或患者的主观意愿,可以考虑采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或颈部淋巴结穿刺技术获取靶目标的细胞或组织标本,从而评估靶目标的性质。
目前,针对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的穿刺方法主要有FNA和CNB两种方法。对于细针与粗针的具体划分,临床上通常将针具外径≤0.9 mm(国内标号≤9号,国际标号≥20 G)的穿刺针定义为细针;反之将针具外径>0.9 mm的穿刺针定义为粗针。此两种方法均能对甲状腺结节或颈部淋巴结进行取材,通过病理学相关检测进行定性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FN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是判断甲状腺结节准确、经济且有效的办法。相比于CNB,FNA诊断的敏感性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被国内外多个指南作为确诊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只有针对少数多次FNA仍无法确诊或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滤泡性肿瘤或其他难以判定的甲状腺肿瘤,CNB诊断效能明显优于FNA的情况下(例如最大径>1.5 cm的淋巴结),才会采用CNB技术,以提高穿刺的确诊率。下面本共识就两种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分别展开论述。
(一)适应证
1. 甲状腺结节细针抽吸细胞学(FNA)。
(1)甲状腺结节最大径>1 cm且同时具有可疑恶性的超声征象或甲状腺结节无明显恶性征象,但患者主观意愿强烈要求穿刺的。
(2)无明显恶性征象的甲状腺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①随访观察过程中显示结节内出现钙化(微钙化、砂砾样钙化或断续的环状钙化等);②需术前明确病理结果;③6个月内结节快速增长(>3 mm),需要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性质。
(3)最大径≤l cm的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有恶性征象且未发现明确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由医生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进行密切随访,但是还应结合患者年龄和个人意愿进行综合评估,存在下述情况之一者,可考虑首先选择FNA:①患者本人思想负担重,经诊疗团队综合评估认为有必要穿刺的患者;②随访过程中,出现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异常;③童年期有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辐射污染接触史;④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或甲状腺癌综合征病史;⑤18F-FDG PET显像阳性;⑥伴血清降钙素水平异常升高。
(4)甲状腺腺体呈弥漫散在分布的钙化灶。
(5)有必要行进一步甲状腺肿瘤分子检测的患者。
2. 甲状腺结节粗针组织学活检(CNB)。此方法的适应证与FNA的适应证基本相同,但通常不作为甲状腺相关疾病的首选穿刺方法。只有遇到诊断困难的患者,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NB进行补充诊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行2次FNA仍不能明确病理结果的结节,可考虑CNB。
(2)对于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或颈部淋巴结,CNB相比FNA更具有优势。
(3)对于FNA结果为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及具有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髓样癌、未分化癌、转移癌等)临床特征或影像学特征的患者,CNB更具有优势。
(4)CNB与FNA对于不同最大径结节的诊断效能也同时存在争议。与FNA相比,CNB对最大径为10~15 mm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更佳。而对于最大径<10 mm的结节,FNA的诊断准确性与C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穿刺过程中根据结节大小、位置等因素,酌情选择半自动活检针。
3. 颈部淋巴结穿刺的适应证。颈部淋巴结穿刺一般应优先考虑CNB,因其可在单次有创操作的基础上更精准地判断淋巴结的性质、组织学类型等多个关键因素,可以避免细针穿刺由于获取细胞量过少或血液成分干扰等影响诊断结果,同时对于指导后续治疗具有更大的意义。其主要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
(1)可疑颈部淋巴结最大径≥1.5 cm。
(2)用于明确肿大(或异常)淋巴结的病因、鉴别良恶性或用于恶性肿瘤分型、分期与疗效评估。
(3)不能耐受淋巴结切除活组织检查(简称切除活检)者。
(4)穿刺过程中根据淋巴结大小、位置等因素,一般建议首选半自动活检针。
4. 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适应证,通常是在适应于以下情况。
(1)可疑颈部淋巴结最大径<1.0 cm。
(2)用于明确肿大(或异常)淋巴结的病因、鉴别良恶性或用于恶性肿瘤分期与疗效评估。
(3)不能耐受CNB或切除活检者。
(4)靶目标区域淋巴结毗邻重要的血管、脏器等,粗针穿刺风险较大的患者。
对于最大径1.0~1.5 cm的可疑颈部淋巴结,建议根据位置、风险等实际需求,酌情考虑使用CNB或FNA。
(二)禁忌证
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穿刺方法的禁忌证无明显差异。
1. 绝对禁忌证。
(1)超声引导下无明确的安全穿刺路径,如靶目标结节或淋巴结与周围脏器、神经或大血管关系密切,CNB操作会不可避免地损伤上述组织等。
(2)自身存在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基础疾病的患者,应优先处理基础疾病。
(3)拒绝有创检查或无法配合甲状腺结节或淋巴结穿刺的患者。
(4)穿刺部位皮肤感染且不能避开者。
2. 相对禁忌证。
(1)凝血功能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正常上限10 s,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正常上限3~5 s,纤维蛋白原<1 g/L,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聚集功能差。
(2)长期服用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患者存在不稳定型颈动脉斑块,且斑块有脱落的潜在风险。
(4)患者存在尚未纠正的高凝血倾向,有潜在发生静脉血栓及血栓脱落风险的患者。
上述情况,必要时须经临床会诊,多学科讨论后确定能否进行穿刺活检。
三、穿刺前准备
1. 核对患者信息,详细了解患者本次诊疗目的。
2. 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项目(需包含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有无凝血功能障碍及介入操作禁忌。
3. 穿刺前对甲状腺结节或颈部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评估并体表标记,明确目标病灶的位置、大小、数量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设计安全合理的穿刺路径。
4.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穿刺通常选用分辨率较高的高频线阵探头,可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小微凸阵探头或穿刺引导架。
5. 向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说明本次操作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并签署“穿刺活检知情同意书”。
6. 须备有抢救车,且抢救车内急救药品及麻醉药品齐备(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尼可刹米、多巴胺、间羟胺等)。
7. 穿刺针的选择:
(1)FNA:选用22~27 G的穿刺针,其分别与国内5号注射针、6号注射针和7号注射针外径相近。
(2)CNB:通常选用16~18 G活检枪,必要时穿刺套管针辅助。对于甲状腺结节首选18 G粗针,对于淋巴结首选16 G粗针(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 备齐穿刺所需物品,其中FNA包括:无菌穿刺包、消毒手套、碘伏、95%乙醇、玻片、铅笔、注射器针筒、穿刺针(规格22~27 G),如果需要做穿刺洗脱液基因检测需要相应试剂瓶;CNB包括:无菌穿刺包、无菌手套、碘伏、甲醛溶液、活检针(规格16~18 G)。
9. 穿刺操作前注意事项:
(1)操作前需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穿刺目的(必要时需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对于患者的既往史、手术史、家族史、近期是否应用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部分药物需停药1周)等问题需详细了解。
(2)重视操作前与患者沟通。充分的术前沟通,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还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沟通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具体操作流程、已经做过此项检查患者的感受、疼痛程度、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同时还包括取材不足或无法诊断、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情况,以及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穿刺。
(3)要提前做好应急抢救预案,在穿刺操作过程中如有突发情况发生,及时进行对症处理或抢救,有效地避免并发症发生。
(4)穿刺前应合理设计穿刺路径,对于高频探头无法清晰显示穿刺路径的结节,可选择小微凸阵探头等,以保证穿刺的安全性。
四、穿刺操作过程
1. 患者的体位:患者通常采用平卧、颈部过伸位,充分暴露颈部。特殊情况下,如过度肥胖患者、颈椎疾病患者或驼背患者可通过垫高肩背部等方式使其处于较舒适体位,以方便操作。
2. 无菌操作:
(1)术区消毒:在进行穿刺操作之前,对预定穿刺区域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这个区域通常被称为术野。为了确保消毒的充分性,消毒范围的最小直径应从穿刺点向外扩展不少于5 cm,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完成消毒后,需要在消毒区域上覆盖一块无菌的洞巾,以维持其无菌状态并为后续穿刺操作做好准备。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确保穿刺操作的安全进行。
(2)探头消毒:采用灭菌套隔离法:将探头(涂有耦合剂)和电缆线放入灭菌隔离套内进行包裹隔离,使探头前端与隔离套紧密贴合,随后封闭缆线端灭菌套即可。
3. 超声检查定位:穿刺前应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对靶目标结节进行详细评估和定位。颈部超声可确定甲状腺结节或颈部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纵横比、边界、是否有钙化、血供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同时还需评估靶目标结节周围有无异常形态的淋巴结及异常形态淋巴结的位置、毗邻关系,形态与靶目标结节是否一致等具体情况。充分评估靶目标结节及周边组织彩色血流情况,可最大程度避免手术过程中血管损伤。
4. 穿刺入路选择:穿刺路径建议遵循最短穿刺路径且能够安全有效穿刺的原则,分为经峡部入路和经侧颈部入路,为了确保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将穿刺针置于超声探头的声束平面内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针道和针尖的位置,为操作者提供直观的指导。在进行穿刺时,如果发现某一路径取材血液成分较多,可能会影响到取材的质量,这时应考虑更换穿刺路径,减少穿刺过程中的出血风险,同时也有助于获取更为纯净的样本,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准确性。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对于确保穿刺操作的成功和安全至关重要,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综合判断和决定。
5. 麻醉方法:一般情况下,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FNA操作无需麻醉,必要时可行局部浸润麻醉;CNB仅需在局麻下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沿进针点及预设的穿刺路径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减少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不适。如患者无法完全配合,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必要时可联合麻醉科进行静脉麻醉后再行相关操作。
6. 穿刺步骤:
(1)FNA步骤:选用22~27 G的穿刺针,于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直接刺入目标病灶方向,穿刺过程中使针尖始终处于超声可观察的范围内。当针尖到达结节内时在目标结节内进行反复有效提插,必要时给予负压。当针座有少量红色液体时,快速拔出活检针,将针内容物推注到玻片中央,盖上另一玻片紧贴均匀后快速分开形成两张涂片,常规涂片2~3张,涂片标记后立即放入盛有95%酒精或乙醚-乙醇液(乙醚∶乙醇1∶1混合)容器里固定后送病理科行细胞学病理诊断。根据需要重复穿刺步骤,通常每个结节穿刺不少于2次。术后立即用无菌敷料贴于穿刺点处,同时压迫穿刺点及周围5 cm范围组织,时长应不少于15 min,确认无出血后向患者交代穿刺术后注意事项,并准予患者离开。
(2)CNB步骤:通常选用16~18 G活检枪,必要时穿刺套管针辅助(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局麻后,在超声引导下将活检枪直接刺入目标病灶,穿刺过程中使针尖始终处于超声可观察的范围内。待针尖刺入结节边缘,推进切割槽,应使切割范围尽可能包括病灶组织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协助病理医师作鉴别诊断。再次评估穿刺针尖位置、穿刺针道上及邻近血管,确认无误后进行操作,随即退针取出组织条,立即将其置入盛有10%甲醛的标本瓶中,通常每个结节穿刺不少于2~3次,术后立即用无菌敷料贴压迫穿刺点20~30 min,确认无出血后准予患者离开,并向患者交代穿刺术后注意事项,如:可能出现的疼痛、肿胀,以及何时联系医生等。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后续的治疗和随访观察。通过遵循这些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CNB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达到精准诊断的目的。
7. 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麻醉方法:一般情况下,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操作无需麻醉,必要时可行局部浸润麻醉;粗针操作仅需在局麻下即可顺利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沿进针点及预设的穿刺路径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减少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不适。如患者无法完全配合,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必要时可联合麻醉科进行静脉麻醉后再行相关操作。
(2)行FNA检查时应采取多点、多方向穿刺取材的方法,尽量减少假阴性的出现,尤其对超声提示的可疑部位可进行重复取材。对于囊实性病变,应重点对实性部分取材,若收集到囊液成分也可离心制片及送检细胞蜡块或同时行淋巴结FNA-Tg测定。
(3)颈部淋巴结CNB通常优先选择半自动活检枪进行操作,对于最大径>2 cm且活动度小的颈部淋巴结,可选全自动活检枪。
(4)可调节取样长度的活检枪,以适用于更小的颈部淋巴结或淋巴结周围毗邻重要血管、脏器等情况,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5)对于活动度较大的颈部淋巴结进行CNB穿刺时,可采取辅助手局部加压固定或穿刺针上挑等操作技巧以便获取更足量的组织标本。
(6)穿刺路径中应避开血管,穿刺过程中穿刺槽应尽量放在靶目标结节内,避免切割甲状腺包膜及颈部血流较丰富的肌肉组织,减少颈部出血等情况的出现。
(7)操作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有条件的医院可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避免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意外情况。
五、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情况
1. 出血和血肿。穿刺出血发生率较低,出血多发生在腺体表面或穿刺针经过的穿刺路径,出血原因可能为反复穿刺,针道渗血或误穿血管,穿刺进针时应注意避开血管。血肿形成时超声检查可显示低回声区或液性暗区。通常静卧及局部压迫即可止血,酌情也可加压包扎、冰敷防止再次出血,出血不止或血肿压迫致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进行手术干预。
2. 声音嘶哑。穿刺导致的声音嘶哑极为罕见,主要是由于穿刺过程损伤或血肿压迫喉返神经所致,一般可自行恢复。
3. 疼痛。部分患者有轻微痛感或放射痛,多可耐受,穿刺后多逐渐消失。患者持续疼痛可口服止疼药对症处理。
4. 感染。穿刺导致皮肤穿刺点或穿刺路径感染者较为罕见,感染症状轻者(仅皮肤局部红肿)无需处理或仅作口服抗生素处理,感染较明显甚至形成脓肿时需外科处理。
5. 咳血。多由气管损伤引起,嘱患者安静休息,避免紧张,通常无需其他特殊处理,一般可以自行恢复。
6. 其他罕见的并发症有假性动脉瘤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减少活动,假性动脉瘤可自行愈合,但在必要时应考虑凝血酶注射封堵术或选择性栓塞治疗。
7. 转移。甲状腺结节或淋巴结穿刺术后肿瘤细胞沿穿刺针道种植的发生率极低。
六、穿刺标本的处理及病理学、基因学检测
1.标本处理:
(1)FNA:穿刺之后立即进行现场涂片,应均匀涂片至少2张以上。有条件医院可由病理科医师现场快速阅片,评估后决定是否继续穿刺或结束穿刺操作。无法现场阅片的医院应按病理科要求完成涂片后送病理科阅片。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现场利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和细胞蜡块技术对常规细胞制片进行补充。
(2)CNB:取材应保证组织条完整,组织量充分,可以满足后续病理检测的相关要求。标本应包裹在盐水或固定剂湿润的纱布或滤纸中,并尽快放入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
无论是FNA或CNB,均需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取材部位,穿刺方式,患者病史,检查目的等信息,以便病理科医生做出诊断。
2. 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描述诊断报告系统,简单明了,清晰准确,提供了相应的恶性风险分级和处理意见(图1)。
注:FNA为细针抽吸细胞学
▲图1 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
3.淋巴结FNA-Tg检测:基于超声检查和FNA的早期诊断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和预后非常关键,客观的分子检测标记物对于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甲状腺癌的病理亚型,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如,甲状腺球蛋白(Tg)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其在甲状腺外浓度的变化与甲状腺癌转移具有相关性。在20世纪末有研究报道,将淋巴结FNA-Tg作为甲状腺癌可疑复发性或转移性的重要指标。FNA-Tg技术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卓越的诊断性能。有文献通过荟萃分析发现FNA-Tg在早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4.分子检测:对于临床难以诊断的甲状腺结节如细针穿刺Bethesda评分为Ⅲ/Ⅳ/Ⅴ类的结节,可采取分子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其评估准确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核酸(DNA、RNA)及蛋白质的分子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其中BRAF V600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性。当BRAF V600E与TERT C228T 同时突变时,则预示着高复发风险。基于检测更多基因的方法,如基于检测167个mRNA信息的方法——Afirma Gene Expression Classifier(GEC)及其升级版Gene Sequencing Classifier(GSC)方法显示出高敏感度(91%~92%),但是特异度仅有52%~68%,因此该方法仅作为排除性诊断使用。ThyroSeq检测了包含BRAF V600E在内的112个甲状腺相关基因,对不确定性结节的诊断阳性预测值为68%,阴性预测值为97%,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1%。
随着甲状腺诊断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广泛使用,可以通过遗传改变、基因表达、DNA甲基化或microRNA获得相应的生物信息,但这些都存在一定的限制。2022年,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探讨了甲状腺结节与表观遗传印迹标志物的内在联系,建立了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分级模型。该分级模型可以准确地区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包括在不确定的Bethesda Ⅲ~Ⅴ类甲状腺结节中达到了97.8%的阳性预测值,这将非常有助于辅助识别甲状腺恶性结节。该分级模型应用定量显色印迹基因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印迹基因SNPRN和HM13的等位基因的表达,通过比较肿瘤组织切片上基因表达信号数量与形态学恶性程度的相关性,在短时间内更便利、更经济及更准确地识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
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通过质谱仪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地对样本内蛋白质组的定量分析,并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风险评估等领域取得进展。2022年,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国际临床多中心大队列研究提出了基于蛋白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对甲状腺结节精准评估的应用范式。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评估,诊断效能可达0.9以上。该分类器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准确率接近90%。该研究目前转化为体外诊断方法正在临床实践,并改变着肿瘤的诊断与分类模式。利用特定的检测方法,结合了被广泛验证的BRAF V600E及甲状腺癌相关蛋白,通过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和qPCR方法,联合相关临床信息,在更短的时间内稳定地、高度可重复地完成检测分析。
共识编写顾问:滕皋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梁萍(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葛明华(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
执笔:王一凡(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周颖(河北省中医院普外科)
共识编写秘书:邹伟婕(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
共识制定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于杰(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于明安(中日友好医院介入医学科);王小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普外科);王可敬(浙江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王立平(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王忠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王鸿程(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甲状腺与静脉外科);王淑荣(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车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卢漫(四川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叶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乐飞(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部肿瘤外科);邝建(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任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汤长江(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孙丽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超声科);孙德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苏丹(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李林法(浙江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李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李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李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超声科);李世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超声科);杨安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杨琛(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吴梅娟(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邱新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余建军(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汪丽菁(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张陈平(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张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学科);张雪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甲状腺中心);陈丽羽(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陈肖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陈超(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范卫君(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科);林征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郭天南(西湖大学医学院);周建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周玲燕(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周祖邦(甘肃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周翔(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科);郑元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孟志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创治疗中心);赵齐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姜立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科);徐书杭(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徐栋(浙江省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徐海苗(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徐辉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郭良(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黄品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学科);黄斌(浙江医院超声科);曹小丽(烟台毓璜顶医院超声医学科);崔新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章建全(上海长征医院超声诊疗科);董凤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董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蒋天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赏金标(浙江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程志刚(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谢磊(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谢晓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谭卓(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翟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黎海亮(河南省肿瘤医院放射微创介入科);魏强(南京市第二医院超声科)
本文编辑:刘雪松